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春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春愁 春愁清诗篇名。七绝。丘逢甲作。见《岭云海日楼诗钞》卷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条约中有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条款,这是中国人民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作者与台湾士民曾抵抗日军,可惜兵败内渡,寄寓广东。1896年春,于马关条约签订一年之后,作者痛定思痛,回顾往事,积愤难遣,遂赋此诗。诗云:“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此诗写得情动于衷,明白如话。首二句点明题意,作者心中难以排遣的无边春愁正是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后二句追思往事,呼唤国人切莫忘割地之仇恨。四百万人,指当时台湾的人口。《岭云海日楼诗钞》原注:“四百万人,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也。” ☚ 出都门留别诸公 元夕无月 ☛ 春愁[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②,去年今日割台湾③。 〔注释〕 ①本篇选自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是作者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内渡大陆后的作品。②四百万人,当时台湾本地和福建、广东籍的台湾人共约四百万人。③去年今日,指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分析〕 这是一首饱含着无尽悲愁的感怀诗。诗人在表达对清朝统治者的卖国行径无比愤恨的同时,倾诉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它的作者丘逢甲,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绪的台湾诗人。他是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进士,任工部主事。但他深爱故乡台湾,不久重归故里,先后在台中、台南等地各书院讲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即在家乡督办团练,准备抗击入侵者。第二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祖国领土台湾被割。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丘逢甲誓不屈服,率领义军顽强抵抗二十多昼夜,终因弹尽援绝而失败。他被迫离台,返回原籍广东梅州镇平(今梅县蕉岭),但仍念念不忘故土和乡亲,坚信总有一天宝岛台湾会回归祖国的怀抱。一八九六年四月,正值台湾被日寇强占一周年之际,丘逢甲登上镇平的员山,面向宝岛,遥寄一分深沉的乡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前两句,表明作者心境。明媚的春光,宜人的山色,却给诗人增添了深重的愁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想起了“往事”。诗人本来是为了排遣郁积在心中的愁思而勉强去“看山”的,却不料越看越愁。回想往日惊心动魄的激战,诗人激动不已;又想到如今台湾被日寇铁蹄践踏,故乡人民挣扎在黑暗之中,又觉悲愤难抑。他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眼泪也要流下来了。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后两句点明诗人“春愁”之所在,强调他“愁”得“泪欲潸”的原因。祖辈世代开垦的宝岛,整整四百万人民的家园,就在“去年今日”,被腐朽的清廷拱手送给了日本强盗,诗人如何能够忍受这巨大的苦痛! 他悲愤的程度达到了极点。诗人对清朝政府所犯下的弥天大罪作了强烈的谴责:朝廷遗弃了台湾的四百万同胞,全然不顾他们的死活而任由外寇蹂躏;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朝廷居然割让了祖国的神圣领土,真是荒唐之至、无能之至、无耻之至!“割台湾”这件事,不仅是台湾同胞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诗人刻骨铭心的悲愤,满腔的爱国激情,在这里体现得非常充分、明确。 这首诗格调悲凉凄切,语句明朗流畅,用词形象而恰当,如“哭”、“割”等字,都使主题得到了鲜明的凸现。 春愁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光绪廿一年(1895)三月十三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款之一即割让台湾给日本。以天下为己任的丘逢甲,当即毅然辞家,组织义军抗敌护台,被举为大将军,并屡次上疏请清廷保持台湾主权。护台义军失败后,他内渡大陆,越明年作此诗。从唐代杜甫于安史之乱中写出大量以伤春寓伤时之情的杰作(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曲江》:“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等)后,诗人忧国伤时之作,就多沿用这一思路。晚唐李商隐《杜司勋》:“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宋代陈与义《伤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皆为著例。丘逢甲此诗题为“春愁”,也显然沿用这一现成思路。 此诗末句的“去年今日”四字。最须痛下眼看,那就是指《马关条约》签订的日子。因而读者可以推定,此诗当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月十三日。四字殊非泛泛。如果另为此诗拟一个更显豁的题目,那便是:“国耻日作”。明乎此,读者就不难体味“春愁难遣”、“往事惊心”八字所包含的沉痛思想感情了。 户外明明是莺啼花香,春光大好,可诗人却感到“春愁难遣”。这可不是士大夫“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已)的闲愁,也不是妙龄仕女“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的寂寞。这“春愁”不是系于作者一身,而是关乎天下忧乐的,具有十分沉重的现实内容。回想到义师失利,台湾陆沉等等惊心的往事,叫诗人如何能够平静呢!即使“强看山”,眼中的山水风光,可能消减他胸中丝毫的愤怒么?恐怕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辛弃疾)罢。总之,这确非等闲春愁,断难排遣,只能“沉沉往事泪长流”(蒋智由)。“泪欲潸”三字,有一种强忍不禁的情态,令人难堪。为下文“同一哭”蓄势。 诗的前两句着重渲染“春愁”,并不点明愁的具体内容,却为三四句的点题作好了准备。于是“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便水到渠成。作者原注:“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也。”按说,诗人时已内渡,对台湾的现实社会情况,难于亲闻亲见,不免隔膜。然而他又深知,有良知的台湾沦陷区的人民,和感觉到唇亡齿寒的闽粤同胞,凡我族类,在这个国耻周年的纪念日,决不可能无动于衷。而作者又将这样的意念,化为一个寥廓悲壮的诗的意象,即四百万人同发一哭,那哭声应该惊天动地,发瞆震聋吧。这样写,就使诗中的抒情特别强烈。是一种集中的夸张。唐李益《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后蜀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已开先例,可以参会。可资横向比较的,有康有为“千古伤心过马关”(《九月二十四夜至马关……伤怀之久》)的名句,亦为同一国耻而发。“千古伤心”云云是从时间范畴着意夸强,而“四百万人同一哭”则是从空间范畴着意夸张,各有千秋,各尽其妙。 此诗的末句“去年今日割台湾”是直书国耻。尽管是国人皆知的事实,诗人却无意隐讳含蓄,而更昭着揭示,其意深矣!盖知耻者,不为耻;唯于国耻无动于衷、厚颜无耻者,最可耻;又不忘国耻,方能洗雪国耻。故此七字,真字字掷地有声,读之令人不忘。“去年今日”四字,出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然彼诗所言情事与此诗了无关涉,通过今年今日与去年今日场面的对照见意,却与此诗同致。“割台湾”是“去年今日”事,而“四百万人同一哭”则是今年今日情景。比照之下,可见同胞骨肉,敌忾同仇,悲愤实深。三户亡秦,希望正在于此。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2〕。 四百万人同一哭〔3〕,去年今日割台湾。 〔1〕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时值台湾割让日本周年之际,正是夏历三月,所以题为《春愁》。 丘逢甲(公元1864~1912),字仙根,号仓海,台湾省苗栗县人。光绪进士,官至兵部主事。中日海战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他曾组织义军抵抗日本占领军,失败后到广东从事教育工作。诗风沉郁悲壮,苍凉雄健,有《岭云海日楼诗抄》、《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 〔2〕潸(shan),流泪的样子。 〔3〕四百万人:台湾当时人口约四百万。 起句似突兀而来,写作者愁情难遣,继而第二句“往事”初示愁情原由,而第三句“四百万人同一哭”表明作者的愁怨是公愤而非私情,末句顺势揭出愁怨之情的根源,阐明题旨。 春愁spring sadnes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