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旱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旱麓

旱麓

《诗经·大雅》篇名。《毛诗序》云:“《旱麓》,受祖也。周之先祖,世惰后稷、公刘之业。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禄焉。”三家《诗》无异义。所谓“受祖”,指祭祀祖先,并得到祖先赐予的福禄。全诗六章,每章四句。反复颂扬“君子”(即文王)的祀祖得福,同时也记叙了供酒献牲的祭祀仪式。为祭祀诗性质所囿,除三章“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两句较生动外,其余诗味均平淡。

☚ 棫朴   思齐 ☛

旱麓

 〔原文〕
 瞻彼旱麓,
 榛楛济济。
 岂弟君子,
 干禄岂弟。
 (济、弟,脂部。)
 瑟彼玉瓒,(三家瑟作䘏。)
 黄流在中。
 岂弟君子,
 福禄攸降。
 (中、降,冬部。)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岂弟君子,
 遐不作人?(鲁遐作胡。)
 (天、渊、人,真部。)
 清酒既载,
 骍牡既备。
 以享以祀,
 以介景福。
 (备、福,之部。)
 瑟彼柞棫,
 民所燎矣。
 岂弟君子,
 神所劳矣。
 (燎、劳,宵部。)
 莫莫葛藟,
 施于条枚。(韩施作延。)
 岂弟君子,(齐岂作凯,韩岂作恺。韩弟作
 求福不回。悌)
 (藟、枚、回,微部。)
 〔译文〕
 遥望旱山的山脚下,榛树荆树密密丛生。平易近人的君子,品德高尚有福禄。
 祭神的玉壶多么洁净,醇香的美酒倒出来。平易近人的君子,祖宗赐你永恒的福禄。
 老鹰展翅在天空盘旋,群鱼在深渊里跳跃。平易近人的君子,培养新人万万千。
 美酒已经摆好,红色公牛已经备好,虔诚上供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保佑永远平安。
 茂密的柞树棫树,百姓砍伐它当作祭柴烧。平易近人的好君子,神灵保佑他万事如意。
 繁盛的葛藤啊,蔓延缠绕树的梢头。平易近人的好君子,求福不违先祖之道。
 〔评介〕
 《旱麓》全诗六章,章四句,是一首劝勉君子修身进德,培养才干“以介景福”的诗,与上篇《棫朴》的主旨相姊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有伯乐,没有素质优良的驹子,也选不出千里之足; 世有重才惜才的贤明君主,没有个人自身的努力造就,也成不了堪为国家选取的有用之才。所以《棫朴》之后,复有《旱麓》之作。
 旱麓,旱山山脚。旱山,疑因缺水得名。干旱的山麓,却“榛楛济济”,长满茂盛的林木,原因就在于榛楛本身对阳光雨露的争取与吸收,不断战胜环境,为自己创造茁壮成长的机会与条件。所以 《毛诗序》说: “《旱麓》,受祖也。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禄焉。”用一句最简单明了的话来表述,就是通过干禄的途径,承担起有周王业的卫护职责。《国语·周语》说: “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若夫山林匮竭,榛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凋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匮,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这一席话,既是对本篇主旨的发挥,也是对有心干禄的君子的劝勉。对《诗序》关于本篇旨在“受祖”的论断,三家诗无异义,朱熹及其以降学者,也没有太大分歧。诗篇对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强调,很有远见和借鉴意义。
 诗篇重在劝勉,因而六章中,除第四章外,其余各章均用比兴。兴中含比,以比明义,在组句成章,联章成篇的过程中,运用了各种美好意象和叠句形式,采取纵起横推的结构,从而把劝勉之意表达得亲切入微,层层转出,步步推进。一章以旱麓济济榛楛作喻,兴起干禄求福乃岂弟君子立身根本之教。二章以玉瓒祭祀宝器荣有为喻,兴起岂弟君子欲干禄(走入仕途)有成,求得厚福的必备条件 (传统美德。相传周国玉瓒之获得,系王季为西伯时,因功德卓著而为殷王祖乙所赐) 之启。三章以鹰击长空,鱼跃深渊为喻,兴起岂弟君子欲在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必须以先君为榜样,把自己造就成为大德大能之谕。四章变兴为赋,以祭祀求福过程为喻,指出岂弟君子修身进德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就像祭祀那样,供品已经摆好,花香蜡烛已经点燃,只剩上前行祭的一步了,这一步迟疑不上,就会失掉获福的机会。五章复以柞棫为人燔柴急需作喻,兴起岂弟君子修身进德为天地以及祖宗神灵所望之导。六章更以葛藟蔓延高枝以顺其性为喻,兴起岂弟君子修身进德,健康成长,不违先祖遗愿之望。由教而启而谕而导,最后提出期望。含蓄蕴藉,语重心长,感情真挚缠绵,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形象,可摸可触,实为大雅中不可多得之篇。

