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晏子使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先秦轶事小说。旧题晏婴撰。原载《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苑》、《艺文类聚》二十五、《太平御览》三七八、《事类赋注》二十三、《初学记》十九、《事文类聚后集》十八、《群书通要》一、《白帖》二十四等皆引载。李格非、吴志达主编《文言小说》录入。这是一则妇孺传诵的著名故事,叙述: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以为晏子矮小,想奚落他,事先在国都正门旁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者才从狗门入”,招待他的人只得更换门道,让晏子从正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没有人做使者吧,怎么派遣你做使者?”晏子回答说:“齐都临淄横街竖巷,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张开袖子,可以遮住半边天; 大家甩一把汗,整个空中就会像下雨一样,喧腾的人流,人们肩并着肩,脚挨着脚,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王不服气地说:“如此说来,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来我国?”晏子回答说:“齐国派使者,各分对象。贤明君主治理的国家,就派有远见卓识的使者,昏庸君主统治的国家,就派不学无术的使者。我最不肖,故出使楚国。”这则故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范。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发挥机智勇敢的精神,同傲慢愚笨的楚王进行了既针锋相对而又很有分寸的斗争,终于以辞令的机智战胜了楚王的戏侮,维护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表现了晏子忠于祖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故事中两个场面描写相当精采: 即 “入门”之争和 “无人”之辩。在第一个场面中,晏子把外交斗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地结合起来,机警又有分寸地展开了斗争,而取得了初胜。活生生地展现了他凛然不可侵犯的外交家尊严。在第二个场面中,晏子的形象更为鲜明。晏子面听楚王的“齐无人耶,何为使子乎”的藐视言辞,还击更加巧妙。晏子早已看穿楚王无非是想借贬低使臣身份而贬低齐国的地位,于是,他就用 “跛子拜年,就地一歪” 的方法作为手段,反击楚王。那段 “齐命使,各有所主……”的回话,表面上是贬低自己,而实际上是抬高了自己; 不直接辱骂对方,而实际上已辱骂了对方。从而,晏子彻底挫败了楚王的戏侮,赢得了最后胜利。作品通过这两个场面的矛盾冲突,曲折而生动地刻画了晏子的机智善辩、临侮不苟的才能和性格。从而,使故事成为当时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优秀小说作品之一。《绎史》谓本篇的艺术风格是“以谑对谑”。准确地说,本文的风格是亦谐亦庄,谐而机趣。《晏子使楚》是我国古代较早的写外交题材的小说,在小说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 牛头马肉 楚王欲辱晏子 ☛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中国古代笑话。《晏子春秋》:晏子短小,使楚;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狗门入。”王曰:“齐无人耶?”对曰:“齐之临淄,张袂成帷,挥汗成雨,何为无人?齐使贤者使贤王,不肖者使不肖王,婴不肖,故使王尔。”及婴坐,左右缚一人至,王问:“何谓者?”曰:“齐人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善盗乎?”晏子对曰:“婴闻橘生江北则为枳,生江南则为橘,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今此人生于齐不为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为盗耶?”王笑曰:“寡人反取病焉。” ☚ 晏子 蚊符 ☛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②,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③。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④,使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⑤,张袂成阴⑥,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⑦,何为无人⑧!”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使命,各有所主⑨,其贤者使使贤主⑩,不肖者使使不肖主(11),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12)。今方来(13),吾欲辱之,何以也(14)?”左右对曰:“为其来也(15),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16)。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17)?’曰,‘坐盗(18)’。”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19),吏二缚一人诣王(20)。王曰:“缚者曷为者也(21)?”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22)?”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24),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25)。所以然者何(26)?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27)?”