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春节综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春节综述

春节综述

春节的命名和节期 春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又称元旦,也称上日、元日、朔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三朔、三朝。俗称新年。
春节和元旦,在我国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而元旦,夏朝定为孟春三月,商朝定为腊月(夏历十二月),周朝定为冬月(夏历十一月),秦朝定为阳春月(夏历十月),到了汉武帝时代,落下闳、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称之新年。以后各朝各代相继沿袭,直至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把正月初一改称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年,把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阴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从字面意义理解,所指的时间为正月初一这一天,但民间却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应为正月初一到初三,有的认为应为正月初一到初五。但从春节习俗活动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春节应是自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到元宵节(正月十五)的这一段时间。这里谈春节习俗仅指正月初一的活动。
春节的缘起及活动内容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过大年。过年,就是庆贺丰收,这是春节缘起的直接含义,年字的始初义来自农业,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是谷穗成熟的样子,也就是说,年就是谷稔丰熟。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一切成功都是神灵的恩赐,故往往在成功之后要举行报答神灵恩赐的祭典活动。谷稔丰熟了,人们自然也要举行祭典活动。又因农事完毕正当岁终,所以,庆祝谷稔丰熟的祭典,实质上就是“腊祭”。按“腊”即岁终祭典众神之意。“腊祭”亦即春节的缘起。
春节的活动内容最初为祭祀、庆祝。周代,增加了喝春酒的内容,汉代,又增加酌椒酒,送椒花,挂松枝,放鸠的内容。《太平御览》:“岁首用椒酒,以椒胜芬芳,又堪为药,故饮之,亦一时之礼,故此日采椒花以贡尊者,又折松枝于户亦同此义。”南北朝时,又增加了爆竹、拜贺、挂桃符等。唐宋以后,节日活动更趋多彩,民间有拜年、飞帖、宴饮、玩赏等风俗。明代,民间元旦晨起吃黍糕,称年年糕;设奠于祠堂祭先祖,次拜家长,亲友互相投笺拜节;酿椒柏之酒,以结邻里亲戚;屋内饰有旺柏、行春、节节高、百事吉等喜庆吉祥物。清代,民间有新衣冠,肃锦带,祀神祀祖,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饫蒸糕、呷粉羹,以及出门拜节、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吃节酒等风俗。
兄弟民族共庆春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历史上民族的迁徒,民族间的杂居、交往和融合,汉族人民的春节,也渐渐成了许多兄弟民族共同的节日。从现在考察的情况得知,已有汉、蒙古、壮、布依、朝鲜、满、侗、白、黎、畲、纳西、仡佬、裕固、京、高山等兄弟民族欢度春节。因民族及地区的不同,春节期间的活动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基本的活动内容有:拜年、祀祖、放爆竹、贴春联、吃元宝汤、吃年糕、吃饺子、喝喜酒和滚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玩花灯以及看风云、观日色、望参星等风俗。

☚ 一 春节   大年初一日的活动与禁忌 ☛
000043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