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方剂的分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数目繁多,为了便于掌握,历代依据方剂的性质,从不同角度进行按系统归纳,形成了各种分类方法。综合方剂分类法,大致有七方、十剂、八阵、按类方分类、按剂型分类、按临床学科分类等。分述如下:
七方 这种分类方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至金代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才明确为“七方”。七方主要是以病情轻重、病位上下、病势缓急、药味奇偶等作为方剂分类的依据,从而把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复等七类。
❶大方:是指药量大而药味少,能够治疗病邪强盛的方剂;药味多,不仅治疗主证,同时能治疗某些兼证的方剂; 药量大而须顿服,以治疗下焦疾患的方剂。
❷小方:是指药量小而药味多,用以治疗邪气轻浅的方剂; 药味少,治疗病无兼证的方剂; 药量虽大而须分次频服,以治疗上焦疾患的方剂。
❸缓方:是指药力缓和,用于一般慢性虚弱病证,需长期服用,使患者渐趋痊愈的方剂。
❹急方:是指药力猛峻、效能急速,用于扶危救急的方剂。
❺奇方:是指单味药或组成药物合于单数的方剂。
❻偶方:是指两味药或组成药物合于双数的方剂。
❼复方:是指两方或数方合用,而治疗较复杂病证的方剂。以上“七方”分类法,是古代最早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对方剂的运用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该分类法在实用上是不够完善的,于是逐步出现以下各种分类方法。
十剂 关于“十剂”分类,历代认为起源于北齐徐之才的《药对》。由于原书早佚,无法查对,故近代有人认为是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一书中提出的。后世将此种分类方法用于方剂学,到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才明确为“十剂”。十剂是根据方剂的功能,而分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涩剂、滑剂、燥剂、湿剂等十类。
❶宣剂:是指用于治疗气机或痰饮宿食郁滞壅塞的病证,而具有理气、涌吐等作用的方剂。即“宣可去壅”之义。
❷通剂:是指用于治疗水道不通,乳汁不行,经脉痹阻之类病证,而具有通导利水去痹作用的方剂。即“通可去滞”之义。
❸补剂:是指用于治疗虚证,而具有补益作用的方剂。即“补可去弱”之义。
❹泄剂:是指用于治疗实证,而具有泄脏腑之闭阻的方剂。即“泄可去闭”之义。
❺轻剂:是指用于治疗外感实证,而具有轻扬发表作用的方剂。即“轻可去实”之义。
❻重剂:是指用于治疗心神不守,惊恐不宁等病证,而具有重镇安神作用的方剂。即“重可去怯”之义。
❼涩剂:是指用于治疗滑脱不固、气脱血脱之类病证,而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方剂。即“涩可去脱”之义。
❽滑剂:是指用于治疗有形之邪留著于体内,如石淋之类的疾患,而具有滑利通结作用的方剂。即“滑可去着”之义。
❾燥剂:是指用于治疗湿浊内盛之类病证,而具有燥湿作用的方剂。即“燥可去湿”之义。
❿湿剂:是指用于治疗津枯血燥之类病证,而具有滋润养阴作用的方剂。即“湿可去枯”之义。以上“十剂”分类方法,并不能完全概括临床常用方剂,因此后世医家又有所增益。如宋代寇宗奭加寒、热二剂,为十二剂; 明代缪仲醇又增加升、降两剂,为十四剂; 徐思鹤在十剂基础上增加调、和、解、利、寒、温、暑、火、平、夺、安、缓、淡、清,共为二十四剂。
八阵 八阵是明代张景岳提出的方剂分类法。八阵是根据药物的功用,将方剂分为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等八类。
❶补阵:指具有补益作用的一类方剂,用于五脏阴阳气血不足之证。
❷和阵:指具有调和肝脾,健脾和胃,化痰理气等作用的一类方剂,用于调和脏腑、阴阳、气血、表里、上下的不和。
❸攻阵:指具有攻气聚、攻血瘀、攻坚积、攻痰结等作用的一类方剂,用于肠胃胀痛,气、血、虫、痰、食结滞,癥积等症。
❹散阵:指具有发散解表作用的一类方剂,用于外感发热等症。
❺寒阵:指具有清火作用的一类方剂,用于治疗热证。
❻热阵:指具有祛寒作用的一类方剂,用于治疗寒证。
❼固阵:指具有固涩作用的一类方剂,用于治疗咳喘、遗精、遗尿、泄泻、汗出、出血等日久不愈者。
❽因阵:指按病证选用的一类方剂,用于治疗月经、痘疹、疟疾、疝气、痈疽、疥癣、五官病,诸毒等临床各科疾患。以上八阵并不能概括一切方剂,张景岳自己也发现八阵分类的不足,于是他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古方八阵之后,又附列了妇人规、小儿则、痘疹诠、外科钤等四门方剂。
以上十剂、八阵分类,都是按方剂功能进行分类的先驱。自清代以来按功能分类的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清代汪昂《医方集解》,综合前人分类的方法,将方剂按其功用分为补益、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即表里双解)、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二十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与临床辨证分类结合。以后吴仪洛的《成方切用》、张秉成的《成方便读》,以及近代方剂学讲义等,多以该分类法为基础,进一步加以发展和扩充。本分卷亦遵该分类法,将方剂分为解表、清热、祛寒、泻下、和解、祛湿、治风、润燥、祛痰、消导、理气、理血、补益、固涩、安神、开窍、驱虫、催吐、外用等十九类。
按类方分类 这是根据方剂的组成结构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方剂往往由一主方加减衍化出若干不同的方剂,如桂枝汤加减则衍化出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小建中汤等。有的医家将这些方剂归为一类,称“桂枝汤类”,并将各种分类统称为“类方”。由于同类方剂源于一个主方,因此也有的医家称为“祖方”。在繁多的方剂中,如能明辨其加减衍化而来的类方,则既能掌握方剂的源流主次,又能掌握方剂的加减变化,在临床中则运用自如,故该分类法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用该法分类的书籍有:明代施沛的《祖剂》、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祖方》及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等。按剂型分类 这是根据方剂剂型的不同,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如明代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将《伤寒论》的113方,以汤剂、散剂、丸剂等不同剂型进行分类。近代《中药制剂手册》将中成药按丸剂、散剂、膏剂、丹剂、胶剂、酒剂、露剂、茶剂、锭剂、片剂、合剂、糖浆剂、冲剂、酊剂等不同剂型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最适用于中成药的制作和使用。
按临床学科分类 这是根据临床各科常用方剂,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如清代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将方剂按伤寒科、内科、外科、女科、幼科、痘疹科、眼科、咽喉科、折伤科、金簇科等进行分类。
此外,也有根据治疗大法、病因、脏腑进行分类者。关于方剂的分类法,历代有所不同,但总的是向全面、系统、切合实用的方向发展。在这些分类方法中,按方剂功能的分类法及类方分类法最切临床实用。近代按方剂功能的分类,其中有些大类又分若干小类,做到有纲有目,多而不杂,便于学习和运用。

