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旱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旱灾

旱灾

短篇小说集。周楞伽著。1935年9月上海中华书局初版。收《旱灾》、《木匠》等短篇小说6篇。

☚ 爱华山   无形的家产 ☛

旱灾hànzāi

干旱缺水造成的灾害。
★旱稻 旱季 旱田
★大旱 防旱 抗旱

旱灾hànzāi

〈名〉由于长期干旱而造成农作物枯死或严重减产的灾害:战胜旱灾│连年旱灾│发生旱灾。

旱灾hànzāi

由于缺雨而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
【组词】闹旱灾︱防止旱灾︱遇到旱灾︱遭受旱灾︱发生旱灾
【例句】为防止旱灾,要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 这里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近义】干旱︱灾害
【反义】水灾︱涝灾

旱灾hàn zāi

名词。由于缺乏水份影响作物生长而造成的灾害,用于贬义。
【例】“龙王”在中国的旧传说中是会降雨的神圣之一(传说中这一系列的神圣还有好多位),所以在经常遭受旱灾威胁的地方,往往都建有龙王庙。(赵树理《求雨》)

旱灾

(反)水灾

旱象、旱灾;涝害[涝灾]、水灾

○旱象hàn xiàng

(名)干旱的现象:~严重|~有所缓解| 由于降水量小,华北一带出现~。

○旱灾hàn zāi

(名)由于长期干旱缺水造成作物枯死或大量减产的灾害:预防~| 同~作斗争|~连年|~造成大面积农田减产。

●涝害lào hài

(名)因雨水过多而对农作物等造成的灾害:低洼地最怕~|农田排水系统能减轻~。也作【涝灾】。

●水灾shuǐ zāi

(名)因久雨、山洪爆发或河水泛滥等原因而造成的灾害:防止~再度发生|南方多~|去年~严重。

旱灾←→水灾hàn zāi ← → shuǐ zāi

旱灾:因长期没有降水或降水极少而缺乏水分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或使作物枯死而造成大量减产的灾害。
水灾:由于久雨、山洪暴发或河水泛滥等原因而造成的灾害。
【例】这一年的生产搞得不错,第二年社就扩大了两倍,可是偏偏遭了旱灾,秋天庄稼又被雹子打了一次,粮食收的很少。(马烽: 《太阳刚刚出山》) 俗话说:“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这一个水灾,也不知伤了多少民田、民命。(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旱灾

旱灾

旱荒 旱歉 旱祸 旱殃 旱沴 旱虐 旱俭 灾旱 炎灾 炎沴 魃虐 亢阳 亢旸 亢厉 亢暵
旱灾和涝灾:旱涝 淫亢
大旱灾:大旱 亢旱(~持续) 旱亢 焦旱 阳熯

☚ 干旱   饥荒 ☛

旱灾hanzaidrought

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是干旱对农业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干旱是一种因长期无雨或少雨, 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在气象上有两种含义: 一是干旱气候, 即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的基本情况; 一是气候异常, 即半湿润地区在某一时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大大偏少的情况。作物的水分状况是由吸收和蒸腾这两方面决定的, 吸收太少或蒸腾太多都会发生水分亏缺。作物体一旦由于干旱引起严重缺水, 就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损害。长期的大范围干旱形成旱灾, 将使农业大幅度减产,甚至无收。在农业气象上, 研究作物受旱机制时, 通常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大气干旱主要是空气十分干燥, 作物蒸腾强烈, 致使体内严重缺水而受害;土壤干旱是耕层缺水,作物根系吸收不到足够水分, 以补偿蒸腾的消耗, 致使体内水分状况恶化而受害; 生理干旱是土壤不缺水, 但其他不良土壤状况, 使根系吸不到水, 造成体内缺水受害。
旱灾是世界性的灾害, 全球有36%的土地处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常常发生旱灾。其他地区在农作物生长季节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造成旱灾。中国发生严重旱灾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间的2155年中, 不同地区出现旱灾的年份, 多达1056年次, 在1950~1979年的29年中, 全国平均每年旱灾受灾面积约为1960万公顷, 成灾面积约为670多万公顷。旱灾在世界范围内也常有发生,如1972年及以后几年,非洲北部地区, 出现了近百年来少有的严重旱灾。
形成原因 旱灾是气象、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其中大气环流异常、高气压长时期控制一个地区是造成旱灾的气象原因。地形、地貌对旱灾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平时雨量不多, 一遇暴雨,水土大量流失,所以坡地极易发生旱灾。夏季暖湿气流受山脉的影响,可使山脉背风面降水量显著偏少, 容易出现旱区。土壤植被状况与旱灾发生程度也有密切关系,土层深厚、质地较细的肥沃土壤, 保水、蓄水能力较强, 旱害较轻, 砂质土和瘠薄土壤容易出现旱象。植被能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水土流失、调节气候, 因此植物多的地方, 旱害较轻, 植物稀少的地方, 旱灾较重。人类活动对旱灾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如毁林毁草开荒, 造成农业生态条件恶化, 能使偏旱年出现机率增大。
旱灾发生的准周期性 根据中国气象部门对1470~1977年近五百年来中国旱涝发生情况的分析,旱灾发生具有准周期的特点, 旱灾具有2~3、5~6、10~11、20年左右和35年的准周期波动, 频发年代和少发年代交替出现, 公元3、6、7、15和17世纪为雨水较少、旱灾较多的时期。中国东半部近500年来旱灾的发生可以分为3个阶段: ❶1479~1691年间旱灾发生频率高, 大旱年就有10次;
❷1692~1890年间旱灾发生较少, 大旱只有4次;
❸1891年以后旱灾又趋频繁。在以上每个时段内还有一系列10~20年的干湿交替变化,在干期中旱灾发生频率较高。如1482~1486年, 连续5年大旱; 1638~1642年、1875~1879年,也都出现了连续5年的特大旱灾。20世纪以来, 已发生12次严重旱灾, 其中1900~1949年5次, 1950~1979年7次。
中国各地旱灾发生的主要季节很不一样。北方,3~5月份常发生春旱, 有“十年九春旱”的气候特点,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华南及华北部分地区有时发生秋旱。
危害 旱灾的危害程度与其发生季节、时间长短、以及作物所处的生育期有关。春旱往往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断垄, 影响越冬作物返青后的正常生长, 延迟果树的发芽时间和降低发芽势等。北方初夏旱往往阻碍玉米抽穗, 影响夏种作物的出苗和生长。7~8月发生的伏旱, 影响玉米、高粱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造成棉花蕾铃脱落, 还会影响南方早稻和中稻的正常灌浆和晚稻的移栽成活。秋旱会影响秋收作物的产量及越冬作物的播种出苗, 并使土壤底墒不足而加剧翌年的春旱。
防御措施 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❷造林种草, 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保护生态环境。
❸开源节流, 引水灌溉。建设水利工程, 提高灌溉技术。
❹精耕细作, 合理耕作, 蓄水保墒, 使有限的水分在关键时期得到充分的利用。
❺合理布局,抗旱栽培。根据旱灾的发生规律,因地制宜实行作物合理布局; 选种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 调整作物播期, 趋利避害, 躲过旱灾威胁; 在旱灾发生时选用相应的抗旱栽培措施(见洪涝灾害)。