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28),寡人反取病焉(29)。” 〔注释〕 ①本篇选自《晏子春秋》。题目为后人所加。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春秋末期齐国人,曾任齐国相,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②以,因为。③延,引进。④傧者,接待宾客的人。更道,改道。⑤临淄(zi滋),齐国都城,旧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闾,周制二十五户为一闾。“三百闾”,形容人口众多。⑥袂(mei妹),袖子。阴,同“荫”。⑦比肩继踵,肩靠肩,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跟。比(旧bi必,今bi笔),紧靠。踵(zhong肿),脚后跟。⑧何为(wei谓),怎么能说。为,谓,说。下句“何为(wei谓)”是“为什么”之意。⑨命,任命。主,主管。⑩使使,派……出使。(11)不肖,不成材。(12)习辞者,善于辞令的人。(13)方来,将要来。(14)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办法)。何,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15)为,这里相当于“于”。(16)请,对人有所建议时的谦词。过王,经过王的面前。(17)坐,犯罪。何坐,即“坐何”,犯了什么罪?(18)盗,偷窃。(19)酒酣(han鼾),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20)吏,官员。这里指差役。诣(yi艺),到。(21)曷为,何为。曷(he何),何。(22)固,本来,原来。善,会,擅长。(23)避席,离开坐位,表示郑重和严肃。古时地上铺席,人坐其上,故称坐位叫“席”。(24)枳(zhi旨),也叫“枸橘”,果实酸苦,可入药。此句意为,橘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树。按:橘和枳是不同种的树,晏婴借用这个民间传闻来反击楚王,并非真有橘化为枳的事实。(25)徒,只,仅仅。实,果实。(26)所以,这里表示推求原因。然,如此,这样。造成这原因的是什么呢?(27)得无,莫非,莫不是。(28)所,这里是“可”的意思。熙,通“嬉”,戏弄,开玩笑。同圣人(指晏婴)是不可以开玩笑的。(29)寡人,古时诸侯用作自称的谦词,相当于“我”。病,羞辱。 〔分析〕 本文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这是两则情节生动风趣而又富有戏剧色彩的小故事,历来为人传颂。晏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诸侯间争霸称雄,除了兼并战争,外交活动也相当频繁,战争和外交就成了春秋的两大特点。这两则小故事记叙的就是齐楚两国在外交斗争中的几个插曲,展示了晏子的聪明才智。 第一则小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时,在正式的外交活动前所进行的两次交锋,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使大门入”,写“入门”之争。当时的齐国虽说与楚国处在南北对峙争雄的地位上,但实力却弱于楚国,所以楚王敢于在晏子刚到楚国时就在“入门”问题上戏弄他,以便占有心理优势。由于楚强齐弱的现实,面对楚王的羞辱,晏子明白自己不能莽撞地发火、翻脸而把事情弄僵,只能在智力上展开较量。所以他首先以“不入”的行动表明态度,维护尊严,然后用言辞进行回击。他的回击极富逻辑性,很符合逻辑三段论式。他的大前提是:“使狗国者从狗门入”,深层意思是,如果一定要我从小门进去,就说明楚国是狗国。小前提“今臣使楚”,意思是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不是狗国,否认楚国是狗国。所以结论就很自然是“不当从此门入”了。晏子的回击极尽嘲弄之能事,一会儿把楚国比作狗国,一会儿又否认楚国是狗国,令楚国君臣自讨了一场没趣。 第二层从“见楚王”到“故宜使楚矣”,写“无人”之争。楚王在晏子入门后没有吸取教训,又发动了新的攻势。“齐无人耶”的本意还是嘲弄晏子的矮小:“难道齐国找不出人了,竟派你这样矮小的人出使楚国?”晏子很清楚这句话的深层语义,但却故意理解为表层意思:“齐国难道人口不多了吗?”于是就趁机把齐国的国都夸耀了一番,先在气势上给楚王一点压力。不料楚王不肯罢休,还是执意要羞辱晏子,终于亮出了本意:“然则何为使子?”以藐视的口吻紧紧相逼。这次不能再装胡涂了,因为问题清楚明白,而且直接了当,于是晏子就运用自我贬损的方式来打击对方,而形式上依然是三段论式。大前提:“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这是齐国派遣使臣的原则;小前提:“婴最不肖”,这是晏子的自我贬损;结论:“故宜使楚矣”,这是自我贬损的目的,为了换取对对方的沉重打击:既然我是最不肖之人,你楚王也就是最不肖之主了! 文章虽没有写楚王的反应,仅以白描手法写了两人的对话,但我们还是不难想像楚王此时的尴尬和没趣的。 第二个故事写晏子与楚王在宴会上的斗争,也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坐盗’”,写楚国君臣宴会前的谋划。当他们获悉晏子又将使楚时,就密谋如何当着晏子的面再来羞辱齐国。楚王并没有吸取上次的教训,但通过交锋,他已清楚地知道晏子是“齐之习辞者”,很难对付,所以召集群臣一起策划,结果想出了缚盗辱齐的办法。 第二层从“晏子至”到最后,写晏子在晏会上再次机智地挫败楚国君臣的过程。面对楚国君臣事先策划的“齐人固善盗乎”这个恶意的羞辱,晏子相当沉着,他没有走进楚国预先设计好的圈套,既不作正面回答,也不去证实此人是否齐人,是否真的犯了偷盗罪。因为这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自己处于被动,被楚王牵着鼻子走。因此面对楚国君臣的诘难,他并不置辩,而是转换了一个角度,从齐国人为什么会在楚国犯罪入手回击,这就把握了主动权。他先用比喻说明自然条件的重要:淮南的橘到了淮北就变成酸枳,尽管橘、枳的果实和叶子很相似,味道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就在“水土异也”。晏子以这个比喻为引子,结合眼前现象,话题便由“齐人固善盗”变成“入楚则盗”了,并由“水土异也”引出了“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结论。这就不仅推翻了“齐人固善盗”的诘难,而且反守为攻,由橘枳之变在水土异也推断出楚国的水土适宜于孕育盗贼的结论。