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春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春望

春望

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四。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占唐都长安,八月,杜甫把家人安顿有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至长安。到次年春季三月,当杜甫眺望被战乱破坏得颓败荒凉的长安城时,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前四句写春望之景,景中有情,侧重睹物伤怀;后四句写春望之情,情中含景,着重遭乱思家。通篇以“望”字相贯穿,抒发诗人忧虑国事、思念亲人的深挚感情,是充分体现杜诗情景交融特点和沉郁顿挫风格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花鸟本为平时可娱之物,诗人却因感念时局,怅恨离别,看见春花反而伤心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不安。宋人司马光《司马温公诗话》等即持此说。另一说是以移情拟人手法,写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以前说为胜。此联运用“律句中加一倍写法”(施补华《岘傭说诗》),比一般直接抒写忧国思家具有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与下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均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 月夜   哀江头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至德二年(757)春在贼中作,杜甫因官职卑小,在长安未被囚禁,故有此春望。
 “国破”而“城春”,已构成一番对比,所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世说新语》)也。然而于每句各从对面补上一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诚如司马光《续诗话》说“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不仅如此, “在”字不同于“异”字者,表现出对国不会亡的信念;“深”字,表现出一种剪伐不尽的生机。
 若止言“感时因溅泪”“恨别以伤心”,那就完全成了抒情,而且平平无奇了。妙在嵌入“花”、“鸟”二字,便成春望中景,而融情于景了。花本无泪,鸟岂有情,而言“花溅泪”、“鸟惊心”、而人呢,就不言而喻,翻进一层了。此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融无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然盛唐前期,诗人多用自然意象来表现愉悦的感情,而老杜始以自然意象表现悲的情怀。胡震亨曾赞此诗“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成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极是。
 从755冬发生安史之乱,到757年之春,诗人在乱中已度过两个春天,也就是两个暮春三月,所以诗云“烽火连三月”。不是连续三个月的意思。而战乱之中,最渴望得到亲人的消息,然而邮路兵戈阻绝,一封家信当然比什么都更难能可贵。“家书抵万金”,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心情,自然能够引起广泛同情和共鸣,故为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句。而这两句文义连贯作流水对,故极自然浑成。
 末联作顾影自怜语,谓自陷贼中,不知多少神伤,只觉头发越来越白,越搔越短,越搔越稀,连簪子都快插不稳了。前三联都是概括性极强的诗句,此二句则转作细节描写,则春望之人的形象呼之欲出,表现出诗人荷担痛苦之深重。
 此诗有大处落笔,有细节刻划,情景兼备复能交融,格律严谨而又流畅,气度浑灏,内涵深沉,为唐代五律极诣之作。

《春望》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时杜甫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叛军烧杀劫掠,由繁华变成荒凉。全诗以景托情,以情染景,对危难的祖国和隔绝的家人表示深刻的忧愁和思念
 【注释】
 ①国破:指长安沦陷。古人称京都为国。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旧存在。②此句意谓春天的城市,草木长得很茂盛。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烟稀少,故杂草丛生。③此句意谓诗人感伤时局危殆而溅泪,觉得花上的露水也是为时局溅泪。时:时局。
 ④此句意谓诗人愁恨与家人隔绝,觉得鸟儿也为恨别而心惊。⑤烽火:指战争,古代边防军发现敌人进犯即燃起烟火向京城报警,称烽火。三月,指时间很久。⑥家书:亲人的消息。其时杜甫家属在鄜州,不通音信。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其难得可贵。⑦二句意谓白发越搔越少,简直不能插簪子了。短:少。浑欲:简直要。胜(sheng):经受。簪(zan):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唐诗《春望》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4


 
 【释】
 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恨别:深恨离别。花溅泪:对花溅泪。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浑:简直。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译】
 长安沦陷了,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的古城,只有荒草野树深深。
 感慨时局,看到花儿也落泪,
 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也觉动魄惊心。
 战乱的烽火已持续了三个月,
 能得到一封家信,
 真抵得万两黄金。
 搔首白发,白发日益稀少,
 簪子几乎都无法在发上别稳。
 
