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日近长安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日近长安远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一作出 《语林》。
释义用法 晋明帝幼时,坐其父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与日哪个远,回答日远,没听说人从日边来的。第二天会群臣时又问他,却回答日近,问他为什么改了,他说举目只看见日,看不见长安。后以此典指向往京都而不得至; 或表现不得皇帝召见赏识,功名事业无法实现; 或反其意用之。
用典形式
【长安日】 唐·岑参:“长安不可见,但见长安日。”宋 · 辛弃疾:“今宵池上蟠桃席,咫尺长安日。”
【长安远】 唐 ·温庭筠:“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园。”宋·张孝祥:“秩秩宾筵,玉谭春涨玻璃满,旆露风卷,可但长安远。”
【长安近】 唐·王维:“若道长安近,何为更不来?”清 ·赵翼:“空悬望眼长安近,欲返遗骸蜀道难。”
【知日近】 清·黄遵宪:“举首长安知日近,肯留河上再迁延。”
【长安不见】 唐·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宋·刘克庄:“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 长安不见,北望迢迢。”清 ·顾炎武:“我望长安犹不见,愁君何处访慈颜。”
【举头见月】 唐 ·张祜:“举头唯见月,何处是长安。”
【日近长安远】 宋·辛弃疾:“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出门望长安】 清·黄遵宪:“出门望长安,远在天尽头。”
【洛阳远如日】 南朝梁·费昶:“洛阳远如日,何由见宓妃。”

日近长安远

日近长安远

亦题《晋明帝》。东晋轶事小说。裴启撰。原载《语林》。《世说新语·夙惠篇》亦载。鲁迅《古小说钩沉》、周楞伽《裴启语林》皆辑录。刘世德《魏晋南北朝小说选注》、李格非等《文言小说》皆选录。晋明帝:司马绍,字道畿,晋元帝长子。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士,雅好文辞。在内忧外患的交迫中,选贤用能。惜寿命不长,卒年仅二十七岁,在位四年(323—326)。本篇叙写他儿童时代的一则故事。晋明帝年幼时,一次正坐元帝膝上,恰好有人从长安来建业,元帝就问都城洛阳的消息,来人潸然泪下。明帝问为什么难过,来人就将刘曜攻占长安后,洛阳相继失陷、中原人士相率过江的情况,一一告诉了他。元帝因问明帝:“你说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回答:“日远。因为没有听说有谁从日边来。”小小年纪居然说得这样有道理,元帝感到很惊奇。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宴会时,特意将明帝说的那句话告诉了大家,并又重新问他长安和太阳哪个近。明帝这次却回答说:“日近。”元帝失色道:“为什么你今天说的和昨天说的不一样?”明帝回答说:“抬头就能看到太阳,却看不到长安。”这篇作品赞美了一个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儿童,他前后两次的回答截然相反,但都能言之有理。头次说太阳比长安远,因为“不闻人从日边来”。道理多么简单清楚!所以“元帝异之”,于是在“明日集群臣宴会”时,“告以此意,更重问之”。显然,元帝是将明帝的回答当作儿子的惊人之词,来向群臣炫耀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元帝重问他时,乃答曰:“日近”。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一方面使元帝很尴尬,很被动;另方面又担心儿子在群臣面前出丑,因而才“失色”,问他为什么变了话。及至听了他回答的理由,才使元帝的忧心消失,不由你不拍案叫好。本文因为要表现明帝年幼时的聪明机灵,所以才通过明帝同其父亲的对话来真实地反映情况;倘不以对话而以直接叙述为之,则势必缺乏说服力。但作者创作意图主要不在这里。他主要是通过这个“日近长安远”的故事,委婉而有力地表达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已沦陷的北方故土的深切沉痛的怀念。全篇情节简单,但含义却很深刻。作者能以少许语言表达出比较深刻的道理和感情,写来轻松自如,读来觉得文情委婉,耐人寻味。《语林》尚有一则明帝年少时的情况的文字,可作为本篇的续篇。本篇《晋书·明帝纪》亦记之,是一则史实。

☚ 石王争豪   晋明帝 ☛

日近长安远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 见长安。’”一作出 《语林》。

 

释义用法 晋明帝幼时,坐其父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与日哪个远,回答日远,没听说人从日边来的。第二天会群臣时又问他,却回答日近,问他为什么改了,他说举目只看见日,看不见长安。后以此典指向往京都而不得至; 或表现不得皇帝召见赏识,功名事业无法实现; 或反其意用之。

用典形式

【长安日】 唐·岑参:“长安不可见,但见长安日。”宋 · 辛弃疾:“今宵池上蟠桃席,咫尺长安日。”