☚ 方剂学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

方剂的分类

方剂的分类

在维吾尔医药学中方剂的数目较多,为了便于掌握,历代根据其名称、剂型、作用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按系统归纳,形成了各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大致有按字母顺序分类、按剂型分类、按临床学科分类等。综述如下:
按字母顺序分类 这是根据方剂名称的字母顺序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按维吾尔文字母的顺序排列方剂,是维吾尔医学从古以来比较多用的传统方法之一,适用于懂古代或现代维吾尔文的人员,用该法分类的书籍有:《晒日赫 里卡农》(注医典)、《阿克萨拉依》(白色宫殿)、《依合提亚拉提 拜地依》(拜地依药书)、《木加日巴提 阿日非》(阿日甫验方)等。
按剂型分类 这是根据方剂剂型的不同,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初学人员或维吾尔医药成药的制作和使用的人员,用该法分类的书籍有:古代的《提比 充》(大医学)等,现代的《维吾尔医常用方剂手册》、维吾尔医大专教材《维吾尔医方剂学》、《维吾尔医千方》等。
按临床学科分类 这是根据临床各科常用方剂,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维吾尔医专业人员,用该法分类的书籍有:如古代的《回回药方三十六卷》、《艾格拉孜 提比也》(医学之目的)等,现代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第六册(方剂学)等。

☚ 凤仙花   方剂的组成 ☛
000254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