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昆明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昆明池kūn míng chí

汉代池沼名,汉武帝时为习水战新修;后泛指宫苑池沼。《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秋)发谪吏穿昆明池。”臣瓒注:“《西南夷传》有越巂、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三辅黄图》卷四:《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地三百三十二顷,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般,船上建戈予,四角悉垂幡旄葆麾,盖照烛涯埃。’……《三辅故事》又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杜甫《秋兴》之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李隆基《春台望》:太液池中下黄鹤,昆明水上映牵牛。

昆明池

故址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南斗門鎮洼地。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爲準備和昆明國作戰訓練水軍和解決長安水源而開鑿。揚雄《羽獵賦》:“穿昆明池象滇河,營建章,鳳闕、神明、馺娑。”

昆明池

昆明池

裘琏作。《四韵事》之一。共二折,取材于《全唐诗话》。叙正月晦日,唐中宗驾幸昆明池,宣群臣应制赋诗,命昭容为考官,从百官诗篇中选其一以制曲。须臾纸落如飞,惟考功郎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诗句犹称健举,压倒沈佺期而夺魁。

☚ 废莪传奇   集翠裘 ☛
昆明池

昆明池

即《金明池》,宋李弥逊有词名《昆明池》,见《筠溪集》。

☚ 明月照高楼慢   鸣梭 ☛

昆明池

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丰水与潏水之间。汉元狩三年(前120)为训练水军和解决长安水源不足的困难而开凿,周围四十里。池成后引水东出,为昆明渠以利漕运;一支北出为昆明池水,以利长安供水。十六国姚秦时池水干涸,北魏太武帝及唐德宗时,都曾修浚。自唐太和时丰水堰坏,池遂涸竭,宋代以后湮水农田。唐代诗人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即指此。

昆明池

昆明池

湖沼名。汉武帝元狩三年为训练水军准备与昆明国作战而开凿的。池周围40里,广332顷。宋以后湮没。《汉书·武帝纪》:“(元狩三年春)发谪吏穿昆明池。”扬雄《羽猎赋·序》:“武帝广开上林……穿昆明池象滇河。”

☚ 昆仑   明于治乱 ☛

昆明池

戏曲。清裘琏(1644—1729)撰。二折。裘琏有《明翠湖亭四韵事》已著录。此即该杂剧集中之一剧,于康熙间成书。演唐昭容上官婉儿侍唐中宗于昆明池上评诗,以宋之问压卷事。本事出《全唐诗话》: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命昭容登綵楼,选为新繙御制曲。诸臣皆落选,唯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独称健举。有《明翠湖亭四韶事》刊本,《清人杂剧初集》本。

昆明池

昆明池

唐胡曾的七言绝句。系诗人咏史诗之一。原诗是: “欲出昆明万里师,汉皇习战此穿池。如何一面图攻取,不念生灵气力疲。” 昆明池,湖泽名,据《太平御览》卷769记载,汉武帝欲通身毒,为昆明所阻,乃象昆明滇池,于长安近郊穿地作昆明池,以习水战。汉皇,即汉武帝。诗人批评了汉武帝只知穷兵黩武,“不念生灵气力疲”的做法。

☚ 寒食都门作   细柳营 ☛
昆明池

昆明池

唐胡曾的七言绝句。系诗人咏史诗之一。原诗是: “欲出昆明万里师,汉皇习战此穿池。如何一面图攻取,不念生灵气力疲。” 昆明池,湖泽名,据《太平御览》卷769记载,汉武帝欲通身毒,为昆明所阻,乃象昆明滇池,于长安近郊穿地作昆明池,以习水战。汉皇,即汉武帝。诗人批评了汉武帝只知穷兵黩武,“不念生灵气力疲”的做法。

☚ 寒食都门作   细柳营 ☛
昆明池

昆明池

汉上林苑内最大的人工湖泊。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穿,“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三辅黄图》)。汉武帝欲征伐越寯昆明国,该国有滇池,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池中有豫章台、石鲸、石人,有龙首船,豫章大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作歌鼓吹。大船上起宫室、供游戏、养鱼。昆明池具有训练水军、水上游览、养鱼基地,摹拟天象多种功能。在水上安置巨型的动物石雕,则是仿效秦兰池宫的作法。