【长安远】 唐 ·温庭筠:“相思休话长安远,江月随人处处园。”宋·张孝祥:“秩秩宾筵,玉谭春涨玻璃满,旆露风卷,可但长安远。”

【长安近】 唐·王维:“若道长安近,何为更不来?”清 ·赵翼:“空悬望眼长安近,欲返遗骸蜀道难。”

【知日近】 清·黄遵宪:“举首长安知日近,肯留河上再迁延。”

【长安不见】 唐·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宋·刘克庄:“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 长安不见,北望迢迢。”清 ·顾炎武:“我望长安犹不见,愁君何处访慈颜。”

【举头见月】 唐 ·张祜:“举头唯见月,何处是长安。”

【日近长安远】 宋·辛弃疾:“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出门望长安】 清·黄遵宪:“出门望长安,远在天尽头。”

【洛阳远如日】 南朝梁·费昶:“洛阳远如日,何由见宓妃。”


《日近长安远》原文、注释和解析 - 可可诗词网

《日近长安远》

南朝·宋·刘义庆

晋明帝数岁2,坐元帝膝上3。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4,潸然流涕5。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6。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7。”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1 长安:今西安。此处代指西晋都城洛阳。2晋明帝:东晋明帝司马绍,元帝之子。3元帝:东晋元帝司马睿,晋东渡后的第一个皇帝。4问洛下消息:洛下即洛阳市。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匈奴军攻入洛阳,俘晋怀帝,纵兵烧掠,杀三万余人;后五年匈奴军又攻陷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元帝在建康(今南京)即位。“问洛下消息”即询问被匈奴劫掠后的洛阳的情况。5潸(shan)然:流泪的样子。6东渡意:指西晋灭亡晋皇室东渡长江失去中原领土的情况。7居然:安然。引申为自然、当然之意。

【析点】 我国古代描写儿童的作品不多。本则轶事写明帝儿时对太阳与长安远近的两次回答,各有不同的答案,又各有一番道理,却都生动地表现了儿童的思维特点。一个聪敏伶俐的儿童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则轶事在《世说新语》中列入“夙慧”类,但它不仅只是表现了明帝幼时的聪慧。当时,晋室东渡,北方国土沦丧,长安已不再属于东晋版图,故此元帝“问洛下消息”后的“流涕”,以及把“东渡意”告诉明帝后发出的“长安何如日远”的问题,实际都表现了一种国事今昔的深深感慨。明帝那“日近”二字的回答竟致引起元帝的“失色”,也不仅仅是因为回答“异昨日之言”,这句话似乎成为长安再不可收复的预言,讲天命、信谶语的中国皇帝怎么能不黯然“失色”!

明帝两次回答都是申述理由,但首次作者让他把理由紧接答案说出,不安排元帝的再次提问,使文字精练;再次却让明帝先说答案,经元帝询问才申说理由。叙述上的这番变化,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而且元帝的脸色突变,明帝的机敏伶俐,便都如在读者面前。

日近长安远

日近长安远

《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向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此典形容不得接近皇帝,或指向往京都、朝廷而无法达到。李元膺《蓦山溪·送蔡元长》:“青嶂晚,碧云深,日近长安远。”

☚ 日边近远   日龙 ☛

日近长安远

比喻向往京都而不可达。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游艺中原,脚根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晋明帝数岁, 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 答曰: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 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另见《晋书·明帝纪》。晋明帝司马绍,元帝司马睿长子。自幼聪哲,为父所宠。当时元帝正于江南立东晋王朝,对被刘曜攻占的故都长安颇多感怀之情,因此问膝前幼子: 长安与日哪个远?司马绍初次回答为日远,再次回答为日近,并皆言之成理。

日近长安远rì jìn Cháng’ān yuǎn

长安是古都,故后人以之为国都的通称。典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司马绍是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能言善辩。小时候,他坐在父亲司马睿的膝头玩,司马睿向从长安来的人打听洛阳的情况,听着听着便泪如雨下。司马绍问:“爸爸,你为何哭得这么伤心?”司马睿便将西晋被匈奴灭亡,自己只好东渡离开洛阳的情况告诉了儿子。然后又问儿子道:“依你看,长安和太阳,哪一个离我们更远?”司马绍答道:“太阳远。因为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从太阳那儿来,倒知道有人从长安来。所以太阳比长安远。”司马睿听了,对儿子的回答感到非常意外。为了夸耀他的儿子,第二天,在有满朝文武参加的宴会上,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问司马绍。可是司马绍却回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司马睿一听急问道:“你为什么今天和昨天的回答正相反呢?”司马绍说:“抬头可以看见太阳,而并看不见长安。由此可见,太阳比长安近。”满朝文武听了,纷纷赞叹司马绍善辩的口才。
后来人们用“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多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而不能实现之意。

