字词 | 晚出新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晚出新亭
此诗读来,确似唐人近体,是一首有着五律气魄的名篇。新亭,地近长江之滨,为当时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朝士游宴之处,其故址在今南京市南。 这是一首假江景而抒离愁的诗,因此,诗人就开宗明义地将“浩荡大江”与“几重离悲”在篇首就摆了出来,以后就沿着这两道线,走下去。诗人怀着重重心事要离开首都,在“晚出新亭”时,见到眼前的浩浩江水,雪浪滔滔,勾起了无限离情别绪,感慨万端。所以才有“离悲足几重”之句,点出此诗的题旨,即“离悲”,万千离愁弥漫全篇。 此时江水正是“落潮”之际,但是仍然“浩浩”,有如涨潮那样,“犹如盖”,像车盖一般滚滚东去。这里,诗人暗暗引进了枚乘《七发》之典,而反用之。《七发》有言:“江水逆流,海水上潮。 ……波涌而涛起。 ……其少进也,浩浩(yí沂),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原是描绘涨潮胜景,令人兴奋愉悦。 而在这里却为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引作自己离愁之重,宛如潮涌,滔滔不绝,甸甸沉沉。这正是“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心静则浪息,心有不平则浪涌”之谓也。 接着的第四句,还是“借景言愁”的描摹:“云昏不作峰”。这是说,当时江面一片迷雾沉沉,天外也是“昏云”濛濛,不像往常云层幻变,时作奇峰,时作奔马,令人称心快意。这为“离悲”诗旨作了进一步的渲染。 五、六两句,仍然为渲染“离悲”而设。诗人在众多的物象中,择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物象:戍鼓与寒松。以此对题旨作深一层的开掘。大家知道,古代的“戍鼓”,意味着征战,闻之战慄,决非远游者之佳音;“寒松”,带着迷漫大雾于萧瑟晚风中孑立,固然不减“劲松”之素概,却也令满怀悲怆之人感到孤寂与冷意。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我想主要是因为它把物、我融为一体,使无情之物也带上感人之情愫,令你见之、闻之而共鸣,且历久不忘。 诗尾两句,不仅没有游离诗旨,而且大大增浓了愁情与悲慨,让人感到主人公有一种无穷无尽的“离悲”。从何见得? 首先是诗人点化典事融于诗行,即《战国策·秦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是说,长途跋涉,至末后更难,一百里路程走过九十里,只能算走过了一半。诗人以此预言自己的前程,将更多艰险与困厄。同时,他把自己的“离去”与“回归”两者同时作了预测,深深感到此去固然不善,归来之望也将渺渺。于是,才有诗尾作结的这两句。
描写别离之诗,在古人诗作中是大量的,也是诗人们喜欢驰骋的广阔领域。这首诗在思想上看不出有什么突破,但是,它在表现这个题材和主题的技艺上,却有若干可取之处,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重视。 第一、在格律经营上“苦用心” 杜甫曾经说过,“颇学阴何苦用心”。当然,这是有针对性的,恐怕对此也有所感吧。有人研究过阴铿这首诗的合律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全诗五言八句,隔行押韵,中间四句对仗,而且凡是上句均以仄声收尾,下句则用平声押脚韵,这些都极似五言律诗。但若用后来成熟的平仄调式来衡量,却还有不少瑕疵,如:一联中平仄并未相对,两联间并未相粘等。可见,它还是一首不成熟的近体诗,或许可以算是一首“准律诗”。虽然如此,也可见出诗人在这方面已煞费了苦心。在南朝时代,我国格律诗还在酝酿和形成之中,当然还不能要求在此时出现像后来唐诗那样的成熟的格律诗歌。于是,正因为有南朝诗人,特别是梁、陈诗人们的苦苦追求,打下了很好基础,这才有了唐代格律诗的成熟。 第二、在诗风上力排绮靡 南朝诗歌语言的绮靡浮艳,在梁陈时期最为炽盛。诗人在这种大环境下却能力排靡靡之风,实在难能可贵。他在努力酿造自己的清雅诗风虽然在雕字琢句上大下了功夫,可是,语言风格清丽自然。正如朱明伦说得好,他达到了:“以浅淡之语写深浓之情,语言质朴而不古拙,流丽而不秾艳,设喻新,用典深”。这都说明诗人在语言风格个性的形成上,也是苦用其心的,而且十分执着、勇敢。 晚出新亭
