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在无污染区域内或已经消除污染的区域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限制外源污染物质进入农业生产系统,同时,生产及加工过程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的行动计划。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不安全因素及潜在食源性危害,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无公害农业是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农产品生产由普通农产品发展到无公害农产品,再发展到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已经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上与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相类似的产品有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和有机食品等,都是指出自洁净生态环境,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制品的使用,加工过程符合相应操作规程而生产的食品。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消费层次,只有同时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才能满足人们的不同消费需求。依据我国大众的消费水平,我国的消费主流仍以无公害食品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更加关注健康,普遍要求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符合我国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发展方向,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对食品污染指标控制日益严格。发展无公害农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大大增强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农业部从200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卫生部等八部委也针对食品种、养、加、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食品污染等 “不安全” 因素,提出实行 “三绿工程”,即 “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创建出十条绿色通道、百家绿色批发市场、千家绿色零售门店、万种绿色品牌,实行 “从田野到餐桌” 的全程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