 【评】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翌年(757)二月。时杜甫陷身于长安。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无奇,尤其首句之动词“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并未言及其他,却有深刻之内涵深蕴其中,因为它启示人们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东西。如司马光所评:“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而“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

春望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春望

【题 解】

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7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老小安顿在秜州(现陕西富县)的羌村,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这首诗作于次年3月,诗人即景生情,表现了忧国之情。“春望”指望长安城的景色而发的感慨。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此诗大体可看成两部分,前两联是景语,写春望之景,见景伤情;后两联是情语,抒春望之情。

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以景衬情,善于将眼前景和胸中情融为一体。首联即是春望所见,虽然山河依旧,但国都已沦陷;草木丛杂,令人顿生伤感。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因感时恨别,见了花开、鸟鸣反而落泪惊心。另一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别,但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其精神是相通的。作者内心的悲苦既用京城的荒凉景色作正衬,又用春天的美好景色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由国难写到家忧,战火接连几月不断,不知家人在战乱中能否安然无恙?多么盼望得到他们的消息啊!诗中虽强调了“家书抵万金”的价值,但含在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抒发亡国之痛。因为没有“烽火连三月”的情况,就不可能造成“家书抵万金”的结果。这副对联,诗人情感由物化出,成为千古名联,极易引起人们相似情境的联想。就在这万方多难的时候,诗人杜甫焦虑万分,故在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用一“搔”字,神态全出地表现了作者陷贼后的焦急。

这首诗句句沉痛,字字由血泪凝成。


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春望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八阵图 下一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诗词简介: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时杜甫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叛军烧杀劫掠,由繁华变成荒凉。全诗以景托情,以情染景,对危难的祖国和隔绝的家人表示深刻的忧愁和思念。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无奇,尤其首句之动词“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并未言及其他,却有深刻之内涵深蕴其中,因为它启示人们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东西。如司马光所评:“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而“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


安史乱起,京城被陷,杜甫受俘,再入长安,感时伤世,思念亲人,遂作此诗。开头二句扣题即写春望所见,皆是对立意象之间的对比。面对京城三月的凄清景象,回思当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盛况,自会起时世变易、物是人非的感叹。三四两句亦是对比。与首二句对立对比突出重点有所不同,此处是对照映衬,构成一组情感充盈的鲜明意象:诗人饱受离乱之苦、满怀忧愤之情,不但无心赏春,反而看见花开却落泪,听到鸟鸣亦惊心,甚至出现了幻视幻听:因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且惊心。三四句与一二句还有些区分:首二句视界开阔,大处着笔,三四句则视线收拢,小处落墨;首二句是写景,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意隐象现,情感潜藏,三四句则是即景即情,情景交融,物我浑一,象现意出,情感四溢。笔路正是这样沿着由大及小、由外而内的方向前进。最后四句就直接从诗人主体的角度写其内心情感了。时逢战乱,烽火不断,家人离散,消息阻隔,亲人死活不知,令人焦心肠断,若得一家信,真是太宝贵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既是写恨别,也是写感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烦心。苦之情难抑,不免以手搔头,本就稀疏的白发,更形短少,简直连编个发髻插个簪子也难了。至此诗人因焦虑愁苦而烧灼得不能自已的神态跃然纸上,活现于我们面前,其内心情感得到了极强烈的表现。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 chūn wànɡ 》 
    《 春 望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ɡuó pò shān hé zài , chénɡ chūn cǎo mù shēn 。 
    国 破 山 河 在 , 城 春 草 木 深 。 
    ɡǎn shí huā jiàn lèi , hèn bié niǎo jīnɡ xīn 。 
    感 时 花 溅 泪 , 恨 别 鸟 惊 心 。 
    fēnɡ huǒ lián sān yuè , jiā shū dǐ wàn jīn 。 
    烽 火 连 三 月 , 家 书 抵 万 金 。 
    bái tóu sāo ɡènɡ duǎn , hún yù bú shènɡ zān 。 
    白 头 搔 更 短 , 浑 欲 不 胜 簪 。 
  •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长安沦陷了,只有山河依旧,春天的古城,只有荒草野树深深。