【译】 奔腾的长江呵, 江水是如此的汹涌; 离别的悲愁呵, 悲愁几多重? 奔立的潮头, 犹如支起的车蓬; 昏暗的天空, 模糊了变幻的云峰。 只听见远处传来单调的报时鼓角一声声, 只能依稀看见寒气笼罩着远山松树亭亭。 人说:百里之路, 走到九十里, 才走了半程, 何况我刚刚离乡走到新亭, 行囊中装满了乡愁的沉重,踽踽独行。 【评】 这首诗描写诗人傍晚行经新亭所见的山川景物,抒发了一种浓重的怀乡之情。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靠近长江,三国时吴国所建,东晋时为朝士游宴之所。诗人大概是从当时的国都建康(今南京市)出发,傍晚时经过新亭,看到当地的景物,想起旧时的游宴和送别场面,引起许多感触,因而写下这首诗。 中间两联“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中的虚字相对,值得注意,“犹如”对“不作”、“唯闻”对“但见”都很熟练。 晚出新亭 题解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赏读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开头两句,写出了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气派。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置身于这辽阔壮观的背景之中。托物兴怀,为全诗定下苍凉的基调。“离悲足几重”,把离别的悲苦与江水波浪放在一处,重重叠叠,极有层次地表现“离悲”。 “潮落如车盖,云昏不作峰”,涨潮时的景象,浪潮如盖,气象千变万化,平时暮霭沉沉,云霞万里,可此时江上之云,昏沉一片,没有变化成山峰的形状,暗示诗人心潮不平,情绪波动。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诗人满怀悲愁,但仍能听见远方的戍鼓之声,使人感到心惊胆战,顿感周围有战时的肃杀之气。眼望寒山,但见青松挺立,苍凉而悲劲。又加上“惟”和“但”的修饰,更强调了孤独的感觉。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这两句抒发情感,诗人深知前途艰险,而且料到归程无期,将离与归联系起来,表现了无尽的哀愁,结尾处一波三折,又呼应开头,有言尽而意犹存之妙。 这首诗场面阔大,融入主观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完整意境。语句对仗工整,平仄谐调,已初具唐人五音律诗的规模了。 《晚出新亭》晚出新亭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新亭”,三国东吴所筑。因其建于劳劳山临沧观前,故而又名劳劳亭。其址,当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汉西门外。亭有五间,东晋诸名士常在此游宴,亦是送友登舟的地方。后人李白《劳劳亭》诗中曾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之句。《晚出新亭》,是诗人江行有感所发,含义深沉,格调俊逸。沈德潜说此诗颇“有唐人五律气色”,当不为过。 本诗的前两句,有可能受了谢朓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诗句的影响。然而,那“离悲足几重”较之“悲未央”之句并不逊色,描述“离悲”的起起落落、重复多次,给人的动感更加强烈,从而也就更加真切地反映出“离人”潮涌般的激情。接下来的四句是说:海潮已落,江中逆流暂退,但波涛仍如一顶顶车盖;云雾不成峰峦之状,但却是迷漫一片;江中行船,听得见的唯有远方军营早晚报时的鼓声;日暮云昏,看得见的只有两岸的山松。如果结合当时南北朝的形势来看此诗,不能不认为这四句并非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感到诗人是在借题发挥、语语双关。当时,南梁经连年动乱,虽已让位给陈并经三年已传至文帝,南朝基本安定;但北齐虽衰未亡,北周正在崛起,其形势,对于南陈来说,确乎是“潮落犹如盖”,不可掉以轻心。作为南朝的名士和官员,诗人有这种情感当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在本诗的最后,诗人以画龙点睛的手法,写下了“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的警句。《战国策·秦策》日“行百里半于九十”,言一百里走过九十里时只能算走过了一半,因为由于体力的消耗,路是越走越艰难的,何况“归途”踪迹岂能在事先就有?寓意深沉。如果说沈德潜给此诗以格调“高亮”的评价恰如其分的话,那么这“高亮”当正出于这寓意深沉的警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