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春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春望 春望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四。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占唐都长安,八月,杜甫把家人安顿有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到次年春季三月,当杜甫眺望被战乱破坏得颓败荒凉的长安城时,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前四句写春望之景,景中有情,侧重睹物伤怀;后四句写春望之情,情中含景,着重遭乱思家。通篇以“望”字相贯穿,抒发诗人忧虑国事、思念亲人的深挚感情,是充分体现杜诗情景交融特点和沉郁顿挫风格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花鸟本为平时可娱之物,诗人却因感念时局,怅恨离别,看见春花反而伤心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不安。宋人司马光《司马温公诗话》等即持此说。另一说是以移情拟人手法,写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以前说为胜。此联运用“律句中加一倍写法”(施补华《岘傭说诗》),比一般直接抒写忧国思家具有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与下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均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 月夜 哀江头 ☛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二年(757)春在贼中作,杜甫因官职卑小,在长安未被囚禁,故有此春望。 “国破”而“城春”,已构成一番对比,所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也。然而于每句各从对面补上一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诚如司马光《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不仅如此, “在”字不同于“异”字者,表现出对国不会亡的信念;“深”字,表现出一种剪伐不尽的生机。 若止言“感时因溅泪”“恨别以伤心”,那就完全成了抒情,而且平平无奇了。妙在嵌入“花”、“鸟”二字,便成春望中景,而融情于景了。花本无泪,鸟岂有情,而言“花溅泪”、“鸟惊心”、而人呢,就不言而喻,翻进一层了。此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融无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然盛唐前期,诗人多用自然意象来表现愉悦的感情,而老杜始以自然意象表现悲的情怀。胡震亨曾赞此诗“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成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极是。 从755冬发生安史之乱,到757年之春,诗人在乱中已度过两个春天,也就是两个暮春三月,所以诗云“烽火连三月”。不是连续三个月的意思。而战乱之中,最渴望得到亲人的消息,然而邮路兵戈阻绝,一封家信当然比什么都更难能可贵。“家书抵万金”,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心情,自然能够引起广泛同情和共鸣,故为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句。而这两句文义连贯作流水对,故极自然浑成。 末联作顾影自怜语,谓自陷贼中,不知多少神伤,只觉头发越来越白,越搔越短,越搔越稀,连簪子都快插不稳了。前三联都是概括性极强的诗句,此二句则转作细节描写,则春望之人的形象呼之欲出,表现出诗人荷担痛苦之深重。 此诗有大处落笔,有细节刻划,情景兼备复能交融,格律严谨而又流畅,气度浑灏,内涵深沉,为唐代五律极诣之作。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②。感时花溅泪③,恨别鸟惊心④。烽火连三月⑤,家书抵万金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⑦。 【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时杜甫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叛军烧杀劫掠,由繁华变成荒凉。全诗以景托情,以情染景,对危难的祖国和隔绝的家人表示深刻的忧愁和思念 【注释】 ①国破:指长安沦陷。古人称京都为国。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旧存在。②此句意谓春天的城市,草木长得很茂盛。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烟稀少,故杂草丛生。③此句意谓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溅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溅泪。时:时局。 ④此句意谓诗人愁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为恨别而心惊。⑤烽火:指战争,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即燃起烟火向京城报警,称烽火。三月,指时间很久。⑥家书:亲人的消息。其时杜甫家属在鄜州,不通音信。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其难得可贵。⑦二句意谓白发越搔越少,简直不能插簪子了。短:少。浑欲:简直要。胜(sheng):经受。簪(zan):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春望
【释】 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恨别:深恨离别。花溅泪:对花溅泪。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浑:简直。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译】 长安沦陷了,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的古城,只有荒草野树深深。 感慨时局,看到花儿也落泪, 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也觉动魄惊心。 战乱的烽火已持续了三个月, 能得到一封家信, 真抵得万两黄金。 搔首白发,白发日益稀少, 簪子几乎都无法在发上别稳。 【评】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翌年(757)二月。时杜甫陷身于长安。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无奇,尤其首句之动词“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并未言及其他,却有深刻之内涵深蕴其中,因为它启示人们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东西。如司马光所评:“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而“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 春望【题 解】 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7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老小安顿在秜州(现陕西富县)的羌村,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这首诗作于次年3月,诗人即景生情,表现了忧国之情。“春望”指望长安城的景色而发的感慨。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此诗大体可看成两部分,前两联是景语,写春望之景,见景伤情;后两联是情语,抒春望之情。 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以景衬情,善于将眼前景和胸中情融为一体。首联即是春望所见,虽然山河依旧,但国都已沦陷;草木丛杂,令人顿生伤感。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因感时恨别,见了花开、鸟鸣反而落泪惊心。