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旅夜书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一四。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遂率家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至云安(今四川云阳)。此诗为途中所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前四句写旅夜景色,后四句抒发感触,反映诗人当时孤凄悲苦的心情。“星垂”二句,“垂”和“涌”字均为诗眼,“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涌”字则更烘托出江涛澎湃,波澜激荡的景象,是杜诗中炼字的典型例子。“飘飘”二句,即景自况,点出诗旨,亦为传诵名句。黄生曰:“‘一沙鸥’,何其渺! ‘天地’,何其大! 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杜诗说》卷五)全诗情景交融,意境雄浑悲凉,语言精警稳重,为老杜五律代表作之一。浦起龙评此诗曰:“笔笔高老。”(《读杜心解》卷三)纪昀云:“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唐宋诗举要》卷四引)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秋兴八首 ☛

旅夜书怀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丽人行 下一篇:蜀相 →
诗词简介:
 【背景1】
此诗前人多谓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时杜甫离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然诗中有“平野阔”语,绝非渝州、忠州(均为山区)所有景象。且李白《渡荆门送别》诗“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与此诗颔联所写景物相似,故或谓此诗当是大历三年(768)离夔州东下流寓湖北荆门时所作,似较妥。诗中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为抒怀。颔联写月夜停舟细观景色,以“垂”、“涌”、“阔”、“流”四字,状星、月、平野、江水四景,雄浑壮观,历来传为名句。抒怀中隐叙身世,情绪愤激。末以天地间一沙鸥自况,深寓飘泊无依的感慨。意境含蓄,“笔笔高老”(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背景2】
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公元765年4月,他赖以存身的好友、巴州刺史严武故去,诗人只得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多日的漂泊,使他倍感疲惫与郁闷:
 
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独自来到船头。只见习习的晚风轻拂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舟望去是那样的孤独。明星低垂,月光随着波涛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原野分外空旷,广袤,只有脚下的小舟与他为伴。此时此刻,似乎一生的坎坷、磨难重现眼前,一种莫可名状的悲苦、凄怆渐渐袭来。流落他乡,生活日窘;官场失意,壮志难酬,“我何尝不是这江岸上的一颗弱草? 江面上一条独泊的小舟?人怎能只靠诗文扬名天下?做官则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休退。如今我飘然一身像什么呢? 水天渺渺,我何尝不是那孤寂独立于天地间的一只沙鸥?”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 lǚ yè shū huái 》 
    《 旅 夜 书 怀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xì cǎo wēi fēnɡ àn , wēi qiánɡ dú yè zhōu 。 
    细 草 微 风 岸 , 危 樯 独 夜 舟 。 
    xīnɡ chuí pínɡ yě kuò , yuè yǒnɡ dà jiānɡ liú 。 
    星 垂 平 野 阔 , 月 涌 大 江 流 。 
    mínɡ qǐ wén zhānɡ zhù , ɡuān yīn lǎo bìnɡ xiū 。 
    名 岂 文 章 著 , 官 因 老 病 休 。 
    piāo piāo hé suǒ sì , tiān dì yì shā ōu 。 
    飘 飘 何 所 似 , 天 地 一 沙 鸥 。 
  • 《旅夜書懷》
    .[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江岸上的细草被微风轻轻地吹拂,
    夜色里一只高悬着桅杆的孤舟。
    星光垂落,平原浩野分外辽阔,
    月光涌动,伴着滚动的江水奔流。
    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
    做官老了,理应退休。
    唉!如此飘泊的生活象什么?
    正象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
     
  • 【注释1】
    1.危樯:危,高貌;樯,船的桅杆。
    2.“星垂”二句:描写月下辽阔的原野和汹涌的长江的夜景。
    3.“名岂”二句:此是反语。作者本以文章著称于世,胸怀壮志,却因议论时政而遭罢官,用“岂”、“应”作反问,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心情。
    4.飘飘:飘泊。沙鸥:水鸟,作者自喻。
     