这真是楚王始料不及的回答,主动者一下子成了被动者,被动者却成了主动者,并在辩论中占据了有利形势。面对晏子得体的外交辞令和微妙的迂回战术,楚王只得再次无可奈何地承认失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对晏子强作赞词,并自我解嘲找了个台阶。 本文以晏子面对楚国君臣的轻蔑和侮辱而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他不畏强暴的精神和过人的智慧。不要卖弄聪明,不要作弄别人,作弄别人最终作弄的只是自己,这就是这篇短文给我们的一个忠告。 本文的语言简洁生动,记事简练,以三百余字记叙了两次外交场合的交锋,情节完整,而且起伏有致,特别是人物刻画更是形象鲜明,两个主要人物的个性都令人难忘。 楚王先是傲慢无礼,想方设法要羞辱晏子,“齐无人耶?”“然则何为使子?”两次诘问写出了他那种趾高气扬、咄咄逼人的气势,“王视晏子曰”中的“视”字,更表现了他自以为得意的骄横神情,真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可谓淋漓尽致。但是透过这骄横的神情和逼人的气势,我们看到的却是他的平庸和愚昧。最后“王笑曰”的“笑”字,就让读者看到了他的尴尬和窘态,与前面的骄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至于晏子,文章刻划得更生动了。他虽说身材矮小,于外交有所不利,但他敏捷的反应,柔中有刚的应付和凛然的正气,不卑不亢的态度,处处表现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所应有的基本素质和风度。两次交锋,或者是正气凛然的“不入”,或者是自我贬抑的反击,或者是转换话题的嘲弄,都能不失时机地击退对方的无礼,以其过人的机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体现出晏子这个“齐之习辞者”的杰出才能,令人叹为观止。 晏子使楚 题解 原文 (一)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间,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二)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一) 晏子出使楚国,因为晏子身材矮小,楚国人故意在大门旁边开了一扇小门来迎接晏子。晏子拒绝从小门进去,说道:“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从这扇门进去。”迎接他的人便改道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谒见。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吗?”晏子回答说:“临淄有数百家人,人们展开衣袖便可以遮住太阳,挥一把汗就可变成大雨,人多得肩靠着肩,脚挨着脚,怎么叫没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你出使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的使臣,各有其专责,那些贤德的人,就派他们出使贤德的君王,没有贤德的人,就派他们出使没有贤德的君王。我是最无贤德的人,所以只能出使楚国了。” (二)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对身旁的近臣说:“晏婴,是齐国极善言辞的人,现在他将要到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近臣们回答说:“在晏子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一个人在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是干什么的?’我们回答说:‘是齐国人啊。’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罪。’”晏子到了,楚王摆宴接待晏子。饮酒到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吏绑押着一个人朝楚王这边走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吏回答说:“是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坐席回答道:“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成为橘,生长于淮河以北便成了枳,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而果实的味道却不相同。之所以像这样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是水土不同啊。现在人们生长在齐国不会偷盗,到了楚国便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啊!”楚王笑笑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赏读 俗语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反击是最有力的。晏子大概是深得其中三味了。齐楚相交,齐弱楚强。晏婴身材短小,相貌平平,楚仗势设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高人一筹的智慧,齐国受辱是必然的。因为如果从正面讲道理,义正辞严地说友邦往来不应失礼,则会导致剑拔弩张,自取其辱。而晏子却别出一辙,用近似归谬的方法,针锋相对地推出“使狗国者,从狗门入”的道理,使楚王自讨了一个没趣。这种高明的反击手段,不仅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也维护了自己的国格。 第二个故事中的橘枳之喻,入楚则盗之比,顺水推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蕴反击于形象的比喻之中,亦庄亦谐,有理有节,以致楚王也只有讪笑和解嘲之份了。 晏子使楚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者。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晏子春秋》这本书记载了晏子的言行,相传是晏子著的,也可能是晏子以后的齐国人编写的。 《晏子使楚》记载的是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了楚王的侮辱,维护国家尊严的故事。