《诗经》-《旱麓》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旱麓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关于《旱麓》一首的诗旨,后人颇有歧义,莫衷一是。《毛诗正义》谓咏歌周文王能承受、发展“其祖之功业”,或谓系咏武王。姚际恒《诗经通论》谓: 此篇“大抵咏其祭祀而获福,因祭祀及其助祭者,以见其作人之盛,则谓文王为近也”。从内容上看,这篇诗歌主要是歌咏祭祀大典之作。所以收入《文王之什》,可能由于后人之失误,或者是诗歌隐含有歌颂文王之功绩的意味,详细情况今天已无法仔细考证。
 这首诗较富于文学性的所在大致在其中“兴”的广泛运用及音韵上的复沓,因而造成一种悦耳铿锵,回旋婉啭的音乐效果。全诗可分为六章。第一章以自然景物为起兴,引发出对和蔼近人的君子的颂美。也许那榛树、楛树密密丛丛的旱山山麓与君子求福于天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它能引发起欣赏者丰富的想象: 这山高树茂的旱山不是可以象征着社会的兴旺吗? 而这又归功于群子的功德。第二、三、五、六节也是以“兴”开头。“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盛酒的玉瓒色彩鲜明,金黄的琼浆玉液在内中荡漾。显示出一派富贵景象,这与整个祭祀场面的基调完全相符: 庄严肃穆,珍馐交错,富丽堂皇。“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老鹰翱翔,搏击云宵; 鱼儿潜游,舒适目得,又是一种乐易和平的景象。这是以动物的自由自在象征着在仁人君子的治下有识之士有一个宽松环境,能“输肝剖胆效英才”“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莫莫葛藟,施于条枚”:那枝繁叶茂的柞树、楛树,人们用它们来烧火祭天; 那绵绵密密的葛藤,蔓延四方,缠绕着山楸树干。这两句与后面的诗句之间的联系也是不确定的: 前者可能使人想到神灵之所以来慰劳君子,与人民祭祀的虔诚不无关系; 后者则很容易引发起这样一种联想: 即人民与君王之间互相拥戴。这与“求福不回” (光明正大地求取福禄) 又是紧紧关联在一起的。
 “兴”的手法在 《诗经》的许多诗篇中都有运用。第一篇“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就是典型的“兴”的写法。刘勰《文心雕龙》认为“比显而兴隐”,确实有见地。诗中用起兴开头,而用所起兴的那部分又与诗歌的主要内容处于不确定的模糊关系之中,这就使得欣赏者可以在广阔的时空环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一步地赋予诗歌以更为丰富的意味。《旱麓》一诗这样的特点就较明显。全诗除第四节写祭祀的具体情况时用了铺述的“赋”法,其余全用“兴”,因而我们读这首诗时觉得能广阔连类,内蕴无穷,不似《大雅》中其它歌功颂德之作那样典重凝滞,枯燥泛味。
 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重诗歌的音韵效果。全诗反复运用“岂弟君子”一句,造成复沓回环的音乐气氛,自然爽口,回肠荡气,同时还使诗歌充满着亲近和易的味道,似乎有一长者、尊者在反复咏叹君子的宽厚爱人,希望着神灵早日降福于世,这与整个祭祀场面的气氛是合拍的,充分显示出作者的艺术技巧。

《旱麓》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旱麓》

 瞻彼旱麓,遥望旱山那山麓,


榛楛济济。密密丛生榛与楛。


岂弟君子,平易和乐好君子,


干禄岂弟。品德高尚有福禄。



瑟彼玉瓒,祭神玉壶有光彩,


黄流在中。香甜美酒流出来。


岂弟君子,平易和乐好君子,


福禄攸降。祖宗赐你福和财。



鸢飞戾天,鹞鹰展翅飞上天,


鱼跃于渊。鱼儿跳跃在深渊。


岂弟君子,平易和乐好君子,


遐不作人。培养人才万万千。



清酒既载,摆好清醇美味酒,


骍牡既备。备好红色大公牛。


以享以祀,虔诚上供祭祖先,


以介景福。祈祷神灵把福求。



瑟彼柞棫,密密一片柞棫林,


民所燎矣。砍下烧火祭神灵。


岂弟君子,平易和乐好君子,


神所劳矣。神灵保佑百事成。



莫莫葛藟,茂密葛藤长又柔,


施于条枚(11)。蔓延缠绕树梢头。


岂弟君子,平易和乐好君子,


求福不回(12)。不违祖德把福求。


(采用程俊英译诗,有改动)



