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昆虫病毒杀虫机制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昆虫病毒杀虫机制insecticidal mechanismof insect virus昆虫病毒经口侵入虫体后,通过在敏感细胞内大量复制子代病毒,紊乱和破坏细胞正常代谢功能,使昆虫致病,直至死亡。利用昆虫病毒这一特性,结合适当的工艺生产方法,研制成的杀虫剂称为昆虫病毒杀虫剂。 昆虫病毒在分类中的地位及与其他病毒的比较表
注:ds为双股;ss为单股;X为病毒未知代号。 包括杆状病毒、呼肠孤病毒、痘病毒3科(图1); 另一类是非包涵体病毒,包括除上述三科外的全部病
❷寄主专化性强; ❸不产生抗药性; ❹能引起自然流行病源; ❺可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载体等特点。这些特性使杆状病毒较早地成为微生物杀虫剂中的优选者。非包涵体类的病毒由于其病毒粒子裸露,在自然界中不够稳定,并且病毒粒子形状及大小与人、畜及植物的十分相似。朗沃斯(J. F.Longworth,1978)报道,至少有四种非包涵体病毒(如蟋蟀麻痹症病毒、野田村病毒等)能与人、畜血清中的抗体反应,并证明抗体均属免疫球蛋白类(IgM ),被病毒感染的机体尚未发现任何外部症状。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解释: ❶可能是一种隐性感染; ❷高等动物体内可能存在着一种与病毒结构相似的未知病原,其抗原结构类似于这些病毒。鉴于非包涵体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不稳定性及对人畜的不安全因素,使其在微生物杀虫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至今尚未发现可作为杀虫剂的非包涵体病毒,但它们在比较病毒学的研究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多角体病毒 简称NPV。属杆状病毒科的A亚属,病毒粒子为杆状,在寄主细胞核内进行增殖,其包涵体的形状不同,分别称为 3、4、5、6及多角体,大小在1~15微米之间。每个多角体内包埋的病毒粒子数量不等,呈单粒或束状随机散布在多角体的蛋白质晶体内,单个病毒粒子(由核衣壳和囊膜组成)的平均长度为300~400纳米、宽度为40~70纳米。当NPV经口侵入昆虫体内后,多角体的蛋白质晶体结构被虫体中肠肠道的碱性消化液(pH>9)和酶溶解,释放出大量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借囊膜与中肠细胞微绒毛融合,进入中肠细胞质内,核衣壳经核膜孔至细胞核内,在细胞核内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此时细胞核明显膨大,并形成网状的病毒发生基质,子代病毒产生于病毒发生基质之间,数量逐渐增加。但不形成多角体,一部分子代病毒再复制,另一部分则穿出中肠细胞进入血腔,在血腔中侵染脂肪、气管皮膜、真皮、血球等敏感组织,继而在肌肉、神经节、生殖腺、丝腺等几乎所有的组织内增殖,并在其细胞核内形成多角体(图2),当大量的多角体充塞于整个 图2 被核多角体病毒(NPV)感染的粘虫(Pseudaletiaseparata)上皮组织的核,可以看见其中的多角体和病毒粒子 (据丁 翠、蔡秀玉,1978) 核内后,核膜破裂、细胞崩溃,多角体又被释放进血腔中。因此感染4天后的体液因充满了多角体而呈乳白色。病虫则出现食欲减退和行动不活泼等症状,移行到植物顶部而停止运动,因体内组织解体,失去握持力,仅以1~2个脚附着在植物上倒挂而死。从感染到死亡的时间,因感染剂量、虫龄大小及环境温度而异,一般3~5天。NPV的宿主特异性较高,只可在不同属间传染,很少在科或目间感染。被NPV感染的包括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脉翅目和毛翅目的昆虫。