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日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日记 日记一种按日记录生活经历、思想活动的散文体裁。笔调灵活,内容多样,可涉及生活领域中任何问题。或写感触,或书见闻,或述日常经历,或记读书心得。如清代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即大部分系读书心得。 ☚ 游记 笔记 ☛ 日记 日记日记与书信类似,通常也是一种实用文体,但许多作家的日记往往具有文学价值,可以成为文学散文中的一种。在现代作家中,郁达夫曾经专门提倡过“日记文学”。他说:“散文作品里头,最便当的一种体裁,是日记体”,“我们大家都有过记日记的经验,都晓得在日记里,无论什么话,什么幻想,什么不近人情的事情,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记叙下来,人家不会说你在说谎,不会说你在做小说,因为日记的目的,本来是在给你自己一个人看,为减轻你自己一个人的苦闷,或预防你一个人的私事遗忘而写的”,“以日记体写下来的文章,除有始有终的记事文外,更可以作小品文,感想文,批评文之类,它的范围很广很自由的”(《日记文学》)。周作人、朱光潜等人也肯定日记便于表现自我的特长。鲁迅的《马上日记》等是用日记体作“感想文、批评文”的范例。郁达夫的《日记九种》便是用日记体作“小品文”的示范。还有人用日记体写游记,写随笔,写读书记,等等。我国现代散文中的日记体裁,已经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与一般实用性的备忘录式的日记有所区别;当然它仍带有从实用日记脱胎出来的实用性因素,但总的看来,它已经成为作家抒情述感、表现个性的一种便当形式。日记同书简一样,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 书信 传记 ☛ 日记
〔美国〕 艾米·洛厄尔 狂风摇撼的树丛里,颠荡着银色的灯笼, 老人回想起 他年轻时的爱情。 (赵毅衡 译) 艾米·洛厄尔(1874—1925)美国意象派诗人。这位女诗人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名门,这个家族出过好几个诗人。1913年,年近四十的艾米·洛厄尔来到伦敦参加意象派诗歌运动。她不仅写诗,而且以极大热情从事组织和宣传工作,扩大意象派诗歌在美国的影响,遂成为后期意象派的领袖。 艾米·洛厄尔酷爱东方诗歌,曾与人合作翻译过一卷中国古典诗歌《松花笺》。她的意象诗深受中国古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响,构思巧,描摹细,蕴意深,东方味十足。 读意象派的诗,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意象派诗人如果被某一景色所感动,他们就会从中选择一些意象,经过精心营造,使之叠印、置于诗行中,成为读者阅读、欣赏时借以展开“再造想象”的依据。 《日记》写了三种意象:其一“狂风摇撼的树丛”——它给人以动荡不安的感觉;其二颠荡着的银色的灯笼——不安中透露出温馨的亮色;其三老人……,老人的情状诗里不着一字:他是低头沉思,或是仰首长叹? 或是……,这些都留给了读者去想象。在这三种意象中,其一是辅意象,在诗中起辅助作用——为主(中心)意象渲染环境、背景;其二是主(中心)意象,诗的主题即诗人对“年轻爱情”的思考和感情主要靠它来传递;其三是补意象,有了这个补缀,前面的二种意象便不再是一般的自然意象,而是无限扩大、丰富了自身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而读者据此展开的“再造想象”也因之有了明确的“规定性” ——不管你的想象如何“自由”,也不能游离开“老人”和“年轻时的爱情”。可见,诗中的三种意象是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的,弄清楚三种意象的关系,也便找到了解读《日记》的钥匙。 三种意象为我们绘出二幅图景:狂风摇撼的树丛里颠荡着一盏银色的灯笼;一位老人在沉思——他回想起“年轻时的爱情”。是由于受到前者的触发,老人才回想起“年轻时的爱情”;还是两幅本不相干的生活场景被诗人有意地并置在一起?诗人未作解说——意象派诗人从不在诗中解释意象,也不去直接说明诗中各种意象之间的关系,他们喜欢以一种似有似无的暗示让读者去“悟”,去猜想。对于《日记》,我们至少可以“悟”得以下解释:1.