这篇小说的特点是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往往是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高尔基曾经称赞法国作家们用会话来描写人物性格的巧妙。他说巴尔扎克在《鲛皮》里,写到一个银行家在公馆里开晚会,二十几个人同时聊天,作者并没有去描写他们的相貌和动作,但从语言里,读者不仅听到,仿佛看到了每个人说话时的眼神、笑容和姿态,当然也了解到每个人的性格。有经验的作家是很注意通过对话来描写人物并展开故事情节的。《晏子使楚》的对话就运用的十分巧妙。 小说的开头叙述楚王蓄意侮辱晏子,以达到侮辱楚国的目的。楚王向左右问计,从楚王的话里点出:“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这实际上显示出全篇的主旨。楚王与左右的对话,说明楚王侮辱晏子是预谋的,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而晏子却毫无准备。 晏子到达后,“楚王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吏二缚一人诣王”,楚王故意问:“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楚王君臣演出预谋的诡计,满以为晏子会无辞以对,从而达到侮辱晏子的目的。一个“视”字刻画出楚王得意的神情。“齐人固善盗乎”,一句话表达出楚王傲慢的口气。小说花了那么多笔墨叙述楚王侮辱的缘由、办法和经过,正好陪衬晏子的机智和辩才。 “晏子避席对曰”,晏子的态度是严肃认真、彬彬有礼、从容不迫的。这与楚王的傲慢无礼盛气凌人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楚王君臣侮辱晏子的那一套把戏,本来不值得一驳,晏子也没有从正面驳斥对方,而是讲了一件似乎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他巧妙地运用比喻,说到桔化枳是由于“水土异也”。由此又推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结论。语言针锋相对,就像一把锐利的匕首,击中对方的要害。晏子用巧妙而尖锐的辞令击败了楚王的挑衅,通过对话从正面突出地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和辩才。照应了开头“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听了晏子的话楚王无可奈何,也不好动怒,只好“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笑”与前面的“视”相照应,刻画出楚王被击败后那副强装笑容的尴尬形象。楚王的窘态更有力地反衬出晏子的机智和辩才。 小说运用对话刻画了晏子的鲜明形象,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性格特点。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①,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②。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③更道④,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⑤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走,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 “齐使命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王, 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⑥使楚矣。” ——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释】 ①短:矮小。②延:邀请、引进。③傧者:宫廷中接待宾客的官员。④更:更换。⑤临淄:齐国都城,在今山东境内。⑥直:仅, 只能。 【意译】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短小,想借机羞辱他,就在大门旁开了个小门来迎接晏子进宫。晏子见了,不肯进去,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接待的官员听了,只好改道请他从大门进宫。晏子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齐国大概没有人了吧?”晏子对答说:“齐国的国都临淄城内,居住着成千上万户人家。人们张开衣袖,就能蔽日成荫;挥把汗水,就像天降大雨;人来人往,摩肩擦踵,连步子都迈不开,怎么能说没有人了呢?”楚王追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充当使者呢?晏子答道:“齐国派遣使者,根据出使国家不同而各有所异。德才兼备的人,便派往君主英明的国家;无才无德的人,就委派到君主没有德行的国家。我是德行最差的,所以被派到楚国来了。” 【解说】 楚国因晏子矮小,因而在宫庭大门旁开一小门,企图污辱他。他们的推理是: 小人应从小门出入(大前提),而晏子个子矮小(小前提),所以,晏子应该从小门进去。(结论)在这里,大前提就是错误的。作为人格独立的人并不以个子的高矮而进大门还是小门,因此,这个推理从一开始就不能成立。但是,晏子巧妙地抓住了楚王的错误,重新进行了一个三段式推理:狗国才有狗门(即小门,大前提),而我出使的不是狗国(小前提),所以, 我不从狗门(小门)进去。(结论)这里,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按照楚王的逻辑思路对他的错误推理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从而使楚王哑口无言、自讨没趣。同样道理,楚王故意混淆了出使者与个子高矮者的不同概念,进行了又一个错误的推理:出使人必须是个子高大者(大前提),而晏子是个子矮小者(小前提),所以齐国是没有人才了(结论)。晏子的反推理则是:贤者出使君主贤明的国家,不贤者出使君主没有德行的国家(大前提),而晏子不是贤者(即小人,小前提),所以晏子出使楚国(结论)。因为是楚王首先偷换概念,把个子矮小者当作不贤者,因而尽管他满肚子不高兴,也只能忍气吞声,不好发作。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一切不怀好意者都是以损人的动机出发,以害己的结果告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是他们的最好说明。 