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方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方舟1896—1927湖南衡山人 方舟元龚仕璋、明张均遂室名。方舟,两船相并。《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元吴澄为龚仕璋作《方舟说》:“舟所以济不通也。士特舟,大夫方舟,诸侯维舟,天子造舟,其多寡不同,何也?示有等也……龚仕璋士也,而以‘方舟’名其燕坐之所,盖以大夫自拟者欤!方舟济川之具也;济世必以人,犹济川必以舟,欲得舟之用,宜备舟之材……夫济川者聚众材成完舟,若楫若维,若樯若帆,靡有不完而后可以浮之江湖之中……其可轻试于一济哉!”(见《吴文正集》卷六) 方舟方 舟(1905—1967) 陈予欢编著 黄埔军校将帅录第151页 方舟王陵其,号方舟,四川乐山人。清光绪九年生,1967年卒。民国5年任四川陆军第十五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后因拥护袁世凯被其封为尚威将军。民国1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第三师师长。民国27年任国民党政府军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七十二军军长。民国28年兼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民国34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任国民党第七绥靖区司令官。民国37年任四川省主席。1949年任四川“反共救国军”总司令,同年12月兵败被俘。1964年获特赦。 方舟fāng zhōu(字)沈用济,清代诗人。 方舟fāng zhōu(号)见知几。 方舟fāng zhōu(字)徐舫,明代人。 方舟并舟。班固《西都賦》:“方舟并騖,俯仰極樂。” 方舟 方舟fang zhou两船并在一起的舟,古代大夫乘方舟。魏·曹植《杂诗》之一:“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晋·陶渊明《答庞参军》:“惨惨寒日,肃肃其风。翩彼方舟,容裔江中。” ☚ 方驾 芳甸 ☛ 方舟fāngzhōu长方形的大船。 方舟fāng zhōu本指两船相并。也泛指船。《说文》:“方,并舟也。亦作舟。”《庄子·山木》:“方而济于河。”成玄英疏:“两舟相并曰方舟。”《七谏·沈江》:“将方舟而下流兮,冀幸君之发矇。”王逸注:“大夫方舟,士特舟。矇,僮矇也。言我将方舟随江而浮,冀幸怀王开其矇惑之心而还己也。方,一作舫。矇,一作蒙。”洪兴祖补注:“舫与方同。”《说文·方部》云:“方,并舟也。亦作舫。”汤炳正今注:“方舟,古两舟相并曰方舟,此泛指舟船。” 方舟1;方舟2◉ 方舟1 fānɡzhōu 书 动 两船相并。〈例〉江南风俗,春有竞渡之戏,~并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 春雨~海上来,箫声长近凤凰台。 方舟fānɡzhōu《圣经》故事中义士诺亚(又译挪亚、诺厄)为避洪水造的长方柜形大船。现常用来比喻避难的处所。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舟船部 > 大船 > 方舟 方舟 fāngzhōu 亦作“汸舟”、“舫舟”。亦稱“放船”、併船。《說文·方部》:“方,併船也。”《國語·齊語》:“方舟設泭,乘桴濟河。”《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有虚船來觸舟。”成玄英疏:“兩舟相并曰方舟。”《史記·酈生傳》:“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史記·張儀傳》:“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漢·班固《西都賦》:“方舟並鶩,俛仰極樂。”唐·陳希烈《奉和聖製三月三日》詩:“錦纜方舟渡,瓊筵太樂張。”宋·孔平仲《續世說·汰侈》:“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並進,以急趨疾進者爲勝。”清·方文《留别宋子建徐闇公》詩:“春雨方舟海上來,簫聲長近鳳凰臺”。 方舟又称“挪亚方舟”。《圣经》中挪亚为避洪水而造的长方木柜形大船。据《创世纪》,上帝降洪水灭世时,义人挪亚奉上帝命建造此船,带领全家及各种动物避居其上,得以逃生。 方舟 方舟字双桐。明嘉靖间以贡任兖州州判,有贤名。以治河功赐银币归。 ☚ 程伦 彭楫 ☛ 方舟 方舟1665~1701字百川。苞兄。诸生。10岁好左氏、太史公书。未冠,通五经训义,遂综百家。方苞治古文,诂诸经,皆方舟发其端绪。徒友刊其课试时文,为《自知集》行于世。人称“二百年无此矣”,天下学子皆诵习之。37岁而卒。著有《方百川稿》。 ☚ 姚士陞 马教思 ☛ 方舟1.注释: 方舟1665~1701Fang Zhouproser of the Qing Dynasty.Works: A Collection of Knowing Myself,etc. 方舟Ark of Noah(即诺亚方舟,犹太教、基督教圣经故事中诺亚为避洪水而造的长方木柜形大船) 方舟春秋时越人的一种航运工具。把两只独木舟并在一起航行,故称。《越绝书》:“方舟航买仪尘者,越人往如江也。”可以增加载运量和稳定性,但行驶时受水阻力较大,船上走动也不方便。据国外一些民族学家调查,太平洋一些岛屿土著至近、现代仍有使用。 方舟两船相并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