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昭君故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昭君故里

 位于兴山县城东北3公里处。俗称宝坪村,又名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面临香溪水,背枕纱帽山。有“鲤鱼困沙洲”、“鹞子抢鱼”、“仙人撒网”之说。四周秀山碧水,层烟叠翠,茂林修竹,桔树连片,尚有许多纪念昭君姑娘的建筑和遗迹。如“昭君宅”、“梳妆台”、“楠木井”、“望月楼”、“王字崖”、“明妃墩”、“琵琶桥”等。其中“昭君亭”、“昭君宅”、“楠木井”和“梳妆台”已修葺一新,昔日形似琵琶的石拱桥变成了钢丝吊桥,横卧香溪河上。现在已兴建昭君陈列馆,展示了昭君作为和平使者出嫁塞外的实情实景和传说故事。馆内屹立着一尊由汉白玉雕塑而成的昭君塑像,是从内蒙古运送至此的。宝坪村、香溪至今还广泛流传着昭君姑娘许多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故事。1992年5月,兴山县政府举办了“首届昭君艺术节”,以此纪念昭君,广招四方游人。
 〔古诗文赏析〕 香溪观月 清·刘允升


 林峦云水共幽芳,天与昭君写淡妆。
 明月溪光开镜匣,芙蓉山色想衣裳。
 哀情诉自琵琶曲,兵气销为粉黛香。
 青冢年年无恙在,西风吹彻玉关凉。


 长江西陵峡口的香溪,孕育过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因而,自古以来都将香溪与昭君美名连在一起。历史的长河流到现在,不知有多少诗人以香溪或昭君为题,写下了大量诗篇。清代诗人刘允升的诗作《香溪观月》,就是其中一首歌颂昭君的好诗。
 诗的首句,描绘出昭君故里的幽美风景。在昭君生长的香溪河畔,峰峦迭翠,林木葱茏,河水清澈,云雾缭绕,幽花芬芳,真可谓是一幅“林峦云水共幽芳”的山水画卷。紧接着“天与昭君写淡妆”句,用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点明这种壮美幽雅的景色恰似上天赐给昭君的淡妆。此情此景使人们不禁想起“欲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不都是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图画么!首联表面看来写的是“香溪”自然风光的美,实际是赞扬绝代佳人昭君的美。
 颔联紧扣“观月”,进一步赞美王昭君的绝色。一轮明月映在香溪碧水上,仿佛打开了昭君的镜匣; 一池荷花衬着青翠山色,使人想到昭君的美丽衣裳和优美身影。上半首诗,作者突出用美景来烘托昭君的美貌。四句中写了八景:林、峦、云、花、溪水、明月、芙蓉、山色。壮美、幽雅、恬静的景,映衬出昭君姿色的俏丽,令人有“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之感。
 颈联转向写情,描述了对昭君出塞的回忆。“溪上泉声和佩响,教侬怎不忆琵琶”。那琵琶曲诉说了昭君多年冷宫生活的哀情。也正是这出塞前的哀情诉说,表现出了大敌当前,文武束手,只有昭君挺身而出、主动和番,实现安邦的英雄壮举。接着,作者的巧妙地写了昭君出塞的功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安宁,“化干戈为玉帛”。也就是诗的第六句表达的意思:昭君的脂粉香气取代了硝烟弥漫的战争气氛。仅仅只七个字,作者就将昭君主动出塞和番,加强民族团结的历史功绩作了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扬。
 尾联用联想的手法,表明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会永远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作者在昭君故乡的香溪观月,浮想联翩,思绪飞到了昭君和番的塞外。仿佛看到昭君青冢年年未遭损坏,并且一直受到保护,永留后世凭吊;好像感到凉爽的秋风吹遍塞外,使紧张炽热的空气变得爽快宜人。诗的下半首,突出赞颂了昭君化哀情为壮举,化兵台为粉香,化战乱为安宁,促进民族和睦相处的丰功伟绩,从而揭示出一切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人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伟大真理。
 全诗用字精炼,词语清新,色调淡雅,寓意深刻,景、貌、情、感,融为一体,真是难得的一首好诗。

(曹祥本)