日近长安远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用此语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日近长安远

太阳离得近,长安离得远。比喻帝都遥远。东晋明帝司马绍年少时聪敏可爱。有一天,他坐在父亲晋元帝司马睿的膝盖上玩。有一个从长安回来的人向元帝禀报战况,元帝低头问儿子长安和太阳哪一个远?司马绍回答说:“太阳远,因为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过来。”而第二天在群臣面前,司马绍却说太阳近,长安远。元帝惊异地问其原因,司马绍从容地回答说:“我抬头可以看到太阳,却看不见长安,所以日近长安远。”(见《世说新语·夙惠》)

日近长安远rì jìn cháng ān yuǎn

look forward to(/yearn for) the capital but cannot reach it
❍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夙惠》) By just lifting your eyes you can see the sun,but even if you lift your eyes you can’t see Chang’an.
❍ 望眼连天,~。(《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 Gazing at the sky and the horizon,Chang’an seems farther than the sun.

日近长安远rì jìn cháng ān yuǎn

太阳距离近,而长安距离远。抬头见太阳,不见长安。旧时指向往帝都而不能到达。“长安”,今西安,古都城名,亦为国都的通称。《晋书·明帝纪》:“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之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 ‘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曰: ‘何乃异间者之言乎?’对曰:‘举头则见日,不见长安。’由是益奇之。”元·王实甫《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一:“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 日近长安远。”

日近长安远

西晋永嘉年间,西晋王朝经历了八王之乱以后,政治局势十分险恶。内部王如、杜弢领导的流民起义先后爆发,外部北汉的匈奴贵族刘渊经常出兵侵扰,西晋统治已岌岌可危。
这时,琅琊王司马睿被晋怀帝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不久,他又出镇建邺(今南京市),被加封为镇东大将军,成为江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
司马睿有个儿子名叫司马绍,十分聪明,司马睿很喜欢他。这年,司马绍刚八岁,司马睿正抱着儿子在戏耍,有人从长安来到建邺,司马睿关切地问:
“你从长安来,可知道京城一带情况怎么样?”
“情况不太好,匈奴兵经常前来侵扰,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再这样下去,可能就要亡国了!”
司马睿听了,不由潸然泪下。司马绍见了,问:“爸爸,你为什么哭了?”
“唉?大人的事,国家的事,说了你也不会懂的,你还小呢!”司马睿说。
“我八岁了,怎么会不懂!我都懂的!”司马绍说。
司马睿听了,便说:“那好!我问你,你认为长安离我们远呢,还是太阳离我们远?”
司马绍想也不想,马上回答说:“当然是太阳远啰。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的,显然是长安近,太阳远。”
司马睿见儿子思路敏捷,回答得很有道理,很为自己的儿子聪明而高兴。第二天,司马睿设宴宴请手下的属僚,席间,他说起昨天儿子的答话如何聪颖,不由十分得意。他的属僚也纷纷恭维。司马睿又问儿子说:
“你对大家说说,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离我们远?”
司马绍马上说:“长安远,太阳近。”
司马睿不由十分尴尬,问:“你今天说的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
司马绍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们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却望不见长安,难道不是太阳近,长安远吗?”
在座的人听了,个个惊奇不已。纷纷称赞他回答得好,司马睿当然也十分高兴。
过了一些年,西晋被北汉所灭。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成了晋元帝。他立司马绍为太子。晋元帝死后,司马绍接位,便是晋明帝。晋明帝长大后很有文才武略,可惜只做了三年多皇帝就死了,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后来,“日近长安远”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向往帝都而不能到达。一般多寓有功不成,名不就,希望和理想都不能实现之意。

R33B【日近长安远】rì jìn cháng ān yuǎn

指向往京城而不能到。长安:今西安,古都城,此用为国都的通称。

日近长安远rìjìncháng'ānyuǎn

〔其他〕 长安,古都,今西安。太阳看得见,觉得近;京城长安看不见,所以觉得远。比喻远离京城,却又向往京城。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清·孔尚任《桃花扇》:“跨上白骡鞯,空江野路,哭声动九原。~,加鞭,云里指宫殿。”
△ 多用于描写故国情怀。

日近长安远rì jìn cháng ān yuǎn

长安:古都,今陕西西安。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元·王实甫《西厢记》: “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