【相关名言】 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 ——法国·左拉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①,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②。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③更道④,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⑤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走,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 “齐使命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王, 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⑥使楚矣。” ——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释】 ①短:矮小。②延:邀请、引进。③傧者:宫廷中接待宾客的官员。④更:更换。⑤临淄:齐国都城,在今山东境内。⑥直:仅, 只能。 【意译】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短小,想借机羞辱他,就在大门旁开了个小门来迎接晏子进宫。晏子见了,不肯进去,说:“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接待的官员听了,只好改道请他从大门进宫。晏子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齐国大概没有人了吧?”晏子对答说:“齐国的国都临淄城内,居住着成千上万户人家。人们张开衣袖,就能蔽日成荫;挥把汗水,就像天降大雨;人来人往,摩肩擦踵,连步子都迈不开,怎么能说没有人了呢?”楚王追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派你这样的人充当使者呢?晏子答道:“齐国派遣使者,根据出使国家不同而各有所异。德才兼备的人,便派往君主英明的国家;无才无德的人,就委派到君主没有德行的国家。我是德行最差的,所以被派到楚国来了。” 【解说】 楚国因晏子矮小,因而在宫庭大门旁开一小门,企图污辱他。他们的推理是: 小人应从小门出入(大前提),而晏子个子矮小(小前提),所以,晏子应该从小门进去。(结论)在这里,大前提就是错误的。作为人格独立的人并不以个子的高矮而进大门还是小门,因此,这个推理从一开始就不能成立。但是,晏子巧妙地抓住了楚王的错误,重新进行了一个三段式推理:狗国才有狗门(即小门,大前提),而我出使的不是狗国(小前提),所以, 我不从狗门(小门)进去。(结论)这里,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按照楚王的逻辑思路对他的错误推理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从而使楚王哑口无言、自讨没趣。同样道理,楚王故意混淆了出使者与个子高矮者的不同概念,进行了又一个错误的推理:出使人必须是个子高大者(大前提),而晏子是个子矮小者(小前提),所以齐国是没有人才了(结论)。晏子的反推理则是:贤者出使君主贤明的国家,不贤者出使君主没有德行的国家(大前提),而晏子不是贤者(即小人,小前提),所以晏子出使楚国(结论)。因为是楚王首先偷换概念,把个子矮小者当作不贤者,因而尽管他满肚子不高兴,也只能忍气吞声,不好发作。历史已经证明:凡是一切不怀好意者都是以损人的动机出发,以害己的结果告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是他们的最好说明。 【相关名言】 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 ——法国·左拉 晏子使楚【题 解】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衰弱,不再有统治诸侯的力量,各诸侯争权夺利,战争此起彼伏。那时,除了军事活动,外交活动也往往成为各诸侯决定胜败的关键。因此招揽外交人才,注重辞令,成为当时的风尚。 本文写的是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王,维护国家尊严的故事。通过描写晏子同楚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过人的机智和卓越的辩才。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则寓言表现了晏子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 本文写人叙事简洁精要,情节曲折生动而又合情合理。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的看法,晏子引用了化橘为枳的事实,说明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的原因在于水土及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然后采用类比推理,指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理环境气候(即社会环境)使然。本文在精练的叙事中,将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及楚王趾高气扬、傲慢自大的鲜明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勰称《晏子》一书“事核而言练”(《文心雕龙·诸子》),本文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描写楚王与晏子的对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练。但论辩双方的神态、辩词的锋芒皆表现得准确而生动。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十分吻合人物的身份、性格。例如,仅用短短的一个设问句:“齐人固善盗乎?”便将楚王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又如“寡人反取病焉”一句,即使其奚落他人反被他人奚落的尴尬面孔跃然纸上。