 〔现代散文〕 在风光幽丽的香溪口东岸与长江西陵峡北岸的三角洲上,有一座建筑精巧的小庙,坐东朝西,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昭君庙。庙上首的崖壁上,刻着“香溪孕秀”四个遒劲大字。碧绿碧绿的香溪水,从北向南流来,就在昭君庙前汇入波涛汹涌颜色浑黄的长江。
 古往今来,香溪一直受到人们的赞颂。悠悠溪水,沿山势伸向昭君故里,轻轻的河风泛起轻柔的涟漪,就像抖动着的碧绿的绸子,使人感到有一种夏日戏水的快意。忽而,从玉虚洞下,从柳林丛里,荡出一只小渔船,渔翁荡着双桨,哼着渔歌,歌声虽然隐约,但字句却非常清晰:“香溪十八湾,渔儿满河川,从前打渔为财主,今天鱼儿装满船……”这动人的歌声把江边洗衣的姑娘们也吸引住了,歌声陡停,船靠岸了。姑娘们顾不上洗衣,都争着跳上渔船买鱼去了。
 再看长江,香溪与长江汇合处,形成一条半包围的弧线,是天然的码头基地。石级码头上停泊着“屈原”号、“昭君”号等小客轮、小货轮。长航港务局码头上停泊着“江汉”号、“江渝”号大型客轮。滔滔的长江,水色浑黄,香溪与长江汇合处,真可谓泾渭分明。长江的水不仅色泽比香溪深,而且流速急,流量大,江面宽。你看,它托起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轮船、帆船,正如李白所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长江风景画啊!
 看完这些,你再去看那“香溪孕秀”,听那美妙传说,领会那风土人情吧!绝不会枉此一游。

(黄德炎)


 〔民间文学〕 很早以前,王昭君的故乡宝坪没有水井,只有一个小泉坑,从岩缝里浸出一线一线的山泉,勉强供全村人吃用。
 不料有一天,天上的一条小黄龙,卷起一阵黄烟,飞落到泉坑里来洗澡,看到了这泉坑周围的风景,它一摆尾,一打滚,搅得黄泥烂浆直滚直翻,把个岩缝也堵得死死的,浸不出半滴泉水来。从此,泉坑成天黄糊糊,脏兮兮的,成了一滩死水,人称黄龙坑或黄泥坑。那小黄龙还常常在坑里吐水,打喷嚏,拉屎拉尿,弄得水面上整天浮起一层黄锈,那坑水又浑又腥,又苦又涩,乡亲们喝了,一个个上吐下泻,病倒一大片。连泉坑附近昭君栽的核桃也黄了叶,枯了枝。
 泉坑被小黄龙霸占了,从此,乡亲们不得不下到宝坪山下的溪河里去背水。昭君姑娘从小跟乡亲们一道,每天上坎下坡,曲曲弯弯地背呀背呀,累得腰酸背痛,上气不接下气。
 乡亲们纷纷唉声叹气道:“唉,老天怎么降下这么个妖孽到宝坪啊!”
 “嗐!要是有一眼清泉水井,那我们宝坪村就真是宝坪喽!”
 昭君姑娘听着乡亲们的叹息,暗自思忖:我何不跟姐妹们一起,齐心合力,把那黄泥坑水戽干,把黄龙赶走,再掘深一些。掘成一口泉水深井呢!
 想到这里,昭君马上召来众姐妹,赶跑了黄龙,昭君和众姐妹争着从家里拿来锤子、凿子,“叮叮咚咚”地凿开泉眼了。她们邀请了村东头九十九岁的“老寿星”爷爷来帮她们出出点子。
 就这样,一连掘了七天七夜,终于掘成了一个圆溜溜、直通通的水井。昭君拿着铁钎像使金钗玉簪似地在井底岩缝里一挑,只见碗口粗的一股清泉水从岩缝直往外喷呀、冒呀,不到三个时辰,井里就注满了清滢滢的泉水,映照着姑娘们和乡亲们张张笑脸,真是好看极了。
 姐妹们和乡亲们有的捧起清泉水饱饱地喝一顿,有的互相浇水嬉戏,可是昭君这时却皱起了眉头,说:“我在想,要是那条小黄龙又跑来捣乱,可怎么办呢?”
 大家正在焦急不安,忽听得人群里发出一串响亮的哈哈声。姐妹们回头一看,原来是“老寿星”。他捋捋那把花白胡子,对昭君说:“老话说,‘青龙住水井,吉祥降宝坪’,只要请来九天青龙下凡,长住井底,那黄龙就会被降服,不敢再来。再说,有了青龙,就莫愁井水不清,泉水不甜啦!”
 昭君一听,喜得眉开眼笑,忙问:“那如何请得青龙下凡呢?”
 “老寿星”跺着龙头拐杖说道:“莫着急,莫着急,只要有一位相貌俊美、心地虔诚的姑娘,肯上纱帽山向九天拜请七夜,那九天青龙准会飞出天界,降下井来。”
 就这样,昭君当天夜里独自上了纱帽山顶。
 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第三天,不见动静;第四、第五、第六天,还不见动静;到了第七天夜里,昭君正在拜请,忽然月边积起了一堆乌云,霎时间,风声骤起,一道青光刺破天空,把昭君的全身照得明明亮亮。接着只听见青光里一声:“来了!”一条青黝黝、金闪闪的长龙,左摆右转,翻腾起舞,从九天直奔宝坪。
 眼看着青龙下凡,昭君、老寿星和姑娘们一起拥到井边。
 “老寿星”说:“好喽!好喽!黄龙再也莫想来捣乱了!”
 这时,东方显出了鱼肚白,姐妹们拥着昭君,在井边一起下拜,愿青龙永住井中,为民造福。乡亲们也全来了,看井里的泉水,清灵灵、水汪汪,跟昭君姑娘的眼睛一样美。光闪闪,明晃晃,跟昭君姑娘的心一样亮。有的把这井叫“昭君井”,有的叫做“青龙井”。从此,乡亲们也不用到山下的溪河里去背水了。人们喝着清凉甜美的山泉井水,声声感激昭君姑娘。
 有一天,昭君急匆匆地跑来找村姑们,说昨夜里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井里的青龙要上天,参加“五龙朝圣”的大典。这一去,怕再不会回来了。
 “莫着急,莫着急,让我想想,让我想想……”“老寿星”捻着白长眉,沉思了半天,才开口:“峨嵋山出一种楠木宝树。这树身高十几丈,清香四溢,千年不腐。这宝树可以定龙拦虎。采来安放井内,定能镇住青龙,留它不走了。”
 昭君打点行装,就要启程。
 “老寿星”见昭君这样勇敢、善良,万分感动,忙对昭君说道:“既然如此,我实话告诉你们,我是仙翁下凡,这回让我亲自给你们跑一趟吧。姑娘们且等着!”
 说罢,驾起青云一朵,直奔西天而去。
 不到一个时辰,这仙翁扛着一根长长的紫红楠木,从云中冉冉降下,到了井台边,用羽扇轻轻一搧,那楠木顿时变成了一根有棱有角重达千钧的大木梁。接着,乡亲们七手八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放在井底中间。那楠木泡在泉水里,长年不腐,吐放清香,山泉水变得更加洁净,更加甜美了。
 从此,乡亲们又把青龙井叫做楠木井。