(见彩图46)颗粒体病毒 简称GV。属杆状病毒科B亚属,病毒粒子亦为杆状,在寄主细胞质和核内增殖。其包涵体呈颗粒状,故称为颗粒体。大小约0.5微米。颗粒体内只包含1个或2个病毒粒子。GV的杀虫机制与NPV的十分相似,当GV被昆虫吞食后,在中肠肠腔内被溶解并释放出大量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在中肠细胞核内不仅复制新的子代病毒,而且还能形成一部分颗粒体,新生病毒穿出中肠细胞进入血腔,在血腔内感染其他敏感组织(图3)。与NPV不同的是它可同时在细胞质内及核内复制病毒并增殖大量GV。GV的组织感染范围不如NPV广泛,仅包括脂肪、气管皮膜、血细胞及上皮等,偶尔还感染马氏管。濒危幼虫表现行动迟缓、体节肿胀、体色乳白等典型症状,感染后4~7天死亡,死后体表较坚硬,不像NPV那样易碎。它的寄主专化性比NPV强,交叉感染只发生在不同的种间,寄主范围也只限于鳞翅目昆虫内。 质多角体病毒 简称CPV。属呼肠孤病毒科,在寄主细胞质内复制。包涵体的形状不一,以立方体和六面体居多(图4),大小在1~4微米之间,呈20面
align="center">(据K.Smith,1976) 图4 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质多角体病毒(CPV) 多角体的扫描电镜图,多角体近似球状 (据丁 翠、蔡秀玉,1980) 体(近球形)的病毒粒子其大小为70纳米,任意地散布在包涵体内。当多角体被摄入昆虫体内后,在中肠肠液的作用下溶解并释放出大量病毒粒子。病毒粒子用其突起吸附在中肠细胞膜上,将核蛋白射入细胞质内,合成自身核酸和蛋白,并装配成子代病毒粒子,众多的病毒粒子被包埋在蛋白质晶体内形成多角体。中肠由柱状、杯状和再生细胞组成,它们被CPV感染的顺序是先柱状、后杯状,再生细胞偶尔也被感染。感染后期,由于这些细胞内充满白色的多角体,使中肠由正常绿色变为乳白色(图5),中肠细胞的正常代谢机能完全破坏,无法合成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此时幼虫出现食欲减退、行动呆滞、下泄、体型变小等典型症状,最后,完全停止生长直至死亡。致死时间比NPV的长,约7~20天,但它表现明显的后效作用。有些感病而未死的幼虫,仍能化蛹、羽化,并产生下代幼虫,因母体携带病毒,子代幼虫图5 被黄地老虎CPV感染的黄地老虎中肠的症状,整个中肠变成乳白色 昆虫痘病毒 简称EPV。属痘病毒科,在细胞质内增殖。包涵体为球形和椭圆形,直径约10~20微米病毒粒子卵圆形,大小为320×230(纳米),随机分布在包涵体内,病毒侵染的主要部位是脂肪体和血细胞的细胞质。昆虫痘病毒侵入细胞的方法有两种: 当口服 图6 五月金龟甲痘病毒(EV)在血球和脂肪细胞内增殖 (据G.Devauchelle等,1971) 感染时,痘病毒的球状体或椭圆体被宿主消化道的碱性消化液溶解,释放出带囊膜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囊膜与中肠细胞的微绒毛融合,进入中肠细胞质内复制子代病毒; 如将病毒粒子直接注射到血腔内,被吞噬细胞摄入液泡之中,当其囊膜和液泡膜破裂时,将核衣壳释放在血细胞的细胞质内进行复制。两种侵入的方法不同,但在敏感细胞内增殖机理与其他病毒类似,在病毒发生基质处开始子代病毒的复制和装配,成熟的子代病毒粒子向细胞质膜处移动,通过芽出方式获得囊膜并释放到细胞外面,继续感染其他细胞,或被包埋进蛋白质晶体内形成球状包涵体(图6),由于球状体数量的不断增加,胀破细胞质膜,使细胞完全崩坏,最终导致寄主死亡。寄主被痘病毒感染后的外部症状表现为: 体色逐渐变乳白色,活动能力减退,致病至死亡需要6~20天或更长。除幼虫外,蛹和成虫都能感染。痘病毒对寄主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能感染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及直翅目的昆虫。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