    【注释2】
    ①危樯:高耸的桅竿。独夜:孤独的夜晚。
     
    ②此句意谓平野广阔,遥看天边星辰如垂。
     
    ③此句意谓大江奔流,月影入江似月从江中涌出。
     
    ④此句为反诘句,意谓著名难道是因为文章好? 言外谓自己胸怀济世大志。
     
    ⑤此句实亦为反诘句,意谓罢官该当是年老多病? 言外谓自己离开严武幕府是别有原因。
     
    ⑥二句即景自况。飘飘:不定貌。
  • 唐诗篇名。五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一四。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遂率家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至云安(今四川云阳)。此诗为途中所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前四句写旅夜景色,后四句抒发感触,反映诗人当时孤凄悲苦的心情。“星垂”二句,“垂”和“涌”字均为诗眼,“垂”字更显出平野之阔,“涌”字则更烘托出江涛澎湃,波澜激荡的景象,是杜诗中炼字的典型例子。“飘飘”二句,即景自况,点出诗旨,亦为传诵名句。黄生曰:“‘一沙鸥’,何其渺! ‘天地’,何其大! 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杜诗说》卷五)全诗情景交融,意境雄浑悲凉,语言精警稳重,为老杜五律代表作之一。浦起龙评此诗曰:“笔笔高老。”(《读杜心解》卷三)纪昀云:“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唐宋诗举要》卷四引)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代宗永泰元年(765)初,杜甫因不惯官场的倾诈恶浊,乃辞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务,仍回草堂闲居;但四月间,因旧友剑南节度使严武骤然病殁,使生活失去依靠,只得携家离蜀,另觅出路,他怀着沉重心情,于五月由成都赴渝州(今重庆市),这首诗便作于沿长江泛舟东下至忠州(今四川忠县)客途中。
     
    首联从景起。“危樯”“夜舟”已紧扣题目,暗暗呼应“旅”字,而“独”更兼融情、事,抚今溯昔,拥载了多方面社会人生意义,曲曲体达着眼下的特定心绪意态。追想半生碌碌,少年抱负,凌云壮志尽成虚话,始终未被世人理解;现今则垂垂老矣,瞻望来日,恐怕也很难再得新的机遇,况且家常必需的柴米资财尚匮缺无着,更教人如何立身措命!但觉上下古今,只是无从觅寻些许凭据,任这茫茫失落感直贯通篇。颔联假题目继续描画敷写,而仰观俯察,虽皆为“旅夜”实见,然既以“书怀”作主旨,无形中便注入浓厚的主观感知因素,迥异于一般的摹景状物笔法,唯因地势的“平”,方显示了原野之“阔”,造成星辰下“垂”的感觉;正缘于长江的“大”,才有水势浩浩奔“流”的前提,给人以月亮滚荡如“涌”的印象,三者间逐步递进,互为因果,相共映衬,从而推出一个完善的艺术境界,不仅只就用字精确取胜。
     
     后四句则宕过笔意,专就题目的“书怀”二字落墨,所关注者在于自我人事内容,由昔至今,寓兴托志,委曲荡漾的意绪间包纳有无限喟叹。
     
     颈联脱开景物的牵引,纯藉气势盘旋,尽吐胸间积郁。句中以一个“岂”字作反诘,带有浓烈疑问口气,便清楚地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充满深刻悲剧意味。接着对句直叙辞“官”离成都、举家东迁事,此时他已经五十多岁,又罹肺疾,因之自言“老病休”,似属平常事。然而,这只是表面语,倘若联系以往有关背景和经历,再作深层底蕴的探究,便明白实际上并非如此。
     
    “飘飘”二句虽是借物自喻,但构思置意的整个精神实质仍然共上联贯通,只不过将其桀傲不驯的人格特征形象化而已。由本来意义上看,弃官去职,往时的一切荣辱皆付此江流,无须置论了,从今寄身云水生涯,犹如那飘飘“沙鸥”,唯任心之所适,何处不是归宿呢!此诗前纵后阖,章法严谨笔力雄健不懈。
     
  •  
    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亡故,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举家乘舟顺江东下,此诗为途经渝州、忠州所作。
     
     首联之名,在于此联十字,没有使用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纯以意象出之,却坚卓有力,境界全出,后人温飞卿之“人迹板桥霜”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均可追溯至此,以杜为祖。
     
    颔联之名,在于气势阔大,也常作为“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例句。后人常以之与李白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比较,以为二者境界相似,相似之中却显示了二人不同的艺术特质。
     