另一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别,但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其精神是相通的。作者内心的悲苦既用京城的荒凉景色作正衬,又用春天的美好景色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由国难写到家忧,战火接连几月不断,不知家人在战乱中能否安然无恙?多么盼望得到他们的消息啊!诗中虽强调了“家书抵万金”的价值,但含在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抒发亡国之痛。因为没有“烽火连三月”的情况,就不可能造成“家书抵万金”的结果。这副对联,诗人情感由物化出,成为千古名联,极易引起人们相似情境的联想。就在这万方多难的时候,诗人杜甫焦虑万分,故在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用一“搔”字,神态全出地表现了作者陷贼后的焦急。 这首诗句句沉痛,字字由血泪凝成。 春望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八阵图 下一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诗词简介: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时杜甫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叛军烧杀劫掠,由繁华变成荒凉。全诗以景托情,以情染景,对危难的祖国和隔绝的家人表示深刻的忧愁和思念。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无奇,尤其首句之动词“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并未言及其他,却有深刻之内涵深蕴其中,因为它启示人们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东西。如司马光所评:“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而“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 安史乱起,京城被陷,杜甫受俘,再入长安,感时伤世,思念亲人,遂作此诗。开头二句扣题即写春望所见,皆是对立意象之间的对比。面对京城三月的凄清景象,回思当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盛况,自会起时世变易、物是人非的感叹。三四两句亦是对比。与首二句对立对比突出重点有所不同,此处是对照映衬,构成一组情感充盈的鲜明意象:诗人饱受离乱之苦、满怀忧愤之情,不但无心赏春,反而看见花开却落泪,听到鸟鸣亦惊心,甚至出现了幻视幻听:因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且惊心。三四句与一二句还有些区分:首二句视界开阔,大处着笔,三四句则视线收拢,小处落墨;首二句是写景,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意隐象现,情感潜藏,三四句则是即景即情,情景交融,物我浑一,象现意出,情感四溢。笔路正是这样沿着由大及小、由外而内的方向前进。最后四句就直接从诗人主体的角度写其内心情感了。时逢战乱,烽火不断,家人离散,消息阻隔,亲人死活不知,令人焦心肠断,若得一家信,真是太宝贵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既是写恨别,也是写感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烦心。苦之情难抑,不免以手搔头,本就稀疏的白发,更形短少,简直连编个发髻插个簪子也难了。至此诗人因焦虑愁苦而烧灼得不能自已的神态跃然纸上,活现于我们面前,其内心情感得到了极强烈的表现。
春望 题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⑤。 注释 ①春望:春天眺望。 ②国:国都。破:京城被攻破。山河在:山河还仍旧。草木深:草木茂盛,暗指人烟迹稀少。 ③感时:承上感叹时事。花溅泪:人见花而溅泪,觉花也在悲伤溅泪。鸟惊心:听见鸟鸣引起悲伤。 ④烽火:战乱。三月:指长时间,非实指。抵万金:极言战乱中家书的珍贵。 ⑤搔:指用手抓、揪。更短:更少、更稀。这是由于战祸。浑欲:简直完全要。不胜簪:插不住簪子。簪,古代男人用来束发于冠的首饰。 赏读 首联写春望所见,突出“国破”二字,虽然山何依旧,但“破”、“深”二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荒凉景象,虽是春天,却了无生机。这既是写眼前实景,更是抒发诗人悲痛凄惨的感情。这一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两两对举,对仗工巧,不露痕迹,借景抒情,贴切自然,明代胡霍亨对这联极为赞美,在《唐音癸签》卷九中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颔联写诗人望春之情。诗人感时恨别,望见花开而泪花四溅,闻到鸟鸣而倍感惊心。“感时”指有感于“国破”的时事,“恨别”指因国破带来的别君别家的离恨。虽然诗人被虏长安痛苦不堪,但仍然忧虑国家危难。这两句诗深刻抒发了诗人爱国深情。以上四句,皆为所“望”之景,所“望”之情。颈联中一写忧国,一写忧家。“烽火连三月”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时间跨度,流露出诗人对战乱的憎恶与焦虑心情。“家书抵万金”写出了盼望家人音讯的急切心情,反映出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尾联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描绘。诗人在沦陷的长安,既忧国,又思家,这愁苦使诗人白发稀疏,簪子已束不住头发。这是诗人极度的悲愤、郁闷的心情写照,体现了诗人悲哀、愁苦的心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怀,诗人有感于山河依旧,国破人非,便情因景生,景随情移,把自然景色与忧国思家感情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苍凉悲壮之感。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春望:春天在高处远望。国:国都,即京城长安。时:时局。烽火:原指古代边疆遇敌情时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争。抵:值。白头:指白发。搔(sāo):用手指轻抓。浑欲:简直,差不多。簪(zān):一种别头发的长针。古代男子成年后,都要把头发束在头顶,用簪别住。 【大意】国都长安沦陷了,国家破碎了,虽然山河依旧,春天来临,但是树木深深,乱草遍地,满目荒凉。想起如此动荡的局势,连看到鲜花也会黯然泪下;想到亲人的离散,连听到鸟儿的叫声,也会觉得心惊。战争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在这动乱的岁月里,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啊! 因为过多的忧虑,我这满头白发越搔越短少,简直连一支簪子都插不住了。 字数:382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4页. 春望杜甫 安史乱起,京城被陷,杜甫受俘,再入长安,感时伤世,思念亲人,遂作此诗。开头二句扣题即写春望所见,皆是对立意象之间的对比。面对京城三月的凄清景象,回思当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盛况,自会起时世变易、物是人非的感叹。三四两句亦是对比。与首二句对立对比突出重点有所不同,此处是对照映衬,构成一组情感充盈的鲜明意象:诗人饱受离乱之苦、满怀忧愤之情,不但无心赏春,反而看见花开却落泪,听到鸟鸣亦惊心,甚至出现了幻视幻听:因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且惊心。三四句与一二句还有些区分:首二句视界开阔,大处着笔,三四句则视线收拢,小处落墨;首二句是写景,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意隐象现,情感潜藏,三四句则是即景即情,情景交融,物我浑一,象现意出,情感四溢。笔路正是这样沿着由大及小、由外而内的方向前进。最后四句就直接从诗人主体的角度写其内心情感了。时逢战乱,烽火不断,家人离散,消息阻隔,亲人死活不知,令人焦心肠断,若得一家信,真是太宝贵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既是写恨别,也是写感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烦心。苦之情难抑,不免以手搔头,本就稀疏的白发,更形短少,简直连编个发髻插个簪子也难了。至此诗人因焦虑愁苦而烧灼得不能自已的神态跃然纸上,活现于我们面前,其内心情感得到了极强烈的表现。 《春望》chun wangSpring Prospects→杜甫 (Du F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