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晋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晋祠 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为奉祀周武王之子唐叔虞的祠宇,叔虞之子燮后改国号为“晋”,故称晋祠。创建年代不晚于北魏。隋、唐、宋各朝多次进行维修、扩建,使建筑布局大为改观,成为一个综合的建筑群。中轴线上建筑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北面的建筑有唐叔虞祠、关帝庙和文昌宫,南面的建筑有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圣母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尤以三十三尊侍女像为佳,造型生动,具有高度艺术表现力。难老泉为晋水主要源头,从亭下石洞中流出,常年不息。圣母殿左侧周柏和关帝庙内隋槐苍劲挺拔,与难老泉水、宋塑侍女并称为“晋祠三绝”。 ☚ 广胜寺明应王殿 晋祠圣母殿 ☛ 晋祠(宋)范仲淹 神哉叔虞庙①,地胜出佳泉。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际山枕水,林泉幽静。始建于北魏,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叔虞而建,历代屡经修葺变迁。至北宋追封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两侧有难老、善利二泉。祠内又有著名的周柏、隋槐二古树,老枝纵横,生机勃勃。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精美的宋代彩塑被誉为“晋祠三绝”。难老泉之名取自《诗经·鲁颂·泮水》中“永锡难老”句,又名晋溪,流出祠外名晋水,灌溉着周围万亩稻田。此诗题名《晋祠》,实咏难老泉,首先从难老泉有利于民落笔,可见作者对民生的关心。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北宋名臣、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宝历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新政,罢政后任陕西四路宣抚使。诗词散文在当时皆有名,有《范文正公集》。 【注释】 ①叔虞庙:叔虞,姬姓,周武王次子,周成王弟,始封唐,因在晋水源头,改称晋。晋祠祀叔虞,故称叔虞庙。②泽:水聚汇处。③潺湲:水流貌。《楚辞·九歌·湘夫人》:“慌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④恭虔:恭敬、虔诚。⑤锦鳞:指泉中鱼。⑥不愆:谓不错过时机。南朝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二:“将使杏花昌叶,耕获不愆。”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民祀部 > 祭祠 > 唐叔虞祠 > 晋祠 晋祠 jìncí 即唐叔虞祠。 晋祠中国古建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悬瓮山麓。据《水经注》称:“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估算晋祠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经历代多次修葺扩建,祠区内殿堂、楼阁已有100座之多,其中金代的献殿、宋代的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圣母殿为主殿,建于北宋年间,高19 m,重檐歇山顶,殿面宽7间,进深6间,四周围廊,殿内无柱。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面宽2间,深2间。两殿之间是鱼沼飞梁。鱼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有34根小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承托十字形桥面,桥面两端下斜与地面齐平,而中部升高,犹如展翅的大鸟,故名飞梁。圣母殿有宋代塑造的44尊侍女像,姿态自然,是宋塑精品。还有古代诗人李白描写过的“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难老泉,古代诗人欧阳修称赞的“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周柏,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刻。 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它的首建年代已无从考,但早在1400年前的北魏人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即有记载。晋祠又名唐叔虞祠,是后人为纪念西周的周成王之弟叔虞而建。因有晋水,叔虞之子改国号为晋,晋祠即由此得名。北齐、隋、唐、宋历代曾对晋祠多次扩建修葺,名称也几经更迭。至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才最终恢复晋祠之名。在一千多年的变迁中,晋祠建筑群经历了由以唐叔虞祠为主向以圣母殿为主的转变。目前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依次为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其北面有唐叔虞祠、文昌宫等,南面有水母楼、难老泉亭等建筑。金人台呈方形,中设明代烧制的琉璃瓦小楼。台上四角各立铸铁人(铁太蔚)一尊,高约2米。除一尊为民国时期补铸而外,余三尊皆为北宋铸造(其中两尊头部为后代重铸)。西南隅的铁人为佼佼者,历经800年风雨,保存完好而不锈蚀,具有威武雄壮的气势。献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后代予以重修,是供奉圣母祭品的场所,单檐歇山顶,琉璃雕花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栿,当心间辟门,四周槛墙上安直灵栅栏,外观似一座凉亭,稳固轩敞。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详见“晋祠鱼沼飞梁”条目)。中轴线的末端即为晋祠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它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殿内的宋代塑像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详见“晋祠圣母殿”条目)。除这些著名的建筑外,晋祠内还存有唐代所刻华严经石刻126幢。经石字体、雕刻俱精。而唐太宗李世民撰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刻,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飞白题额碑。晋祠以其高度的建筑成就和艺术成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青莲寺 晋祠圣母殿 ☛ 晋祠 晋祠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晋祠是一个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是一处国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园林。晋祠的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享有“国宝”之称,祠内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 佛光寺 善化寺 ☛ 晋祠 056 晋祠在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麓,为纪念周武王次子、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称晋王祠,简称“晋祠”,是一座古建筑园林。圣母殿是晋祠主体建筑,内有圣母像及42尊侍女彩塑。殿前的鱼沼飞梁为国内罕见古桥特例。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宋铸铁人。难老泉是晋水主要源头,水温四季不变。园内山环水绕,风景幽美,为历代著名旅游胜地。 ☚ 山西省 云冈石窟 ☛ 晋祠 晋祠中国古代祠庙建筑。