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星槎胜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星槎胜览

 旅行札记。四卷(另有二卷本),分为前后二集。明费信撰。其初稿为费在出洋途中随时“伏几濡毫”所记,后经多人,包括邑人周复俊(1496—1574年)删润而成。原稿完成时间为正统元年(1436年)。
 费信,字公晓,祖籍吴郡昆山;后入籍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其生卒年月不详,据《星槎胜览序》中说:“洪武三十一年,先兄籍太仓卫,不几而早世,信年始十四,代兄当军。”由此推知其生年当为洪武十八年(1385年),而其为稿作序时为五十二岁。他家贫好学,常“偷时借书而习读”。年二十二岁,应征选往西洋,永乐七年(1409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二十余年,共四次随从正使郑和等至海外,历览各国人物风情、气候特产,图写成帙,名曰《星槎胜览》;此书和马欢撰《瀛涯胜览》和巩珍撰《西洋番国志》,均为记录郑和下西洋事迹的重要历史文献。
 本书分为《前集》和《后集》。《前集》主要记载作者亲身经历的各国情况,逐国分叙,计有占城国等二十二国。正文之前开列费信四次随征西洋和返京年代:永乐七年至九年,永乐十年至十二年,永乐十三年至十四年,宣德六年至八年,相当于郑和等出使的第三、四、五、七次,但所记年代个别与《明史》、《实录》或碑文等互有出入。《后集》主要从“采辑传译”得来,或从其他类似著作(如元代汪大渊撰的《岛夷志略》)中抄来,共记二十二国,其中除天方国等三国外,多属于“南洋”的范围,甚至包括“琉球国”等。此书和马欢、巩珍所撰诸书相比,记录国家数目多一倍以上,但其取材和写作方式却大同小异,内容一般包括位置、气候、物产、风俗、习惯、人情、文化以及酋长起居、迎接礼节等方面。如在“占城国”一节中说道:“永乐七年乙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使海舶四十八号往诸番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到占城。其国临海日新洲(今越南归仁),西抵交趾,北连中国。”提到其国酋长迎接礼仪是“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奏贡方物。”其国特产是“巨象犀牛甚多,所以象牙、犀角广贸别国。”其国气候及生活习惯等是“常热如夏,不见霜雪,草木常青,随花随结。供民以煮海为盐,田禾甚薄,其国之人唯食槟榔裹荖叶包蛎壳灰,行住坐卧不绝于口。文字质朴,读后有如目睹。全书在内容细节方面,常与其他各书所记略有出入,但可互相订正补遗,仍不失为古代域外地理的重要著作。
 本书版本大致可分二类:一为原本,凡二卷,文字粗俚,今可见者有《国朝典故》本,罗以智校传抄明抄本,上虞罗氏影印天一阁本,三本大致相同。一为改订本,分四卷,经后人多次增删润色,文字雅洁,可考者有八本,即《古今说海》本(此本为最古),《历代小史》本,《纪录汇编》本,《百名家书》本,《格致丛书》本,《学海类编》本,《借月山房汇钞》本,《孙敏堂丛书》本。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冯承钧《星槎胜览校注》,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此书有校注者序,二卷本及四卷本《星槎胜览序》、《昆山新阳两县合志》卷三十《文苑·费信传》、《归有光题》及《罗以智跋》。

星槎胜览

中外交通著作。明费信(1388—?)撰。二集。信字公晓,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年少充军,从郑和四下西洋二十余年。遍历南洋西亚各国,以所闻见,约于正统元年(1436)撰成是书。约四万余字。前集所记占城、暹逻(今泰国)、爪哇(今印尼)、满刺加(马六甲)等二十二国,均为作者亲赴所见。后集所记真腊、东西竺、琉球、三岛、麻逸、苏禄、阿丹、佐法儿和天竺等十六国,多采辑前人著述及传译。体例同《瀛涯胜览》,分国记述其方位、行程、山川、物产、民族和风俗等,并咏以诗篇。为研究十五世纪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和中西交通的重要文献。 “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一门,首载郑和永乐七年(1409)奉使该地,并于迓里城佛寺立三种文碑,此碑现存伦敦。可补明史缺漏。又记爪哇国“地广人稠”为东洋交通要冲,占城国以“生人胆制酒浴身”,及满剌加受降于暹逻等,对研究古代东南亚经济、交通、风俗和政治关系等均有重要意义。原书二帙,后又有一种四卷流行改订本。近有冯承钧校注本。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之“费信和他的《星槎胜览》”一节(1982年商务印书馆)可资研究参考。

