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晏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晏婴?—前500

春秋中期齐国大臣。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继父为齐卿。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执政五十余年,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著称。主张以礼治国,然反对儒家的烦琐礼教。曾劝齐景公省刑减赋,使当时齐国的黑暗政治有所改善。处于社会大转变的时期,他对齐国旧势力的衰落、新势力的兴起有清醒的认识,曾哀叹齐国末世来临。博学机智,思维敏锐,曾以日常生活、音乐为例,表述“相反相济”的朴素辩证观点。战国中叶,有人将其言行收集编成《晏子春秋》内外篇,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每章记载他生活中的一件事(其中有的是事实,有的则出于传说)。《晏子春秋》的故事,表现了他的机智善辩,形象栩栩如生,至今还广泛流传。

晏婴

晏婴

见“晏子”条

☚ 峰泖浪仙   铁山 ☛

晏子春秋/景公饮酒七日/景公不知天寒/狐裘不知天寒/景公将伐宋/景公占梦/景公嬖妾死/二桃杀三士/国患社鼠/社鼠猛狗/晏子讼公而归/晏子不与崔、庆/崔、庆逼盟/景公夜饮/越石父/晏子之御/北郭骚/灵公禁妇人为丈夫饰/挂牛首卖马肉/牛头马肉/晏子使楚/楚王欲辱晏子/晏子将使楚/晏子辞景公更其宅

☚ 阳桥与鲂   晏子春秋 ☛
晏婴

晏婴

春秋时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字平仲,系齐国之卿,曾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主,有贤名。后人将他的言行和文章整理成书,名为《晏子春秋》。由于年代久远,书中也杂入了一些儒家、墨家思想。书中的内容多具有哲理性,被后人称为寓言,是古代寓言的代表作品之一。

☚ 赵南星   视登雍 ☛
晏婴

晏婴

扬雄《解嘲》云:“戴𫅥重缨而谈者,皆拟于阿衡,五尺童子羞比晏婴与夷吾。”𫅥,笼发如簪一类东西。缨,系冠用如带子 一类东西。阿衡,汤的宰相伊尹,名挚,号阿衡(从《史记》集解),辅汤灭桀建国。晏婴,春秋时齐国人,字平仲,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相齐景公。为人多智,节俭,为春秋时名相之一。事迹见《史记·管晏列传》及《晏子春秋》一书。

☚ 哲王   造父 ☛

晏婴

借指朝廷重臣。清魏源《赠江寿民》诗:“举火千家待晏婴,黔放心事翳桑林。前山欲救袁安卧,更探梅花踏雪深。”
●《史记·管晏列传》: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 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 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衡: 权衡。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继其父弱(桓子)为齐卿,历仕灵公、庄么、景公三世。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主张省刑薄敛,提倡节约。

晏婴

不吃两种有肉的菜。


晏婴yàn yīng

〖名词〗
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职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晏子春秋》(1)。《送孟东野序》: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等人,都是用他们的政治或军事主张来表达的。

晏婴?—前500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思想家。姓晏,名婴,字仲。谥平,亦称晏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官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在天道观上,他重人事,反对禳祈。他说: “天道不谄,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左传》昭公26年)注重实行礼治,他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女听,礼也。”(《左传》襄公22年)提出君德和臣德。认为君应“平其心”, “心平德和”,“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心平政成,“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左传》昭公20年)。以信为君德,他说: “君人执信”(《左传》襄公22年)。认为臣应与君和而不据。所谓和,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和与据不同,所谓据,是“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据是同,不是和。以恭为臣德,他说: “臣人执共(恭),忠信笃敬。”(《左传》襄公22年)在美德与功利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以美德为本,用以规范利益上的竞争。他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左传》昭公10年)。以德制利谓之“幅利”。他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矣。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廌,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左传》襄公28年)今存《晏子春秋》为后人杂采晏婴事迹言行编辑而成。他的思想对其后儒家、墨家、法家都有一定影响。

晏婴

056 晏婴?—前500

春秋时政治家。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灵公时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其言行见于《晏子春秋》。他主张以礼治国,强调薄敛、省刑、任贤、爱民,以极谏名于后世,要求上不聋下不暗,听取下层意见。认为“天道不谄,不贰其命”,“何患于慧”,反对灾异、巫祝和祈禳。他提倡和、平,不反对天命论,又强调人的作用。认为“阴冰凝,阳冰厚五寸者,寒温节,节则刑政平,平则上下知,和则年谷熟”。其平为无过、无不及,和是相异的事物合而相济,“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在道德上,他强调节俭、力行、尽忠、勤勉、节欲、非厚葬等。

☚ 管仲   老聃 ☛

晏婴?—前500

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继父任齐卿,历仕灵、庄、景公之世。曾出使晋,与晋大夫叔向议齐政,预言齐政权将为田氏取代。有《晏子春秋》传世,为战国时人搜集他的言行所作。

晏婴

晏婴? ——前500

字平仲。春秋时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曾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省刑薄敛、节俭力行显于世。《晏子春秋》8篇215条,系后人追述他生前佚事及谏议言论的著作,全书故事生动,语言简练,多用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深奥的道理。晏婴的形象栩栩如生,初步具备了小说的形态,对后世文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 左丘明   孔丘 ☛

晏婴?~前500

春秋时政治家。字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齐卿,以俭闻名。他强调节俭,薄敛,省刑,主张君臣“和”而不“同”,要求听取下层意见,认为“礼之可以为国”,反对灾异、巫祝和祈禳。唐以后,人多疑《晏子春秋》为后人采缀晏婴言行而成。

晏婴

晏婴约前585—前500

齐相,政治家。字仲,谥平,亦称晏平仲。春秋末期东莱夷维(今高密)人。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继父职,任齐卿,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以节俭力行为世所重。为政薄赋敛,省刑罚,能体察民情,善讽谏君主,其为政之举,多通过衣食住行之具体细事诱发君主,然后得以推行。认为:“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二十一》)又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民。”(同上第二十二)对于祝宗鬼神,他持怀疑态度,认为神与民紧相联结:“古者先君之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乎神”;“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若“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则“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十》)若不修德政,依靠巫祝祈禳,只能是自欺欺人。表现了明显的无神论思想。司马迁慕其为人,愿“为之执鞭”(《史记·管晏列传》)。今存《晏子春秋》*集中记叙了晏婴一生的言行,旧题春秋晏婴撰,自唐柳宗元《辩晏子春秋》后,多疑为后人集缀晏婴言行而成。

☚ 晏子   晏平仲 ☛

晏婴?—前500

春秋时齐国大夫、政治家。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齐庄公元年(公元前553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三十余年。以俭朴著称。他劝齐景公减轻赋税,减省刑罚,听取臣下不同意见。主张以礼来治理国家,君臣应同心协力为“社稷” (国家)办事。传世《晏子春秋》一书, 系后人伪托。

晏婴?—前500

春秋时齐国大夫。谥平,字仲,一说字平仲。夷维(山东高密)人。事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庆氏亡,赐与邶殿(山东昌邑)鄙六十邑,不受。有人问他,富是人之所欲,为什么你不欲?他回答说,不是厌恶富,而是怕像庆氏那样失去现有的富。他对齐国政治的腐败,田氏力量的日益强大看得清清楚楚,曾经预言齐国终将为田氏所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