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方言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方言注》

全称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注》。训诂书。13卷。东晋郭璞著。现存最早的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的注本。 语言简洁精当, 很少引经据典。 注音兼及本义。 注义大量援引晋代各地方言俗语, 同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中记载的汉代方言相比较。 在意义上或证明古今语义相近,或说明语同义异和义同语异。 在地域上, 或指明某些古语仍存于某地, 或指出某些古语已转为别地方言,或已变为通语。 并注意用晋代口语里的复音词解释《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原文的单音词,用普通语词说明特殊语词或特殊文字。 原文释义未明, 则加阐发, 予以确切的解说。 注重说明 “语转” 现象, 从语音上考察语词间的关系。 郭注揭示了汉晋语音、 词汇历史演变的种种轨迹, 是研究秦汉到魏晋语言发展变化的珍贵资料, 在方言学史、 汉语语音学史和训诂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有明代隆庆间 (1567—1572年) 吴琯辑刊 《古今逸史》 本。

方言注

训诂书。晋·郭璞著。是《方言》的最早注本。用晋代的方言与扬雄所记的汉代方言参证比较,说明两者之间的同异变化。周祖谟《方言校笺自序》又举出其注释条例有五:❶原来释词不明确的给一个明确的解释;
❷说明方言中一个语词所以这样说的意义;
❸用普通语词来解释特殊语词或特殊文字;
❹用语言里的复音词来解释原书的单音词;
❺说明语转。该书对研究《方言》有重大参考价值,也是研究两汉魏晋间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重要资料。

方言注

十三卷。东晋郭璞注。郭璞生平见“尔雅注疏”。《方言》注本,以郭注为最早。今本《方言注》十三卷。然郭氏《方言注序》谓《方言》有“三五之篇”,刘歆与扬雄往来书亦说《方言》十五卷。然《隋书·经籍志》与新旧《唐书》并作十三卷,是并十五卷为十三卷,当在郭注之后,出于六朝人之手。郭氏《方言注》全以晋代方言为本,往往举晋代方言与汉代方言比较。对《方言》不仅加以注释,使原训释更加准确明晰,而且“触事广之,演其未及”,增广了许多内容。郭氏注内容有下列八项:(1)对原训释加以注释,使词义更加明晰准确。如“秦晋或曰慎,凡思之貌亦曰慎。”注:“谓感思者之容。”(2)用复音词解释原书的单音词,不少复音词是晋代产生或通行起来的。如“恬,静也。”注:“恬淡安静。”(3)用晋时通语解释汉代方言词。如“台,养也。”注:“台犹颐也。”(4)说明语词称谓之所以然之意。如“生而聋,陈楚江淮之间谓之耸。”注:“言无所闻常耸耳也。”(5)说明“语转”。如“吴越饰貌为,或谓之巧。”注:“语楚声转耳。”(6)加注字音。如“好也”条谓“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注:“今关西人呼好为媌。莫交反。”(7)说明汉时方言语词至晋时通行区域的变化。如“好也”条“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注:“昌朱反,又音株,亦四方之通语。”(8)说明方言词词义的变化。今语虽与古语同,而其义之广狭别异,或与之相涉者皆申明之。如“燕齐之间养马者谓之娠。”注:“今之温厚也,音振。”王国维云:“景纯注《方言》全以晋时方言为本,虽注而不域于注体焉。”郭氏《方言注》是《方言》的一部精善注本,由于它的注释,方使文字古奥、训义简括的《方言》能为学者所研习,使《方言》训释变得显达明晰;同时它还是一部增广《方言》的作品,为研究汉至晋代语言的变迁,提供了可靠材料。郭氏《方言注》刻本,以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浔阳太守李孟传刻本最古,明刻本皆翻刻李本,如吴琯《古今逸史》,胡义焕《格致丛书》、程荣《汉魏丛书》诸本皆出此源。清戴震据《永乐大典》录出之本与明本对校,戴校之本称善。《四库全书》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皆为戴校本。另有卢文弨校本、钱绎校本等。1956年科学出版社印行之《方言校笺及通检》,为《方言》集大成之善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