星槎胜览

343 星槎胜览

书名,明朝费信撰。永乐、宣德年间,太监郑和等通使西域,费信随行,前后四次遍历诸国,以所见所闻,撰为此书。共二集,前集记亲历诸国,后集系采辑所成。逐国分叙,咏以诗篇。据序文所言,成书时当在正统元年(1436)。为研究当时亚非地理和中西贸易的重要参考资料。流传版本又有一种四卷改订本,较原本颇有增删。

☚ 岛夷志略   瀛涯胜览 ☛
星槎胜览

星槎胜览

明代地理著作。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最初史料之一,为研究当时亚、非地理和中西交通关系的重要参考资料。明代费信撰。费信(生卒年不详),字公晓。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原太仓卫戍军。郑和下西洋,费信作为船队成员,参加第二、三、四、七次共四次远航,遍历诸国。根据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三十《文苑传》载,费信每至国外,“辄伏几濡毫,叙缀篇章,标其山川、夷类、物候、风习,诸光怪奇诡事,以储采纳”。他最远到达波斯湾口上的忽鲁谟斯,并未去天方国。他先后随征四次,历时约二十三年。由于费信不通阿拉伯语,部分资料只能依靠间接渠道获得。此书写成于明正统元年(1436)。
《星槎胜览》共有二集。前集记亲历诸国情况,后集系采辑所成,逐国分叙,咏以诗篇。记载包括四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是《瀛涯胜览》和《西洋番国志》所没有记载的。费信在自序中说:“历览诸番人物,风土所产,集成二帙,曰《星槎胜览》,前集者亲监目识之所至也;后集者采辑传译之所实也。”前集所记二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内容,堪称为郑和下西洋的旅游记,其真实可贵的史料价值胜过由间接渠道获得的采辑部分的内容价值。例如,关于中国移民情况记载,书中“交栏山”云:“胡元时,命将高兴、史弼领兵万众,驾巨舶,征阇婆,因遭风至交栏山下,其船多损,乃登此山……至今居民有中国人杂处。”这些移民记载是十五世纪我国人民参与开发南洋地区的有力证明。
费信自幼好学,家境贫困,明洪武时,他长兄籍太仓卫,不幸早亡,他十四岁即代兄为军。正因如此,此书原著文字质朴,叙事详细。例如,“占城国”一节,记述永乐七年(1409)“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到占城国”。太平港停泊可能有双重作用,一则增加准备交易的商品,二则等候顺风。这一段记载就比《明史·郑和传》详细。
作为记述异国风光的著作,《星槎胜览》问世后,在作者家乡的昆山、太仓一带立即受到当时的文人归有光等人的欣赏。还有些人对于文字质朴的原著分别加以润饰改写,甚至每一国都题咏一首诗篇。但是这些改作往往失去原文的真意,减弱了此书的特点和色彩。
除旧版本外,有冯承钧校注本,1937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

☚ 瀛涯胜览   东西洋考 ☛

星槎胜览xīng chá shèng lǎn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6)。书名。笔记,明费信撰,成书于1436年,共2集。永乐、宣德间,太监郑和等通使西洋。信随行,前后四次,遍历诸国,以所闻见撰成,前集记亲历诸国,后集系采辑所成,逐国分叙,咏以诗篇(另见费信星)。

星槎胜览

二卷。费信撰。费信(1388—?)字公晓。苏州昆山(今江苏)人。永乐、宣德年间,曾以通事 (翻译)之职,随郑和通使西详。前后四次。历览诸国人物、风土。将所见所闻撰成此书。前卷所记为其亲历诸国。后卷为采集传闻中诸国之事而成。所记四十余国。按国分叙,将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城市,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商业贸易、民风、民俗及气候、物产等。都给予较翔实的记载。对郑和访问各国时的情况,也作了详细的描述。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籍。但所记郑和使西洋事,年代上与史实记载有误。世间有流传本,为四卷本,似为后人增删之本。书成于正统元年(1436)。有国朝典故本。天一阁本,明抄本。1938年冯承钧曾据现存版本为底本。整理较注为《星槎胜览校注》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列入“史地小丛书”之一出版。1954年中华局重印。

星槎胜览

书名。明费信撰。信,字公晓,吴郡昆山(今江苏吴县,属苏州市)人。回族。永乐、宣德间(1403—1435),随郑和4次下西洋,为通事。20余年,历览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等20国人物风情,翻检中外典籍,纂辑成书,分两帙。前集为身历目击见闻,后集乃采辑传译资料。叙事简洁生动,富有情趣,每文之后均附有描写当地风土人情的诗歌。为研究15世纪亚非地理历史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一部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集。近人冯承钧曾根据现存版本,予以校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