     前四句境界阔大雄浑,而后四句却情文悱恻,自歌自哭,似乎有风格不统一之嫌。其实,这正是杜诗妙处所在,是在不统一中求得统一。在“星垂平野尽,月涌大江流”的庄严世界里,一只高悬着桅杆的孤舟在静静地行驶,在浩漫的宇宙里,更显示了孤舟的渺小,诗人又觉到自己的渺小,故自然有“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对一生、特别是对目前人生状况的反思,自然有“天地一沙鸥”的意象飞动了。
     
  •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作者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草堂。四月,严武死去,他在成都失去依靠,遂决计买舟离蜀东下。五月,率家人离开他居住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乘舟沿江东去。九月到云安县(今四川省云阳县),暂住下来。这首诗作于他舟经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四川忠县)途中。
     
     诗的前四句写途中景色。江岸细草青青、微风吹拂;高耸的桅竿,一叶舟船行进在夜色笼罩的江流之中。颔联写景,气势雄浑阔大。因“平野阔”,所以见星点遥挂如垂。一个“垂”字,更加衬托出平野的广阔。因“大江流”,所以江中月影流动如涌。一个“涌”字,愈加烘托出大江奔流的气势。从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成为千古写景名句。面对这壮阔宏伟的月夜江流图,诗人于下半段抒写情怀。颈联二句均一上一下四句式,上句抒写自豪,下句聊以自解。由于胸怀经世大志,所以说名岂以文章而著;官实因论事而罢,偏用老病自解。尾联以景自况,抒写飘泊奔波的情怀。最后,则以沙鸥自况,表达出孤苦无依的辛酸。一个“一”字与“独”字照应,使全篇成为一个气象雄浑、阔大的艺术整体。
     
     全诗顺笔写来,似不着气力,而起承转合自在其中。属对工稳,风格深沉浑厚,情意勃郁。情与景交融妙合无垠。在这种境界中,突现出一个忧叹身世而又未肯忘怀壮志的孤苦零丁的诗人形象。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 “开襟旷远。”由于诗人有壮阔的胸襟,有兼容万物的气度,因而,显得大气包举,气象雄浑,构成它独特的风貌。



古典文学作品《旅夜书怀》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代宗永泰元年夏,杜甫携家离开成都,乘舟经乐山、重庆到达忠州(今川东忠县),这首诗写于舟行途中。这次东行,杜甫已五十七岁,他携全家再度漂泊。
 [2]“细草”二句:写岸边微风中的细草,夜晚孤舟上高高的船桅,也象征着自己如风中衰弱颤动的细草,如孤舟孤单高矗的高樯。
 [3]“名岂”二句:写文章怎么能成名?做官到年老有病应该退休。这里是即事有感而发的。杜甫在成都本来任严武帐下的节度使参谋,因事务繁冗和人际关系的复杂矛盾,于一月主动辞职,接着他的朋友、节度使严武病故,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又携家漂泊。这里说官职应在年老病弱时退休,是自我宽解。
 
 这首五律,描写夏夜江景,抒发宦游的疲倦和悲凉的漂泊之情。《杜诗详注》引明仇兆鳌曰:“微风岸边,夜舟独系,两句串说;岸上星垂,舟前月涌,两句分承。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末则对鸥而自伤漂泊也。”杜甫五律句法森严,每字锤炼,景情俱到。如中二联都由单字起,用字极省,颔联将“星”、“月”二字下,分著“垂”字、“涌”字,就写出气象雄浑又含身处茫茫大地、滔滔大江中的凄冷之情。《唐诗直解》评此二句“写景妙,传情亦妙。”《诗薮》说李白写过“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更壮。写景由近(“细草”)而远(“星垂”),抒情一句深似一句,通首神完气足,结联“‘一沙鸥’何其渺,‘天地’二字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语愈悲,气愈傲”。(《唐诗矩》)

《旅夜书怀》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解题】
 此诗前人多谓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时杜甫离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然诗中有“平野阔”语,绝非渝州、忠州(均为山区)所有景象。且李白《渡荆门送别》诗“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与此诗颔联所写景物相似,故或谓此诗当是大历三年(768)离夔州东下流寓湖北荆门时所作,似较妥。诗中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为抒怀。颔联写月夜停舟细观景色,以“垂”、“涌”、“阔”、“流”四字,状星、月、平野、江水四景,雄浑壮观,历来传为名句。抒怀中隐叙身世,情绪愤激。末以天地间一沙鸥自况,深寓飘泊无依的感慨。意境含蓄,“笔笔高老”(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注释】
 ①危樯:高耸的桅竿。独夜:孤独的夜晚。②此句意谓平野广阔,遥看天边星辰如垂。③此句意谓大江奔流,月影入江似月从江中涌出。④此句为反诘句,意谓著名难道是因为文章好? 言外谓自己胸怀济世大志。⑤此句实亦为反诘句,意谓罢官该当是年老多病? 言外谓自己离开严武幕府是别有原因。
 ⑥二句即景自况。飘飘:不定貌。

