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法
用寓言手法虚构出一个故事,为表达自己的观点服务。古人为文尚实,故称此类文为“无中生有”。清人李扶九《古文笔精妙法百篇》中评晋代陶潜《桃花源记》,有评解曰:“予尝言文未有无为而作者,如何又有无中生有之文?不知情意是实有,而事与境不必尽有。如此首,桃源是有,渔人之遇所未有,乃作者添出为文之波澜,以寄托其意耳。”《桃花源记》开头叙述武陵人之奇遇,历历分明,读之如亲临其境。及至结尾,方知这“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处原来是作者想象中的一方乐土。这种写作方法,在作者是“无中生有”,在读者却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作者用自己创造出来的这片幻境紧紧地抓住了读者,读者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文中的观点。此法与虚托法不同,虽然文格均高奇,但是“无中生有”须有寓意,明明一篇子虚文字,却“假”得逼真,虚托法实为虚实写法(如虚实相生、避实击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