“狂风摇撼的树丛”隐喻老人半生奔波坎坷的经历,“银色的灯笼”隐喻老人年轻时明丽温馨的爱情;2.“狂风……”暗示老人回忆当年爱情时那思绪奔涌的心潮,“……灯笼”暗示老人因年轻爱情而唤起的温婉美好的感受……。反复诵读《日记》,眼前总要交替闪现前述的二幅图景,逐渐产生出美丽新颖的视觉合弦和感情合弦,从而获取一种十分奇妙新异的审美愉悦。 《日记》明显地受到中国古诗的影响,它让人联想起司空曙的名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喜外弟卢纶见宿》)一位晚境悲凉的白发老翁回想着自己年轻时的爱情,那情态多像一盏“银色的灯笼”颠荡在“狂风摇撼的树丛里”。 以上谈了三种解释——多解性是意象派诗歌的特点——至于读者,如果他喜欢接受其中的哪一种,他是有任意选择的充分自由的。 人啊,也许越到老年越常常忆起“年轻时的爱情”;生命的夜幕正在悄悄地垂落,谁不愿意在心头点亮一盏“银色的灯笼”? 日记 日记是生活的记录。针对自己一天中的所言、所行、所闻、所思、所感,选择有意义的记录下来,就是日记。 日记的特征:①以第一人称来写;②每篇日记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同一天的事情;③写作比较自由,可长可短,可歌可赋,结构随意,选材可大可小。 日记的种类有:①备忘式;②纪实式;③随感式;④研讨式。在一篇日记里,可以单用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 写好日记的方法:①日记中的事情和思想活动必须真实,写作时必须有感情;②要写得具体清楚,力求有文采;③要有重点。 写日记应注意:①贵在坚持;②要注意提高质量;③要经常翻阅;④要记在本子上,不要随意写在一页纸上。 总之,写好日记要抓住“人、事、物、理、景”五个字。 [示例] 学生日记——观察金鱼 我家的鱼缸里有三条活泼可爱的小金鱼。每天我都给它们喂鱼食,换清水。 因为我这是第一次养鱼,所以,我每次都很小心翼翼,生怕伤害到它们。有时,我还会静静地观察它们,它们可真有意思!有的吐出大大小小晶莹透亮的泡泡,有的绕着鱼缸游来游去,有的目不转睛地望着水面,等待着我把美味的鱼食撒下来。 我不慌不忙地把刚买来的鱼食从柜子里拿出来,在手上撒下一点,再往鱼缸里撒去,那些小金鱼就像几天没吃东西似的,蜂拥而上,争着抢食,好像在说:“好吃,好吃,多撒一点!”我继续撒下一些鱼食,它们摆动着淡红色的尾巴,鳞片在阳光里闪闪发光。 喂完食后,我把它们放在阳台上,让它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它们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块儿玩耍。下午,到了换清水的时候,我拿来早已准备好的水,将鱼缸里的水倒掉,再把清水放进去,鱼在另外的水池里很惊慌,好像自己游在别的地方了,怕自己已经在“勿进区”了。我把小鱼用杯子兜起来,它们才不慌不忙地“自由泳”。 噢。这些小金鱼给了我快乐,给了我情趣,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小金鱼对我的喜爱之情。 日记园丁推着他的锄草机,从一个圆 到另一个更大的来回 整天我听着这声音,我嗅着 青草被刈去时的新鲜气味, 我呼吸着它,我进入 另一个想象中的花园,那里 青草正吞没着白色的大理石卧雕, 青草拂动;这死亡的爱抚 胜于人类的手指。 醒来,锄草机和花园一起荒废 万物服从于更冰冷的意志; 橡子炸裂之后 园丁得到了休息;接着是雪 从我的写作中开始的雪; 大雪永远不能充满一个花园 却涌上了我的喉咙, 季节轮回到这白茫茫的死。 我爱这雪,这茫然中的颤栗;我忆起 青草呼出的最后一缕气息…… 王家新后期的诗歌写作,从发生学上考察,不属于灵感型写作。他总是处理个体生命体验中最持久最噬心的情怀,使之和语言发生一系列严酷的关系,在克制陈述中,展现一种精神大势。这种写作,是自觉的,有难度的,有方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家新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多见的具有“古典主义精神”的诗人。按照瓦雷里的说法是“古典主义作家就是自我批评家,就是能把批评密切地融入自己作品的作家”。 《日记》是王家新孤身负笈欧洲期间所写。这首诗在我看来是成色十足的。所谓“成色十足”,是指这首诗具有不能为散文的话语转述的性质;整体语境完整、均衡,结构端凝,但其内部却充满复杂的互否关系。从表层本文到深层本文,它闪烁着一种纯正内敛的光:那是诗与思忻合无间的美。 