(啸海 符号整理)


昭君故里 - 可可诗词网

昭君故里

 许多书籍上均称昭君故里在湖北秭归县,昭君跟屈原是同乡;至今秭归县城还立有“汉昭君王嫱故里”的石碑。然而实际上,昭君故里在今兴山县的宝坪村。秦汉时宝坪村属秭归县。三国时,吴景帝在秭归北界分设兴山县,宝坪村改归兴山所辖。
 昭君故里宝坪村
 宝坪村又叫昭君村,坐落在皇冠山下的一块坡地上,背依绿嶂叠翠的皇冠山,南临碧清透明的香溪。这里山青水秀,自古传说是出美女的地方,其姣姣者便是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入宫为妃,封为昭君。晋朝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据《西京杂记》说:“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由此可见,昭君不仅相貌出众,而且品格高贵。清徐志鼎在《明妃村》一诗中写及此事:“画图若赂毛延寿,千秋泯灭昭君村。”他说若当初王昭君也贿赂画师毛延寿,使自己的容颜被画得漂亮些,就可能被元帝宠幸,而不会成为流芳千古的巾帼英豪,后人也就不会来瞻仰昭君村。
 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亲,昭君自请嫁给他。临行时,元帝才发现她容貌出众,但已不便更换。《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到:“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昭君和亲,固然有入宫数年不得见御而积怨悲愤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则是因为她看到了汉匈之间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极大苦难,想以自己的出塞,来结束战争,安宁边陲。不然的话,作为生长在中原富饶之乡而又过着锦衣玉食生活的宫中女子,是不会甘愿到风沙寒冷的塞外,去嫁给游牧民族首领的。
 昭君出塞和亲,事实上对结束汉匈的长期战争,起了重要作用。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给匈奴带来安宁的王后。为了表彰昭君,汉元帝改年号为“竟宁”,意为边境安宁。昭君出塞后,在那里生了一男二女,最后死于匈奴地区。由于她和她的子女为汉匈两族和好做了大量工作,在那前后的六七十年中,北部边境“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汉书·匈奴传》)。近年在包头等地的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刻有“单于和亲”等文字的瓦当,就是那一时期汉匈关系和洽的有力证明。
 昭君和亲千古评
 王昭君自愿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和好作出了重大贡献。可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古代许多诗人、戏剧家都把她当成悲剧人物,写得凄凄惨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即是一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的首联写长江两岸山连岭接,势如向昭君村附近的荆门奔赴,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颔联写王昭君的身世,蕴含了深沉的感慨。颈联进一步讽刺汉元帝昏庸,只凭画图来辨识宫人的容貌,使得昭君死于匈奴,遗恨无穷。尾联则咏叹王昭君的哀怨留传千载。显然,杜甫在写昭君怨恨思乡之情时,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其实,早在杜甫之前,对王昭君身世的悲叹,就已经成为不少诗歌乐曲的主题。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有托名“汉王嫱”的《昭君怨》一首。卷二十九“相和歌辞”更收有以《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词》、《昭君叹》等为题的多首吟叹曲。杜甫所言“分明怨恨曲中论”,指的就是这类作品。
 唐李白、白居易,宋苏轼、王安石等大诗人均有吟咏昭君或昭君村的诗作。李白《王昭君》:“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对昭君的远嫁荒漠、老死不归,表示了极大同情。不过,很难说这里面没有包容作者对个人境遇的感怀。白居易的《过昭君村》写于他由江州(今江西九江)赴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途中。他的诗借昭君身世,宣泄了自己遭贬的愤懑心情。仍是明写昭君,隐泄己怀。