而晏子的反诘,字字千金,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以及善于与论敌周旋的外交才干。 《晏子使楚》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①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 “齐无人耶?”晏子对曰: “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 “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③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④?”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⑤,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⑥?’曰: ‘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⑦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⑧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⑨也,寡人反取病焉⑩。” 此文记叙春秋时期齐国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晏子何时使楚,史无记载。他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其后为齐相,使楚当在早年。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逐鹿中,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楚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之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受到楚王的冷落、戏弄,是不足怪的。 楚王恃强凌弱,在晏子还未入城之时,就蓄意侮辱;入城后,又全然不顾外交礼节,接二连三地对晏子予以捉弄和嘲笑。此文用洗练的笔触,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楚王对晏子的“三辱”过程: 一是戏弄他长得矮,不把他当人看,故意设狗洞让他钻;二是嘲笑晏子不配为使,讥笑齐国任人不当,显得“无人”;三是诬蔑齐人为盗,进而指责“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当然不是冲着晏子个人,而是矛头指向他所代表的齐国,以图在楚齐争雄中,保持自己的威慑力量,稳操外交上的胜券。倘若晏子仅从个人得失考虑,拒不入门,牙眼相对就是了。这样,个人和齐国的尊严是维护了,但出使的任务也就化为泡影。如何选择一个两全之策,既坚持原则,不受人侮,又策略灵活,实现两国和好,不能不是坚持气节与完成使命的双重考验。 面对楚王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谈笑自若,巧施辩辞,应付裕如。文章对晏子三驳楚王的刻画相当精彩,从中不难领略晏子这位政治家、外交家的机智灵活及论辩、反击技巧。接过对方的逻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其一也。楚王让其从小门入,意在给他一个下马威。晏子则毫不畏惧,据理反击: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其暗含的一个逻辑三段论是: 你让我从狗门入,你就是狗国。不费吹灰之力,即把拟狗之辱还给了楚王。楚王讥笑晏子不堪使命,晏子则回答: “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接过楚王话题,轻易地又将“不肖”之诬回敬给楚王。若细加体味,前后两驳,也有些许不同。前者是义正辞严地指出对方逻辑之谬。凡讲究礼仪的君子之邦,是不会让外国使臣从狗门而入的。让人从狗门入国者,必为狗国。分明是骂了对方,又不让对方难堪到无法容受的地步。紧接着又补了一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我出使的不是狗国而是楚国,故不应当从狗门入。一下子又巧妙地把楚国从“狗国”的尴尬地位上拉了回来,使对方既挨了骂,又无法还嘴,只落得个自知理亏,自讨没趣的下场。后一驳则是以退为进,反将一军。你认为我“不肖”,我就自认“不肖”,正因为我“不肖”,才不得使贤王,只好派到你这“不肖”的楚国,见你这“不肖”之王来。罗列事实,指出对方论据的虚妄,此其二也。楚王讥刺齐人委派晏子,属用人不当,显得齐国“无人”。晏子则将本意上的“有无人材”之辩,巧妙地转换为齐国“有无人”之辩,对以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口众多,“张袂”可以“成阴”,“挥汗”可以“成雨”,行人“比肩继踵”,何谓“无人”?楚王关于齐国“无人”之诬,一攻即破了。取类引譬,指出对方论题的荒谬,此其三也。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化橘为枳的故事,说明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叶徒相似,味实不同,原因在于水土、地气不同。然后采用类比推理,指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使然。 刘勰曾称晏子一书“事核而言练”(《文心雕龙·诸子》)。此则短文鲜明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描写楚王与晏子的问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练,论辩双方的神态、辩词的锋芒,皆表现得准确而生动。特别是人物语言的运用,颇符合人物的身分。全文楚王的话并不多,且多为设问口气: “齐无人耶?”“然则子何为使乎?”“齐人固善盗乎?”短短几问,便把楚王目空一切,傲慢无礼的神情传达得活灵活现。“寡人反取病焉。”又把他奚落人反被人奚落的尴尬面孔呈现于纸面。而晏子的反诘,句句千金,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以及善于与论敌周旋的外交才干。话不在多,传神则灵。此则短文再次说明了这一道理。 字数:2318 高若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