    感慨时局,看到花儿也落泪,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也觉动魄惊心。

    战乱的烽火已持续了三个月,能得到一封家信,真抵得万两黄金。

    搔首白发,白发日益稀少,簪子几乎都无法在发上别稳。
  • 【注释1】
    ①国破: 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草木深: 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象荒凉。
     
    ②感时: 感慨时局。恨别: 深恨离别。花溅泪:对花溅泪。一说: 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下 “鸟惊心”句同。
     
    ③烽火: 战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抵万金: 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④白头: 白头。骚:《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浑:简直。簪: 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注释2】
    ①国破句:国破,指安史之乱起,长安沦陷。山河在:山河依旧。
    ②草木深:人烟稀少,一到春天,更是杂草丛生。
    ③感时二句:交义互见,指由于感时恨别,而对花溅泪,听鸟惊心。
    ④烽火句:入春以来,三个月战火没有间断。
    ⑤短:少。
    ⑥浑:简直。
    ⑦胜:承受。
    ⑧簪:把头发聚总别在冠上的一种长针。

     
     
  • 【集评】 宋·司马光:“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温公续诗话》)
    明·胡震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唐音癸签》卷九)
    清·吴见思:“杜诗有一句而神理俱出者,如 ‘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 ‘城春草木深’,‘深’ 字则荟蔚满目矣。” (《杜诗论文》凡例)
    清·夏力恕: “花鸟从次句 ‘春深’ 来。而 ‘溅泪’、‘惊心’,上承首句 ‘感时’、‘恨别’,下起五、六,此白头所以不胜簪也。错落中一气之妙如此。” ( 《杜诗增注》卷三)


    【总案】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7)三月。杜甫此时仍陷身在叛军占据的长安。眼见山河依旧而国事变迁,春色满城而又一片荒凉,诗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忧时伤别的名篇。全诗围绕一“望”字展开,由景及情,寓情于景,创造出一种明丽而又悲凉的意境,涵咏不尽,余味无穷。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时杜甫身陷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当时长安被叛军烧杀劫掠,由繁华变成荒凉。全诗以景托情,以情染景,对危难的祖国和隔绝的家人表示深刻的忧愁和思念。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翌年(757)二月。时杜甫陷身于长安。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无奇,尤其首句之动词“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并未言及其他,却有深刻之内涵深蕴其中,因为它启示人们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东西。如司马光所评:“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而“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叛军抓去。在他逃出长安之前,写了这首诗,描写他在陷落后的长安城中的所见所感,抒发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首诗以感情深沉、笔墨凝炼、言简意丰著称。全诗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又环环紧扣,前后照应,结构十分严谨。诗人围绕“望”字着笔。一二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直写国都残破、城郭荒芜的萧索景色。句中对照,两句又互相对照,加上“破”、“深”二字,画出劫后长安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春景,使人怵目惊心,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悲痛。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人物。花儿流出感时之泪,鸟雀因伤别而惊。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闻,写家事。通过拟人手法,又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久别家人的深沉之感。五六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叙事中抒情。“烽火”、“家书”分别与上联的“感时”、“恨别”照应。
     
    特别是后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思绪,因而千古传诵。末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一个“搔首”的动作,形象地揭示自己焦虑忧愁之情。诗人因愁而发白,因心烦意乱而搔首,在搔中顿觉短发稀疏,可见愁情之深。这里在写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悲哀加深一层。这一结尾,使这位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叹老的诗人形象跃然而出,令人难以忘怀。
  •  
    【鉴赏导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抒发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心情。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在长安,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中即景生情,抒写了忧时伤乱的感慨。
     