旱灾drought

由大范围地区持续干旱,造成农业减产或无收的灾害。是世界性的灾害、在热带至冷温带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常有旱灾发生;半湿润与湿润地区,在降水比常年偏少很多的年份,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害。严重旱灾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甚至人畜饮水亦有困难。旱灾的发生具有准周期性,据中国气象部门对1470~1977年近500年中国旱涝分布资料的分析,中国旱灾具有2~3年、5~6年、10~11年、20年和35年的准周期波动,频发年代与少发年代交替出现。中国旱灾发生的主要季节各地并不相同,北方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华南及华北的部分地区有时发生秋旱。

旱灾

2002年春季,喀什、和田、昌吉、博尔塔拉、塔城及哈密、吐鲁番等地州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南疆5个地州主要河流来水量比常年偏低,降水明显减少,6—7月哈密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据统计,全区农作物受灾面积14.3万公顷。成灾面积12.5万公顷,受灾人口49万人,成灾34.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

旱灾

降水量过少造成的农业灾害。全球有36%的土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集中于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西亚、美洲西部、澳大利亚大部和中国西北部;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分布于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北美中部、西南亚和中国北方。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非洲大旱遍及34个国家,近1亿人口遭受饥饿威胁。中国旱灾频繁。中国25°~40°N间越往北发生旱灾频率越高,40°N以北干旱减少。公元前206~1949年,中国发生较大旱灾1056次,平均两年一次。其中16世纪至19世纪,受旱范围在200个县以上的大旱有8年,发生于1640、1671、1679、1721、1785、1835、1856和1877年。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大旱,不同地区先后持续受旱4~6年。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2省受旱,时间长达120~200 d。20世纪的大旱年有:1920年陕、晋、豫、冀、鲁5省大旱,灾民2000万人,死亡50万人;1928年华北、西北、西南等13省535个县遭旱灾,灾民达1.2亿人;1942~1943年大旱,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即达数百万人。1949年之后旱灾较重的达10多次,1960年受灾面积高达3330 万hm2。1949~1999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2160万 hm2,相当于耕地面积的1/5,其中成灾面积873万 hm2。全国平均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1238万 t。50年中有10年发生严重干旱,1960、1961、1972、1978、1986、1988、1989、1992、1994和1997年全国受旱面积都超过2700万 hm2,成灾面积超过1300万 hm2,相当于5年发生一次重旱。1978年全国一些省份1~10月降水量比常年少30%~70%,全国受旱面积4017万 hm2,其中减产3成以上的成灾面积1773万 hm2;1994年,全国受旱面积3028万 hm2,成灾面积1705万 hm2,干旱遍及北方15省、市;1997年,全国因旱受灾面积3352万 hm2,成灾面积2001万 hm2

旱灾

长期无雨或少雨引起的干旱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等造成的严重损害。是气象灾害之一。参见“干旱”。

旱灾

因土壤水分不足和水源短缺致使农业减产和供水不足所形成的灾害。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年降水量偏小,年际间变化大,因此干旱频繁,旱情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对旱灾采取种种防御措施,但干旱威胁仍很严重。据气象部门对1950年~1974年灾害性气候分析,在这25年中,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区发生干旱17次,平均1.5年一次。其中严重干旱有9年,平均2.5年一次。严重的旱灾是本区经济发展缓慢和群众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旱灾

drought


旱灾

drough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