唐诗《旅夜书怀》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1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2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3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4


 
 【释】
 1.危樯:危,高貌;樯,船的桅杆。
 2.“星垂”二句:描写月下辽阔的原野和汹涌的长江的夜景。
 3.“名岂”二句:此是反语。作者本以文章著称于世,胸怀壮志,却因议论时政而遭罢官,用“岂”、“应”作反问,表达了作者的愤慨心情。
 4.飘飘:飘泊。沙鸥:水鸟,作者自喻。
 
 【译】
 江岸上的细草被微风轻轻地吹拂,
 夜色里一只高悬着桅杆的孤舟。
 星光垂落,平原浩野分外辽阔,
 月光涌动,伴着滚动的江水奔流。
 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
 做官老了,理应退休。
 唉!如此飘泊的生活像什么?
 正像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
 
 【评】
 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亡故,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举家乘舟顺江东下,此诗为途经渝州、忠州所作。
 首联之名,在于此联十字,没有使用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纯以意象出之,却坚卓有力,境界全出,后人温飞卿之“人迹板桥霜”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均可追溯至此,以杜为祖。
 颔联之名,在于气势阔大,也常作为“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例句。后人常以之与李白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比较,以为二者境界相似,相似之中却显示了二人不同的艺术特质。
 前四句境界阔大雄浑,而后四句却情文悱恻,自歌自哭,似乎有风格不统一之嫌。其实,这正是杜诗妙处所在,是在不统一中求得统一。在“星垂平野尽,月涌大江流”的庄严世界里,一只高悬着桅杆的孤舟在静静地行驶,在浩漫的宇宙里,更显示了孤舟的渺小,诗人又觉到自己的渺小,故自然有“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对一生、特别是对目前人生状况的反思,自然有“天地一沙鸥”的意象飞动了。

诗词《旅夜书怀》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原诗今译】


 微微的轻风摇曳着岸边茂密的细草,
 夜色吞没浪花,江里泊着我的孤舟。
 天上星光熠熠,垂挂在辽阔的平野,
 皎洁的明月随着滔滔江水滚滚飘流。
 当今的世道有文名不见得朝廷重用,
 看透了官场的升沉不如以老病罢休。
 落职后的我呀到处漂泊,像个什么?
 冷凄凄、孤零零,似那无依的沙鸥。