[注释] ①旱:山名,在今陕西省南郑县。②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③干禄:求福。④瑟:鲜亮净洁。玉瓒:即圭瓒,天子祭神时所用的酒器。以玉圭为柄,柄的一端有勺,用来灌酒祭神。⑤戾:至。⑥载:陈设。⑦介:求。景:大。⑧瑟:众多的样子。⑨劳:劳来,保佑。⑩莫莫:茂密的样子。(11)施(yi):蔓延。(12)回:违背。也可解作邪僻。



[赏析] 这首诗的内容较为单一:赞颂君子祭神得福。这位君子旧注说是周文王。清姚际恒又根据诗意作了进一步的论证:“此篇与上篇(《棫朴》)亦相似,大抵咏其祭祀而获福,因祭祀及其助祭者以见其作人之盛,则谓文王为近也。”(《诗经通论》)上述说法是可信的。


诗以“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旱山脚下榛树楛树长得茂盛繁密,作为起兴,这与下文的君子祈神求福,在思想义理上有无关联呢? 对此,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引用了《周语》的阐释:“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若夫山林匮竭,榛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凋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匮,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他并认为这段解说“发明义蕴,甚为切尽”,也就是说,这二句起兴与君子的和乐得福,是有着内在的因果关联和象征作用的。它说明,只有政治清明、生产发展、财用丰足,君子才能快乐平易求福得福。这样的理解我们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全诗共六章,反复颂扬了君子的祀祖得福,并对供酒献牛的祭祀仪式,也作了一些赋叙。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第三章。它与《棫朴》篇第四章“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在写法和用意上都很类似。这壮丽的景观,不仅象征着如日东升的大周前程,而且也使得这首较为平淡的诗作光彩陡增。诗人把大自然中活泼泼的生命的搏动,熔铸于精美的艺术形象之中。它的影响则广施于后世,唐代诗僧玄览“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的名句渊于此。

诗词《旱麓》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旱麓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被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11)岂弟君子,求福不回。(12)


 【注释】 ①旱:山名,在今陕西南郑县。榛、楛,两种丛生的小灌木。②岂弟:亦作“恺悌”,平易近人。干,求。禄,福。③瑟:鲜洁貌。玉瓒,也叫圭瓒,以玉圭为柄、黄金为勺的灌酒器。黄流,即秬鬯,用黑黍和香草酿成的酒。④攸:所。⑤鸢:鸟名,鹰类。戾,至。⑥遐:何。作人,造就、培养人才。⑦载:陈设。骍,赤色。牡,公牛。周人尚赤,祭祀用赤色公牛。⑧介:求。景,大。⑨瑟:众多貌。柞、棫,两种灌木。燎,烧柴祭神。⑩劳:赐福。(11)莫莫:茂盛貌。葛藟,葛藤。施(yi义),蔓延。条,树枝。枚,树干。(12)不回:不违背。
 
 【译文】 遥望那旱山的山麓,榛树和楛树密密丛生。平易近人的好君子,求福就在和乐平易。那鲜洁的玉柄金勺,注满了芳香的黄酒。平易近人的好君子,是福禄所降。鹞鹰飞到天空,鱼儿在深水中跳跃。平易近人的好君子,怎能不培育人材? 清酒已经陈设,红色大公牛已经备好。奉上祭品来祭祀,祈求更大的福气。密密的一片柞树和棫树,人们用它烧火祭神灵。平易近人的好君子,天神将赐福于他。茂密的葛藤,蔓延到树的枝条上。平易近人的好君子,求福不违背祖先的正道。
 
 【集评】 《毛诗序》:“《旱麓》,受福也。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禄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清·马瑞辰:“‘干禄’与‘百福’对言,‘干禄’疑‘千禄’形近之讹。此诗‘干禄岂弟’,及《假乐》‘干禄百福’,‘干’皆当作千百之‘千’,传讹已久,遂以‘干禄’释之耳。”(《毛诗传笺通释》)
 清·方玉润:“祭,必受福也。”又:“上篇(指《棫朴》)言作人,于祭祀见其一端;此篇言祭祀,而作人亦见其盛。”(《诗经原始》)
 
 【总案】 这首大抵咏周人祭祀而获福。全诗六章,除了第四章写祭祀具体情况时用了铺叙的“赋”法外,其余全用“兴”。“兴”的广泛运用及音韵上的复沓,使整首诗广阔连类,内蕴无穷,不似其他凝滞而枯燥的歌功颂德之作。首章以密密丛生的榛树与楛树起兴,即烘托了兴旺、昌盛的社会环境。盛酒玉瓒的色彩鲜明,金黄的琼浆玉液荡漾其中,使庄严肃穆的祭祀场面增添了流彩溢香的氛围。鸟翱翔于蓝天,鱼跳跃于深渊,舒适安详,各得其所,又是一番乐易和平的景象。末章写葛藤自然地沿着大树干爬上树梢,郁郁葱葱,青翠欲滴。这一切都紧紧扣住一个主题:和易近人的君子,由于他的恭敬和虔诚,由于他的不违正道,自然能得到神灵赐予的福禄。
旱麓