☚ 建章宫   甘泉宫 ☛
昆明池

昆明池

汉代苑池,在上林苑南,即今西安市西南40里的斗门镇附近。《汉书·武帝本记》 载:“元狩三年秋,发谪吏穿昆明池。” 又臣瓒曰: “ 《西南夷传》有越嶲、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食货志》 又曰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遂乃大修昆明池也。”在上林苑内开凿巨池,原为征伐昆明国以演练水军,后成为泛舟游乐之所。昆明池面积达332顷,引沣水而入流。《三辅旧事》 曰: “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旍葆,麾盖照灼。”《三辅故事》又曰: “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庙记》曰: “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佘付长安尉” ( 《西京杂记》 作付长安市卖之)。池中建有灵波殿,皆以桂木为殿柱,微风吹来,香气袭人。池中备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櫂歌,杂以鼓吹。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盛妆宫娥在龙舟上轻歌曼舞,皇帝登临豫章台观赏取乐,宛如来到仙境。“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於池之东池,以象天河。” ( 《关辅石语》) 张衡《西京赋》曰: “昆明灵沼,黑水玄址,牵牛立其左,织女居其右”,即是指此。后人又在池旁建石父石婆神祠,以奉之。据传,汉武帝曾夜梦大鱼张开嘴,求他摘掉嘴上的钩。第二天,武帝在游昆明池中的灵沼时,真有一条嘴上挂着钩连着线的大鱼向他游来,于是武帝为其摘去钩钱并放回水中。过了几天,武帝再去游玩,于池边得到一对珍珠,众皆谓是神鱼感恩回报,于是灵沼又称神池。昆明池还有水库之作用。《长安志》引 《水经》曰: “交水西至石堨,武帝穿昆明池,所造有石闼堰在县西南三十二里,则昆明之周三百余顷者,用此堰之水也。昆明基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以为都城之用。”

☚ 昭祥苑   汉太液池 ☛
昆明池

昆明池

汉长安近郊池名。在长安城西南斗门镇一带。这里本为周代的灵沼,当时水量不大,规模较小。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发谪吏在周灵沼基础修凿成此湖,以“越巂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昆明池以象之,以习水战,因名曰昆明池”。昆明池经武帝时修凿之后,有潏水交水灌注,沣、滈二水又堰入池中,使水量加大,从而解决了都城长安的蓄水供水问题。《雍录·昆明池》:“昆明基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以为都城之用,于是并城疏别三派,城内外皆赖之。”昆明池的修凿在漕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辅黄图》:昆明池“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这些船只可沿潏水枝津直驶长安西城下,并可沿渭河或漕渠,顺流而下,航行至关东。昆明池南界石匣,北至丰镐村,东接柳园坡,西抵斗门镇,周回四十里,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池中建有豫章台、灵波殿、石鲸及可载万人的豫章大船,是一处规模极大的以湖光水色为主的风景区。汉武帝常来此游赏,并令宫女们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武帝登豫章观临观为乐。时以昆明池仪象天汉,池的东西两岸安放有男女二尊石像,以象牵牛与织女。昆明池盛产鱼类,是长安地区重要的水产养殖地。《西京杂记):“武帝作昆明池,欲伐昆明夷,教习水战,因而于上游戏养鱼。鱼给诸陵庙祭祀,余付长安市卖之。”直到唐代仍是如此。刘宾客《嘉话录》:“昆明池者,汉孝武所制,捕鱼之利,京师赖之。”西汉以后,昆明池并未废弃,并经多次疏浚。延光三年(公元124年),东汉安帝行幸长安,历游上林与昆明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下令“发长安人五千浚昆明池。”唐太宗贞观中,命浚修昆明池,并疏导沣、滈二水入堰注入池中。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七月,德宗命京兆尹韩皋充使浚修,追寻汉制,引交水与沣水合流注入于池。太和九年(公元835年),文宗亦令京兆尹修浚昆明池。经多次浚修,昆明池在唐代时期仍是一处水波碧绿,烟水浩瀚,水产丰富,景色优美的风景区。唐代昆明池已不在禁苑地区,故上自官僚贵族,下及庶民百姓都可来此游赏。唐代后期,昆明池由于堤堰崩溃和水源断绝而逐渐干涸。宋代时,昆明池已成为一片农田。

☚ 上林名果异木   灵波殿 ☛

昆明池

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武帝凿,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丰、谲二水之间。宋代以后涸竭而堙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