    【鉴赏】
     
     我们仔细地咀嚼起首两句,它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山河草木的热爱。长安沦陷了,满眼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因为战乱,荒城草木丛生,一片凄凉。一个“深”字点明了草木的茂密,也倾吐出自己的深情;一个“在”字,表明了物是人非之感,也肯定地说出对祖国的信念与自己的凛然正气。
     
     三、四句承接着“国破”“城春”而来。长安沦陷了,美好的景物反而结成了深愁的种子。感念时世无常,悲恨离别,而对花溅泪,听鸟惊心。
     
    五、六句诗人将意思更加深入了一层,既描写了国事,又写到了家愁。春来三个月,一直烽火相连;一封家信,真抵得万两黄金!这样的国难家愁,搅得人心都要碎了。
     
    诗的最后,写出了自己因焦虑忧愁而未老先衰的形象: 一头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连发簪都戴不上去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料峭的春风中,诗人登高望远,只觉得两鬓的丝发垂垂的,萧疏的,看到人事全非,诗人喃喃自语:“长安沦陷了……”
     
     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最具有特征性,为杜甫所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 “沉郁顿挫”,这首诗就体现了这一风格。
     
     
    【鉴赏要点】
    [1]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3]风格沉郁顿挫。
     
  •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抓获,带回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未被监禁。次年三月,他身陷长安,眼看国破家离,感时伤泪,写下此诗。
     
    首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春色满城,但草木深深,无人修葺,一片荒败景象。一个“破”写尽国破家恨的悲哀;一个“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正如司马光在《续诗话》中所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 ‘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在“国破”与“山河在”、“城春” 与 “草木深” 的对照中,充满了伤国感时的悲痛。
     
     颔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离乱之感。春天的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想到国破的时事,家离的悲哀,花也为之“溅泪”,鸟也为之 “惊心”,自己更加伤怀落泪了! 这是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情景交融的悲痛欲绝的境界。
     
    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想望家人。天宝十五年 (756) 六月,安禄山、史思明叛军进攻潼关,后陷长安,杜甫带着妻子逃到鄜州 (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后,杜甫于八月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拟去灵武为平叛效力。不久,他被叛军抓获押回沦陷的长安,直到次年三月作此诗时,他离家已半年多,家书渺茫,音讯全无。所以,他慨叹在这烽烟不断的战乱时期,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 这联的“烽火”与首联的“国破”,“抵万金”与颔联的“恨别”相照应,层层深化悲愤之感。
     
     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具体写搔头忧思的惨戚之状。眼看烽火遍地,家书不通,忧国思家,重重愁绪袭上心头,愁生白发,一“搔”便断,发“短”愁长,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国破”、“恨别”之忧思,更添一层!
     
    全诗忧伤国事,眷念家人,殷殷情切,真挚感人。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强烈而不浅露,意脉贯通而不平直。诗以“感时”承“春”,以 “恨别”承“国破”,以 “烽火” 承“时”,以 “家书” 承“别”,连环承转,可谓“惊心”、“溅泪”,故而成为千百年来的绝唱!
     