诗名“日记”,昭示我们此诗含有个体生命沉思录的性质,它预设了个人话语一经验的环绕线,它不是简单的向外寻找,而是向内的分析和发现——话语和生命猝然交锋,坚持溯回源头。 一开始,诗歌展现的是一组直接意象。“从一棵茂盛的橡树开始/园丁推着他的锄草机,从一个圆/到另一个更大的来回。”这里,既有深致的宁谧、葱俊,又有某种单调和紧张。诗人为“圆”这一语辞注入了超量的负荷,无数个“更大的来回”,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眩晕,在表层本文之上,涉入了“永劫轮回”的深层背景。“锄草机”作为集约化技术时代的产物,喧噪、冰冷、整饬,打扰着我们的安宁。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现实,被诗人紧紧嵌在这一组直接意象中:有力而充满生气,两种彼此相悖的向度奇妙地融合为一体,在对立冲动中达成平衡。 借此,诗歌得以悬置直接意象,而在形而上学的话语巉岩道上砌石或攀援。“整天我听着这声音,我嗅着/青草被刈去时的新鲜气味,/我呼吸着它,我进入/另一个想象中的花园”。此刻,诗人快速地展开了“日记”的经验之圈。“花园”经由“想象”这一定语成分,使自身成为凝恒的永久现在时,成为诗人在写作中展开与包容多重复杂经验——例如现实与想象、生与死、个人写作与时间意志,等等的一个起点。那里,青草正吞没着白色的大理石卧雕:生命在欣快地高蹈,但同时却奇异地带有某种死亡的意味!“吞没”与“爱抚”,“死亡”与“拂动”,在语辞的“花园”里,充满着转换的可能,那是一种“时间”的隐语,一种“思”与“诗”遭逢后产生的美。在这里,死亡与生还并存不悖,扩展成生命中最广阔的环行,正如里尔克所言:“关键是不要以否定来读解死亡。” 接下来的第二节,与上面的一节发生了深层呼应,诗人的话语产生出强烈的自指功能。从园丁的运作中“开始”的橡树,到“从我的写作中开始的雪”;从一系列刈割的来回,到“万物服从于更冰冷的意志”(这是“时间”主题作为一个声部的再次强化),从“青草拂动”,到“青草呼出的最后一缕气息”……如此等等。语辞意义的不断精细化,进一步涉入了结构内部的相互盘诘、抵制、互动、包容。“永劫轮回”的残酷背景,至此进一步消解了单向度的宿命与悲怆,在诗人复杂经验的冲激下,变得漂移,甚至充盈着某种异常的生命力量:这是“写作”的力量。它是迷醉趋临的省察,是语言与生存临界点上发生的“履险如夷”。那在诗人的言说中敞开现身的“花园”,乃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家园”(“语言乃是家园”),而这一切,尤其是那种时间的威力与死的意志,最后指向了一个从事写作的个体生存本身: “大雪永远不能充满一个花园/却涌上了我的喉咙”,而写作就正是对寒冷和高峻的占据——通过在字词冥暗的梯子上的跳荡,通过一种对沉痛与骄傲、畏惧与蔑视的相互包容(正像此文开头所言,它不依赖莫测的天机人巧,即“灵感”,它是一个诗人的隐语世界,一种由纯粹个人经验展开的精神大势;它不是抒情和寻找,而是分析和发现,是某种更深刻的自觉)。“从我的写作中开始的雪”——这一危险的永久现在时,也就具有了耐人寻思的多重意味:一方面它是对时间意志的吸收和呼应,但同时它又是抗拒与转化,由此而自成一个自足的世界;换言之,它看似一种无奈的“认命”,但恰恰在这里,才会有那种“在毁灭和烈火中轮回的精神”。的确,这是一个具有“古典主义精神”的现代诗人所乐于付出的代价。这一切,正如布罗斯基在评价阿赫玛托娃时所说,诗人之所以有力量继续写作,是因为“诗歌吸收了死亡”。 这首诗同时完成了揭示生存和省察写作两种现代母题。一首二十行的短诗,其包容力是巨大的。即使从表层本文看,此诗也是如此迷人。限于篇幅,不能详加论列,这里我只想特别指出此诗奇妙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不仅仅体现在简隽畅达的“耳感”上,更体现在色彩的缓缓回旋与和声中。全诗有如绿——白“主题”的交替展开:橡树。青草。白色大理石卧雕。青草。大雪。青草……色彩在旋绕、翻转、应和,主题也共时呈示/展开着。这是另一种轮回,是缄默中的隐隐震荡,是灵魂的音乐。 日记rìjì每天的记录(大多是个人的工作、生活或感想)。 日记riji对自己每天经历的事情以及感受所做的记录:老张每天坚持记~|小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写~可以锻炼写作能力。 日记(同)日志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章牘版籍部 > 章牘 > 日記 日記 rìjì 亦稱“家乘”、“日録”。記事簿,因逐日記事,故名。其稱始見於秦漢,時用以記君王之過。唐以後逐漸爲私人用以記事,迄今猶然。