 苏轼《昭君村》借昭君故事,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坎坷不平的无限感慨,写法上比前几位更直接。其末两句为:“古来人事尽如此,反复纵横安可知。”与苏轼几乎同时代的政治家王安石,作过两首《明妃曲》,看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其一曰: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首诗立意很新。以前人们同情昭君,都把她的不幸归于毛延寿欺君和索取贿赂,而王安石却从一个新的高度来看这一问题,指出封建时代宫女命运的悲惨。即使不去和番,留在宫中受宠,将来一旦色衰失宠,也难免落得被打入冷宫的下场。
 元代时,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创作了著名的杂剧《汉宫秋》。剧中把和亲双方力量对比的历史事实作了改变。历史上昭君的出塞和亲,是在汉强胡弱,呼韩邪向元帝称臣的形势下进行的。而马致远则写匈奴强大,倚势要挟,汉王室忍辱屈从,改变了和亲的性质。《汉宫秋》与过去同类题材作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以昭君而是以汉元帝为中心人物,虚构了汉元帝和昭君从相遇、热恋到生离死别的情节。剧中突出描写了匈奴的强盛骄横,以及汉室的荏弱衰竭。
 马致远之所以这样虚构,乃是为了通过昭君出塞这个历史题材,曲折地宣泄他对蒙古族歧视、压迫和掠夺汉人政策的难言悲愤。他要通过这出悲剧,揭示民族衰败的原因,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汉宫秋》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倾向,正是它得以长期流传的原因之一。
 在历代大量吟咏昭君的诗词、剧作中,也有一些对昭君出塞和亲持歌颂态度的。唐人张仲素写道:“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元代文学家虞集写道:“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清代女诗人郭润玉写道:“琵琶一曲干戈靖,论到边功是美人。”
 今人在这个问题上,站的高度就更高了。政治家董必武当年参观了内蒙呼和浩特附近的昭君墓后,作诗赞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剧作家曹禺剧本《王昭君》,一反《汉宫秋》的格调,表现昭君义无反顾地担当民族友好使者的重任,歌颂了她高尚的情怀。史学家翦伯赞也在《游昭君墓》的长诗中写道:“千首哀词万首诗,同声歌哭说妍媸,和亲本是汉家策,出塞如何怨画师。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他不仅赞美昭君功绩,而且针对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耻辱的观点,著文对昭君和亲的意义作了精辟论述,指出“和亲政策比战争总要好得多”。
 香溪长流传说美
 昭君故里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关于昭君的传说。
 香溪东源是神农架新华骡马店的深渡河,西源是大神农架山南的白沙河,两河在昭君村前响滩汇合,始称香溪河。香溪原名“乡溪”、“县前河”。为何名“香溪”?一说:“香溪水味甚美,常清浊相间,作碧腻色,两岸多香草,故名香溪。”(《兴山县志》)但最流行的说法却都与昭君有关。相传昭君出塞前曾回家乡,对哺育过她的乡溪依依难舍,便用葫芦装满乡溪水,准备带到塞外。由于心情激动,手发抖,水溅了出来,溅到她的衣服上。她掏出手帕去揩,慌忙中,手帕落到溪里,上边的香气散开来,从此溪水就变香了,乡溪也就因此改名香溪。也有人说,昭君临水而居,常在溪中洗手,溪水都变香了,所以叫香溪。香溪边的宝坪村有口楠木井。传说井中本无楠木,昭君离村时,担心井水干涸。她听老人说楠木能锁住井底黄龙,于是,便从三峡高山上砍来一根楠木放进井里。这口深、宽仅1米的井从此永不枯竭。至今,井中楠木犹存,井的东面石台上立有著名书法家于立群手题“楠木井”三字的石碑。
 香溪河中段有一汪清澈见底的深潭,不时冒着串串透明的水珠,名曰珍珠潭。相传昭君在省亲后离家那天,梳好头,戴上凤冠,披上霞帔,穿上彩裙,来到溪边端详自己的影子。不料有颗珍珠掉进溪水中,溅得串串水花往上翻。从此这里就出现一个深潭,人们都叫它珍珠潭。
 香溪出产一种稀有鱼类——桃花鱼。它的学名叫桃花水母。说它是“鱼”,可它无头,无尾,无鳃,无鳞。手指大小,体呈伞状,色泽透明,微带乳白。流动时,一张一缩,悠然飘荡。每到桃花盛开时节,一簇簇桃花鱼像朵朵桃花,撒满溪流之中,一闪一闪地随波荡漾,与岸上桃花交相辉映。当桃花凋谢时,它也随花消逝。关于桃花鱼,清代杨裕曾写了首《桃花鱼歌》:“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花开正值游鱼嬉,鱼嬉转移花影移。渔人不敢下钓丝,怕逐春风上旧枝。”这首诗因花出鱼,疑鱼是花,奇思妙想,饶有趣味。
 相传这桃花鱼是昭君出塞前回乡省亲后才有的。一说桃花鱼是昭君洒泪告别家乡,泪水滴进溪里变成的。一说是昭君洒落的胭脂化成的。还有一说更为动人,说是两岸的桃花变成的。当时昭君的船在溪中行走,桃花纷纷落进溪里,将木船团团围住,脉脉含情,难舍难分。昭君很感动,就弹了一支《桃花送》的琵琶曲,随着曲声,桃花瓣变成了满河浮游的桃花鱼,让出了一条路,送昭君远行。真是山水花草皆有情。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