古代名诗《春望》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春望

 题解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极其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恋家情怀的诗。写作背景与《月夜》相同,写作时间是至德二年三月,比《月夜》的写作时间晚一年。此时的诗人仍然羁留在沦陷的长安,面对春光明媚的鸟语花香,诗人仍未忘记“安史之乱”的烽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①春望:春天眺望。 ②国:国都。破:京城被攻破。山河在:山河还仍旧。草木深:草木茂盛,暗指人烟迹稀少。 ③感时:承上感叹时事。花溅泪:人见花而溅泪,觉花也在悲伤溅泪。鸟惊心:听见鸟鸣引起悲伤。 ④烽火:战乱。三月:指长时间,非实指。抵万金:极言战乱中家书的珍贵。 ⑤搔:指用手抓、揪。更短:更少、更稀。这是由于战祸。浑欲:简直完全要。不胜簪:插不住簪子。簪,古代男人用来束发于冠的首饰。
 赏读
 首联写春望所见,突出“国破”二字,虽然山何依旧,但“破”、“深”二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荒凉景象,虽是春天,却了无生机。这既是写眼前实景,更是抒发诗人悲痛凄惨的感情。这一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两两对举,对仗工巧,不露痕迹,借景抒情,贴切自然,明代胡霍亨对这联极为赞美,在《唐音癸签》卷九中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颔联写诗人望春之情。诗人感时恨别,望见花开而泪花四溅,闻到鸟鸣而倍感惊心。“感时”指有感于“国破”的时事,“恨别”指因国破带来的别君别家的离恨。虽然诗人被虏长安痛苦不堪,但仍然忧虑国家危难。这两句诗深刻抒发了诗人爱国深情。以上四句,皆为所“望”之景,所“望”之情。颈联中一写忧国,一写忧家。“烽火连三月”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时间跨度,流露出诗人对战乱的憎恶与焦虑心情。“家书抵万金”写出了盼望家人音讯的急切心情,反映出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尾联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描绘。诗人在沦陷的长安,既忧国,又思家,这愁苦使诗人白发稀疏,簪子已束不住头发。这是诗人极度的悲愤、郁闷的心情写照,体现了诗人悲哀、愁苦的心绪。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怀,诗人有感于山河依旧,国破人非,便情因景生,景随情移,把自然景色与忧国思家感情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苍凉悲壮之感。
 


《春望》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春望:春天在高处远望。国:国都,即京城长安。时:时局。烽火:原指古代边疆遇敌情时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争。抵:值。白头:指白发。搔(sāo):用手指轻抓。浑欲:简直,差不多。簪(zān):一种别头发的长针。古代男子成年后,都要把头发束在头顶,用簪别住。

【大意】国都长安沦陷了,国家破碎了,虽然山河依旧,春天来临,但是树木深深,乱草遍地,满目荒凉。想起如此动荡的局势,连看到鲜花也会黯然泪下;想到亲人的离散,连听到鸟儿的叫声,也会觉得心惊。战争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在这动乱的岁月里,如果能收到一封家信,真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啊! 因为过多的忧虑,我这满头白发越搔越短少,简直连一支簪子都插不住了。

字数:382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4页.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乱起,京城被陷,杜甫受俘,再入长安,感时伤世,思念亲人,遂作此诗。开头二句扣题即写春望所见,皆是对立意象之间的对比。面对京城三月的凄清景象,回思当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盛况,自会起时世变易、物是人非的感叹。三四两句亦是对比。与首二句对立对比突出重点有所不同,此处是对照映衬,构成一组情感充盈的鲜明意象:诗人饱受离乱之苦、满怀忧愤之情,不但无心赏春,反而看见花开却落泪,听到鸟鸣亦惊心,甚至出现了幻视幻听:因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且惊心。三四句与一二句还有些区分:首二句视界开阔,大处着笔,三四句则视线收拢,小处落墨;首二句是写景,是客观物象的再现,意隐象现,情感潜藏,三四句则是即景即情,情景交融,物我浑一,象现意出,情感四溢。笔路正是这样沿着由大及小、由外而内的方向前进。最后四句就直接从诗人主体的角度写其内心情感了。时逢战乱,烽火不断,家人离散,消息阻隔,亲人死活不知,令人焦心肠断,若得一家信,真是太宝贵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既是写恨别,也是写感时。“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烦心。苦之情难抑,不免以手搔头,本就稀疏的白发,更形短少,简直连编个发髻插个簪子也难了。至此诗人因焦虑愁苦而烧灼得不能自已的神态跃然纸上,活现于我们面前,其内心情感得到了极强烈的表现。

《春望》chun wang

Spring Prospects→杜甫 (Du F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