唐·李翱《來南録》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日記。宋·歐陽修有《于役志》,黄庭堅有《宜州乙兩家乘》,范成大有《吳船録》。明·王秀楚《揚州十日記》是清初統治者屠殺揚州人民的歷史見證。清代日記大盛。著名人士逐日記録,終年不斷。漢·劉向《新序·雜事一》:“司君之過而書之,日有記也。”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黄魯直有日記,謂之家乘,至宜州猶不輟書。”又《東鄰築舍與兒輩訪之爲小留》詩:“年豐日有攜樽興,家乘從今不一書。”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山谷晚年作日録,題曰家乘。取《孟子》‘晉之乘’之義。”清·譚嗣同《瀏陽興算記·經常章程五條》:“夜間写日記,須載明本日陰晴風雨。” 日记 日记有关个人生活、学习、工作、思想等方面的记录。把自己一天来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有选择地记下来就是日记。我国较早的关于日记的记载见于汉·刘向的《新序·杂事一》:“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写日记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黄鲁直 (黄庭坚) 有日记,为之家乘,至宜州犹不辍书。”说明黄庭坚已经很自觉很系统地坚持写日记了。按内容的不同和写作特点日记可分为纪实式、随感式、备忘式、素材式、研讨式等不同类型。坚持写日记好处颇多: (一) 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思想认识。好的日记是自己思想、生活的一面镜子;(二) 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际能力; (三) 提高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 录以备忘,积累写作、科研资料。日记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用第一人称,无论内容多寡,篇幅长短,都贯穿于“我”的思想和活动。另外选材自由,写法灵活,上自世界、国家大事,下至个人生活的细枝末节,只要情可出喜怒哀乐,意能含经验教训,都可记入。有些名人的日记之所以印刷出版,是由于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资料。写法以记叙为主要,但也可以议论、描写、抒情。 ☚ 旁注 备忘式日记 ☛ 各种用途的文章 各种用途的文章以颂扬为宗旨的诗文:颂 ☚ 各种文章 各种程度的文章 ☛ 日记 日记Riji一种每日把自己一天中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选择其中最有意义的记录下来的文体。它是应用文的一种。日记对我们生活、学习、工作都很有好处。可以帮助自己记忆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积累生活体验、学习体会、工作经验,亦可加强思想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写日记要思考和提炼,因此还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写作能力。日记这种文体有以下几个特性: ☚ 条据 读书笔记 ☛ 日记将每天所经历的事和处理的事情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具有备忘助忆、敦品敏学、反思借鉴、练笔习文的作用。中国在汉代就有写日记的记载。汉代刘向《新序·杂事一》有云:“司君之过而书之, 日有记也。”在明代以前, 日记只强调叙事。自明代学者吴讷主张“叙事之后,略作议论以结之,此为正体”以后,日记便走上叙、议结合的道路。日记的格式很简单:第一行写上日期,即年、月、日,同时标记周序、天气等;然后另起一行按文章一般书写格式行文即可。日记正文用第一人称写法。日记类型很多,随人而异,主要有备忘式、实录式、随感式、研思式等。个人日记是日记的“正宗嫡派”。另外,还有公务日记,也称“日志”。如值班日记、航行日记、训练日记等,按项填写即可,非日记写作之主流。见“日志”。 日记diary 日记diary 日记diary;journa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