 【鉴赏提示】
 杜诗以入蜀为界,大体上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多体现出盛唐气象带来的亢奋之情,格调高昂,充满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风。诗人后期的作品则由于他饱经人生磨难,政治上失意,又年老多病,故诗风多有悲凉,更加充分地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首 《旅夜书怀》是诗人入蜀后,痛失在经济上对他多有帮助的好友严武,迫不得已决意携家乘舟东下,途经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作。诗中写景细致而又雄浑阔大,悲凉之气始终贯穿全诗,表现出一种悲而不哀,哀而不绝的艺术魅力。
 诗的前四句着重描写“旅夜”的景色。诗人通过四组各成画面的夜景,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又略带凄凉的图画。前两句构成一个近景: 岸上微风轻拂着小草,江边夜泊独舟,月光凄清,桅杆斜映江水。整幅画面弥散着淡淡的孤寂情调,着一“独”字,真可谓情景相生,互藏其他。紧接着,作者又描绘宽广的远景:苍茫夜色里,平野辽阔,繁星低垂,波涌月动,大江滔滔流去。这一组雄浑博大的景色,风格粗犷,气势磅礴,充溢着阳刚之气。它与前两句那富有阴柔之美的静谧的画面奇迹般地融合成一幅动静相兼的和谐画卷,其间却丝毫未有隔阂之感。尤其是这两句的用字令人拍案叫绝。因“平野阔”故见星光低垂如挂。用“垂”反衬平野广阔;因“大江流”,方见江中月影流动如涌,又用“涌”衬出大江奔腾一泻千里的宏伟气派。显然,诗人对字、词、句是经过仔细推敲的,却又不露痕迹,如天成一般,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由此可见一斑。在意象上,诗人采用以乐显悲而情更悲的艺术手法,反衬出此刻在夜幕中,身处天地相融的平野,眼望奔腾的江水,心如涛涌,更感到自己孤独无依,彷徨无所适从的心境难排难遣。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此联因平仄关系,将动词“著”“休”后置,如按语序则是“文章岂著名?老病应休官。”意思是说文章岂能够出名?做官到了年老多病,就应辞官。这是自我解嘲的反语。实际上杜甫确实是因文章而驰名,官则不是因老病而休。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辞去华州司功参军,广德二年(765)正月辞去西川节度幕府参谋,两次休官都因政治抱负无法施展,都与“老病”无关。这一联语气貌似平淡,实际蕴意十分含蓄,它宣泄出诗人心中积蓄已久的激愤的情绪。因此虽然文著天下也难平他仕途不彰的怨气,这是诗人深感孤独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诗人从景上照应前四句,为那已很精美的画面又增一景:即在月逐波、星低垂、草微动、樯独斜的夜景里又加入一只白色的沙鸥。它徘徊着、寻觅着,飘飘然似一白色精灵,清高而孤傲。这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他想前景渺茫茫,思近况悲切切,独驶着一叶小舟何所去啊,恰似那天地间飘零的一只沙鸥。此处,诗人在书怀之后异峰突起,巧用比兴之法,即景自况,抒写出漂泊无依之苦。“一”不仅照应到首联的“独”,使之在整体结构上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而且用“一”更进一步地加深了诗中散发出的悲凉之气,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功在于以情之眼观景,景皆染情;以孤之气摄景,景皆显悲。无怪乎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赞扬此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旅夜书怀》正是这样一篇意境优美、情景相生的成功之作。

历代诗词精品之《旅夜书怀》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旧注多编在永泰元年(765),以为杜甫东下经渝州、忠州时作,然景物描写不类;一说为大历三年(768)春寓湖北荆门作,似较旧说为妥。
 首联写月色下舟中所见,细草在微风中摇动,桅竿高耸夜空,从诗人对景的感知中,也表现出他夜愁不寐的孤寂和危难之感。次联写江景极为开阔,由于江在平原,故可以看到地平线,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接近,是谓之“垂”;月色又使水天浑一,所不同者,天上月色宁静,水中月色动荡,是谓之“涌”。非“垂”字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字无以知大江在流也,是谓之炼字。
 三联自慨平生,盖唐代士人意识,读书著意在功名与文章之间,两句系倒装,即“文章岂著名耶,老病应休官矣。”盖杜甫在当时虽有诗名,但远没有得到应有的推重,有诗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直到死去二十三年后,经过元稹、白居易等的宣传,才为世所重。至于老、病,当然是事实,但并非休官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朝廷忘记了他。言下有无尽感慨。
 末联说到眼前,以迟暮之年,携着老妻和一群儿女,居然以舟为家,而且不知道归宿究在何处,诗人的心的深处就永远盘旋着水上白鸥的影子,甚至感到自己也就是天地间一只沙鸥,荒寂、孤独、栖身无所。
 诗是随笔,但诗人的诗艺已臻炉火纯青,写景时又完全把自己放进去,故成杰作。

《旅夜书怀》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危樯(qiáng):高高的桅杆。垂:低垂,垂挂。平野:平坦的原野。著: 著名。

【大意】微风吹拂着江岸边的小草,一条竖着高高的桅杆的小船,孤零零地停 泊在夜幕中。唉! 我这一生,不也像细草那样渺小,像小舟那样孤独么? 远处闪闪的星星垂挂在天际,大地多么广阔;江水浩荡东去,月影随着波 浪不断涌出。在这天地之间,人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我能有些名声,哪 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写得好?其实我也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如今年老多 病,倒是应该卸任退休了。想想我飘然一身,与何物相似呢?不过像一 只在浩渺天地间奋力独飞的沙鸥罢了。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3页.


