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行为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20世纪30年代后,继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之后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托尔曼、赫尔、葛斯理等人。他们都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但他们对行为的解释及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托尔曼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中介变量,即大脑;他还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并提出“认知地图”的概念。赫尔提出假设——演绎方法,还提出内驱力在动物行为中的作用。最有影响的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强调行为反应后的强化作用的重要性,并设计了斯金纳箱进行研究。他试图把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主张改变强化依赖关系就能改变行为,据此设计了程序教学技术。他的理论还被用于矫治行为不良。 ☚ 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 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xin xingwei zhuyi20世纪30年代后在早期行为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产生原因有二: ☚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新精神分析理论 ☛ 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经典行为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诸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包括目的(认知)行为主义、逻辑行为主义和操作行为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托尔曼、赫尔、斯金纳。它是当时美国社会历史条件和行为主义自身发展的产物。30年代布里奇曼的物理学操作观点、维也纳学派的操作实证论(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动物心理研究的一般操作方法,三者汇合成一股操作主义的思潮渗入心理学。一些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只要用科学的操作来规定心理学上一些术语的意义,使心理学体系建立在客观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之上,就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争论。古典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完全排斥人的意识,遭到人们的反对和责难。为摆脱这种困境,新行为主义者不得不对华生的理论加以修正,以便既能坚持行为学派严格决定论的根本观点,又能不与人的心理生活和行为的现实太过于矛盾。新行为主义的主要特征: (1)不排除意识经验,承认有机体内部活动的作用,重视对动机和认知机制的研究,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2)主张整体行为观,更多地使用块状概念分析多种动作的构成,以改变华生局部性的分子行为观、把行为归结为肌肉运动的简单组合。(3)重视操作分析的客观方法,力图用科学操作使心理学术语客观化,摆脱那些不能进行客观观察或科学论证的问题。新行为主义大大丰富了动物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领域,促进了机器教学、运动与心理治疗等应用心理学的发展,间接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但仍未摆脱行为主义还原论与客观主义的弊端。 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new-behaviorism20世纪30年代后发展于美国的后期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E.C.托尔曼、C.L.赫尔、B.F.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像早期行为主义一样,也主张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和动物的客观行为,但他们不满于华生摈弃任何内部心理过程的偏激的观点,主张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应考虑机体的内部变化,以S-O-R取代了S-R的行为公式,假设了中介变量O。在操作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新行为主义者更加重视观察、实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他们也有不同的理论观点,托尔曼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思想,把行为看作是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行为,首次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赫尔试图以假设-演绎的方法建立形式化、数量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斯金纳的观点称为操作行为主义,倾向于维护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只关心描述行为,不关心解释行为,重视研究控制、改变行为的过程和技术。他们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欢迎, 一度在美国心理学界占据统治地位。但新行为主义并未从根本上摆脱早期行为主义的困境,仍然片面理解人的心理本性,故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挑战。 ☚ 新精神分析 信息论 ☛ 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修正古典行为主义的各种流派的总称。20世纪30年代形成。包括以赫尔为代表的逻辑行为主义(提出假设演绎法),以托尔曼为代表的目的行为主义(强调目的和认知的作用)和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极端行为主义(强调预测和控制行为)。 ☚ 古典行为主义 操作行为主义 ☛ 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修正古典行为主义的各种流派的总称。包括以赫尔为代表的逻辑行为主义(提出“假设-演绎”法),以托尔曼为代表的目的行为主义(强调目的和认知的作用)和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激进行为主义(强调预测和控制行为)。 ☚ 古典行为主义 操作行为主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