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明心见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明心见性míng xīn jiàn xíng见“见性明心” 。 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佛教语。指经过一番彻悟之后显现出人的本心与本性。语出《元史·仁宗纪三》:“仁宗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释典,尝曰: 明心见性,佛教为深; 修身治国,儒道为切。” (文) ☚ 抱朴守真 知书达礼 ☛ 明心见性míng xīn jiàn xìng宋明理学概念,意为用“明心”的内省功夫,就可以洞察天性的本源:宝玉道,“他(指甄宝玉)说了半天,并没个~之谈,不过说些什么文章经济,又说什么为忠为孝。”(一一五·1450) 醒悟 醒悟省(省悟) 寤(开寤;发寤) 憬(憬悟) 觉醒 了悟 觉悟 另见:模糊2 认识 清楚2 正确 睡醒 沉迷 ☚ 认识1 区分 ☛ 明心见性佛教禅宗基本教义之一。即以自心本有之“般若智慧”去觉知“自心真性”的一种内省修行方法。《坛经·般若品》:“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主张“成佛作祖”或“求生净土”时“不执外修”,“不假外求”,只须悟了自心本性(即佛性),即能成佛。对后来的佛教的宋明理学有重大影响。南宋陆象山和明王阳明等即认为万物存在于“心”中,通过内省(明心)工夫,就可以认识真理(见性)。 明心见性原为佛教禅宗的修持方法。《坛经·般若品》:“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指只要悟了自身本性(即佛性)就能成佛的内省修行方法。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移用来表达他们万物存于心中,通过内省(明心)即可认识真理(见性)的道德修养方法。 明心见性明心見性míng xīn jiàn xìng谓摒弃世俗的一切意识,大彻大悟,显现人的本性。《清代名医医话精华·许珊林》:“释教以明心见性为上,坐禅虽是见性要着,其中却有妙谛。” 明心见性mínɡxīn-jiànxìnɡ本为佛教语,是禅宗的主要修持方法。认为心是可转变的,性是永远不变的,只要悟了自心本性,即佛性,就能成佛。后宋明儒家理学承袭此语。认为心、性、理同一,一切存于心。指通过内省(明心),认识真理(见性)。后人也以指大彻大悟,懂得人生真谛。 明心见性mínɡ xīn jiàn xìnɡ❶ 佛教语。指摒弃世俗的一切杂念而悟自本心,即能显现佛性。 明心见性míngxīn-jiànxìng〔主谓〕 佛教用语。指虔诚而能大彻大悟,了解人生真谛,显现人的本性。也指只有通过内省的工夫,才可以认识真理。《红楼梦》115回:“他说了半天,并没有个~之谈,不过说些什么‘文章经济’,又说什么‘为忠为孝’。” 洞幽烛远;明心见性 洞幽烛远;明心见性dòng yōu zhú yuǎn;míng xīn jiàn xìng【上】洞:洞察。幽:幽深。烛:照亮。谓观察事物既深又远。形容目光犀利,能洞察事物的幽深之处和长远发展。明·吴承恩《赠郡伯愚邵公报政序》:“有洞幽烛远之明,有含茹翕张不疾不徐之度。” ☚ 洞若观火;了如指掌 见微知著;观往知来 ☛ 明心见性míng xīn jiàn xìng明:表明,显明。见:显现。心、性:人的本质、本性。即摒弃世俗观念,大彻大悟,显现人的本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