古代名诗《旅夜书怀》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旅夜书怀

 题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作。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在四川失去了保护和依靠,便于同年五年离开成都草堂,顺江东下。这首诗就是他在旅途中写下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①危:高。樯:桅杆。 ②垂:挂下。平野阔:原野显得那样广阔。涌:腾跃。指月光在水面起伏腾跃不已。星垂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联。 ③名岂二句:是愤激不平语,实际上是说:自己诗虽作得好,哪里曾为世所推重?自己以年老病休辞官也只是一个借口而已。诗人是借此抒发身世不遇的感慨。 ④飘飘:飘泊不定。沙鸥:水鸟,诗人自喻。两句意为天地无限广阔,一个小小沙鸥却漂泊而无所依傍。诗人在孤独悲伤中饱含愤激之情。
 赏读
 整首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首二联写近景,在写景中流露出他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样孤独的心绪。凄清的环境氛围反映出诗人孤寂凄冷的内心情感。颔联写远景,作者选用星垂、野阔、月涌、江流一连串的景象,组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自然的壮阔与永恒更反衬出人生的无奈,更突出了作者孤苦伶仃的形象。颈联抒情,概括了杜甫一生的遭遇,杜甫因为《三大礼赋》、《封西岳赋》写得好,获得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但却因一篇替房琯辩护的文章,被罢了“左拾遗”。作者的生花妙笔并没有换来他政治理想的实现,没有使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是作者最大的遗憾。诗中说作者处于衰老境遇,再不能有所作为,这是作者的自嘲自解,也是作者极度的忧愤之词。最后两句作者寄景抒怀,把自己比作广阔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深刻表现了作者漂泊无依的感伤。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动静相见,天地相映,显得浑厚凝重,而且由景生情,情与景融为一体。纪昀称此诗“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唐宋诗举要》)。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代宗永泰元年(765)初,杜甫因不惯官场的倾诈恶浊,乃辞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务,仍回草堂闲居;但四月间,因旧友剑南节度使严武骤然病殁,使生活失去依靠,只得携家离蜀,另觅出路,他怀着沉重心情,于五月由成都赴渝州(今重庆市),这首诗便作于沿长江泛舟东下至忠州(今四川忠县)客途中。
首联从景起。“危樯”“夜舟”已紧扣题目,暗暗呼应“旅”字,而“独”更兼融情、事,抚今溯昔,拥载了多方面社会人生意义,曲曲体达着眼下的特定心绪意态。追想半生碌碌,少年抱负,凌云壮志尽成虚话,始终未被世人理解;现今则垂垂老矣,瞻望来日,恐怕也很难再得新的机遇,况且家常必需的柴米资财尚匮缺无着,更教人如何立身措命!但觉上下古今,只是无从觅寻些许凭据,任这茫茫失落感直贯通篇。颔联假题目继续描画敷写,而仰观俯察,虽皆为“旅夜”实见,然既以“书怀”作主旨,无形中便注入浓厚的主观感知因素,迥异于一般的摹景状物笔法,唯因地势的“平”,方显示了原野之“阔”,造成星辰下“垂”的感觉;正缘于长江的“大”,才有水势浩浩奔“流”的前提,给人以月亮滚荡如“涌”的印象,三者间逐步递进,互为因果,相共映衬,从而推出一个完善的艺术境界,不仅只就用字精确取胜。
后四句则宕过笔意,专就题目的“书怀”二字落墨,所关注者在于自我人事内容,由昔至今,寓兴托志,委曲荡漾的意绪间包纳有无限喟叹。
颈联脱开景物的牵引,纯藉气势盘旋,尽吐胸间积郁。句中以一个“岂”字作反诘,带有浓烈疑问口气,便清楚地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充满深刻悲剧意味。接着对句直叙辞“官”离成都、举家东迁事,此时他已经五十多岁,又罹肺疾,因之自言“老病休”,似属平常事。然而,这只是表面语,倘若联系以往有关背景和经历,再作深层底蕴的探究,便明白实际上并非如此。
“飘飘”二句虽是借物自喻,但构思置意的整个精神实质仍然共上联贯通,只不过将其桀傲不驯的人格特征形象化而已。由本来意义上看,弃官去职,往时的一切荣辱皆付此江流,无须置论了,从今寄身云水生涯,犹如那飘飘“沙鸥”,唯任心之所适,何处不是归宿呢!此诗前纵后阖,章法严谨笔力雄健不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