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晋祠是北朝以来著名的祠庙和风景区。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所建,仅偏西的圣母殿、飞梁、献殿为宋金建筑。三组建筑在一条东西向的轴线上。圣母殿背依山崖,建于北宋天圣年间,东向,面阔7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殿正面副阶上有宋代木雕蟠龙,殿内正中有圣母坐像,周围有40尊侍女彩塑像,为宋代雕塑精品。献殿面阔3间,进深2间,是一座四面敞开,柱间装栏栅的单檐歇山顶小殿,与圣母殿隔池相对。两殿之间为飞梁,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飞梁指殿前渔沼上方形十字式桥。它对圣母殿起平台作用,又可调节圣母殿和献殿,使建筑群体富于变化。 ☚ 独乐寺 大同华严寺 ☛ 晋祠 晋祠是一座祠庙园林,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屡经修葺变迁,至北宋天圣年间 (1023~1032年)追封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在祠的中轴线最后隅,前临鱼沼,后拥危峰。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姿态自然,神情各异。殿前鱼沼,为晋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桥称“飞梁”。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祠内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楼、鼓楼、献殿、苗裔堂、三台阁、待凤轩、景宜园、松水亭、莲池、钧天乐台、流碧榭、真趣亭、胜瀛楼、玉琼祠、舍利塔等楼台建筑和景点。贞观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与难老泉、宋塑并称 “晋祠三绝”。 晋祠 ☚ 大观楼 霸王祠 ☛ 晋祠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相传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燮继父位,因唐临晋水,更国号为晋,故以此名祠。祠建于北魏以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晋水》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祠,即晋祠。《魏书·地形志》亦有载述。北齐天统五年(569)改为大崇皇寺。后复原名。唐高祖李渊起兵时,曾祈祷于此。晋祠背山面水,坐西向东,经历代修葺扩建,规模宏大。现存古迹,可分为中北南三部分。中以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及圣母殿构成东西轴线;北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贞观碑、唐虞祠、三清祠、读书台及吕祖阁;南有胜瀛楼、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及十方奉圣禅寺。寺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仁寿年间,高30余米,七级八面,每层四面有门,琉璃勾栏。祠中最雄伟建筑为圣母殿。殿前有鱼沼飞梁,建于宋代。方形池沼上架十字形板桥,称“飞梁”;沼中立小八角石砫34根,用梁枋、斗栱支撑桥面,连至池岸,桥边设勾栏,造型典雅,风格独特,为我国现存古桥中仅存实例。圣母殿内宋代彩塑群像、殿外千年古树(历来称周柏、唐槐),以及长流不息的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祠内还有唐太宗李世民曾撰书《晋祠之铭并序》碑,与宋绍圣四年(1097)、政和八年(1118)所铸铁人、铁狮等珍贵文物。全祠楼台耸峙,古木参天,结构紧凑,交相映衬,有“小瀛洲”之誉。唐人李益《春日晋祠同声会集得疏字韵》,宋范仲淹《题晋祠》、欧阳修《秋游晋祠》,以及金人小仓月《晋溪》等,都是游览晋祠时留下的名篇。 ☚ 1. 太原市 圣母殿 ☛ 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始建于北魏,原为纪念晋国君主叔虞而建。祠内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楼、鼓楼、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唐叔虞祠、昊天神祠、文昌宫、水母楼、难老泉、舍利生塔,布局紧凑,既像庙观院落,又像皇室宫苑,匠心独具。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祠内古树参天,有周柏隋槐。圣母殿、水母楼中的圣母、水母,造型栩栩如生,最难得的艺术珍品。 ☚ 清西陵 云岗石窟 ☛ 晋祠 晋祠晋祠坐落在山西省太原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曾称大崇皇寺,是我国道教的大寺庙之一,是古老的晋水源头。晋祠始建的具体年限已难考证。有关晋祠的最早记载见于 《水经注》: “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北齐天统五年改称大崇皇寺,唐贞观年间复名晋祠,直沿至今。 ☚ 白云观 华严寺 ☛ 晋祠 晋祠晋祠坐落在山西省太原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曾称大崇皇寺,是我国道教的大寺庙之一,是古老的晋水源头。晋祠始建的具体年限已难考证。有关晋祠的最早记载见于《水经注》: “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北齐天统五年改称大崇皇寺,唐贞观年间复名晋祠,直沿至今。 ☚ 白云观 华严寺 ☛ 晋祠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因叔虞封唐,又叫“唐叔虞祠”。又称“大崇皇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千米悬瓮山麓。始建于北魏以前。建后曾多次修葺扩建,乃成今日规模。祠内圣母殿南侧有难老泉,晋水从这里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摄氏度,水清似玉,与祠内“周柏”、宋塑侍女像并称“晋祠三绝”。
献殿 位于鱼沼飞梁前。原为供祭祀圣母礼品的场所。金大定八年(1168年)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面阔3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顶。前后当心间辟门。 金人台 古称“莲花台”。位于晋祠中轴线会仙桥正西。台呈方形,四周有栏板,正中有一高约4米的小焚帛炉楼。四隅各铸铁人1尊。姿态英武,西南隅铁人为宋绍圣四年(1097年)铸。 贞观宝翰亭 位于祠内北侧。亭内有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撰文并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1通,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全文1203字,行书体,笔力奇异,为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奉圣寺 位于晋祠的最南部。寺北有舍利塔,高38米,平面为八角形。晋祠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西周唐叔虞而建祠,始建年代不清,北魏时已有记载。北齐天统五年 (569年)改名大崇皇寺,唐贞观年间仍名晋祠。内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著名建筑,并有唐柏周槐以及“难老泉”(泉水终年不受旱涝影响)等名胜古迹。现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的祠。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时已见记载。内有圣母殿、唐叔祠、关帝庙、水母楼等建筑,周柏唐槐及“难老泉”等名胜。圣母殿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高十七米,是我国罕见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反映了宋代的建筑技巧。殿中侍女四十二尊,为宋代雕塑,手法及技术多样,以其反映少女心理及思想感情的深刻著称于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