位于县城南宝坪村,又名昭君村。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后出嫁匈奴,为民族间的亲善和好作出了贡献。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即指此地。村内树木葱茏,花草繁茂;村外群峰林立,溪水回环。村里有重修的昭君故宅,门外耸立着汉白玉昭君塑像。附近有楠木井、妃台山、梳妆台、昭君台、珍珠潭等相关遗迹和景点,流经宝坪村的香溪清碧秀丽,清人王正笏赞曰:“香溪清山碧无涯,照见云环日浣纱。”(《香溪》)

☚ 6. 兴山县   楠木井 ☛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

在湖北省兴山县宝坪村,亦名昭君村,前临香溪。昭君,姓王,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人,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昭君自愿请行,为建立民族和好关系作出贡献。传昭君出塞前回乡省亲,洗脸时颈上珠宝掉入溪中,溪水因而常年芳香馥郁,被称为香溪。故里原汉建昭君祠、唐建昭君院、宋立昭君故里碑,后废。现重建有昭君宅、昭君台、昭君井。昭君宅建于1983年,素雅壮观,占地200平方米,宅内石刻昭君像。还建有昭君亭及长141米的观景长廊,为仿汉代建筑。附近还有妃台山、梳妆台、珍珠潭、琵琶桥、望月楼等遗迹胜景。

☚ 高岚风景区   清江三峡 ☛
000056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