旱麓

〔原文〕
瞻彼旱麓,
榛楛济济。
岂弟君子,
干禄岂弟。
(济、弟,脂部。)
瑟彼玉瓒,(三家瑟作䘏。)
黄流在中。
岂弟君子,
福禄攸降。
(中、降,冬部。)
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岂弟君子,
遐不作人?(鲁遐作胡。)
(天、渊、人,真部。)
清酒既载,
骍牡既备。
以享以祀,
以介景福。
(备、福,之部。)
瑟彼柞棫,
民所燎矣。
岂弟君子,
神所劳矣。
(燎、劳,宵部。)
莫莫葛藟,
施于条枚。(韩施作延。)
岂弟君子,(齐岂作凯,韩岂作恺。韩弟作
求福不回。悌)
(藟、枚、回,微部。)
〔译文〕
遥望旱山的山脚下,榛树荆树密密丛生。平易近人的君子,品德高尚有福禄。
祭神的玉壶多么洁净,醇香的美酒倒出来。平易近人的君子,祖宗赐你永恒的福禄。
老鹰展翅在天空盘旋,群鱼在深渊里跳跃。平易近人的君子,培养新人万万千。
美酒已经摆好,红色公牛已经备好,虔诚上供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保佑永远平安。
茂密的柞树棫树,百姓砍伐它当作祭柴烧。平易近人的好君子,神灵保佑他万事如意。
繁盛的葛藤啊,蔓延缠绕树的梢头。平易近人的好君子,求福不违先祖之道。
〔评介〕
《旱麓》全诗六章,章四句,是一首劝勉君子修身进德,培养才干“以介景福”的诗,与上篇《棫朴》的主旨相姊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有伯乐,没有素质优良的驹子,也选不出千里之足; 世有重才惜才的贤明君主,没有个人自身的努力造就,也成不了堪为国家选取的有用之才。所以《棫朴》之后,复有《旱麓》之作。
旱麓,旱山山脚。旱山,疑因缺水得名。干旱的山麓,却“榛楛济济”,长满茂盛的林木,原因就在于榛楛本身对阳光雨露的争取与吸收,不断战胜环境,为自己创造茁壮成长的机会与条件。所以 《毛诗序》说: “《旱麓》,受祖也。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禄焉。”用一句最简单明了的话来表述,就是通过干禄的途径,承担起有周王业的卫护职责。《国语·周语》说: “旱麓之榛楛殖,故君子得以易乐干禄。若夫山林匮竭,榛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凋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匮,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这一席话,既是对本篇主旨的发挥,也是对有心干禄的君子的劝勉。对《诗序》关于本篇旨在“受祖”的论断,三家诗无异义,朱熹及其以降学者,也没有太大分歧。诗篇对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强调,很有远见和借鉴意义。
诗篇重在劝勉,因而六章中,除第四章外,其余各章均用比兴。兴中含比,以比明义,在组句成章,联章成篇的过程中,运用了各种美好意象和叠句形式,采取纵起横推的结构,从而把劝勉之意表达得亲切入微,层层转出,步步推进。一章以旱麓济济榛楛作喻,兴起干禄求福乃岂弟君子立身根本之教。二章以玉瓒祭祀宝器荣有为喻,兴起岂弟君子欲干禄(走入仕途)有成,求得厚福的必备条件 (传统美德。相传周国玉瓒之获得,系王季为西伯时,因功德卓著而为殷王祖乙所赐) 之启。三章以鹰击长空,鱼跃深渊为喻,兴起岂弟君子欲在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必须以先君为榜样,把自己造就成为大德大能之谕。四章变兴为赋,以祭祀求福过程为喻,指出岂弟君子修身进德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就像祭祀那样,供品已经摆好,花香蜡烛已经点燃,只剩上前行祭的一步了,这一步迟疑不上,就会失掉获福的机会。五章复以柞棫为人燔柴急需作喻,兴起岂弟君子修身进德为天地以及祖宗神灵所望之导。六章更以葛藟蔓延高枝以顺其性为喻,兴起岂弟君子修身进德,健康成长,不违先祖遗愿之望。由教而启而谕而导,最后提出期望。含蓄蕴藉,语重心长,感情真挚缠绵,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形象,可摸可触,实为大雅中不可多得之篇。

☚ 棫朴   思齐 ☛

旱麓

旱麓

旱山山脚。麓,lù,山根。《大雅·旱麓》一章:“瞻彼旱麓,榛楛济济。”毛《传》:“旱,山名。麓,山足也。济济,众多也。”

☚ 旱魃   男 ☛
000016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