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婴幼儿颌骨骨髓炎
新生婴儿颌骨骨髓炎在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婴儿颌骨解剖和生理上的特点与成人不同,因此当发生骨髓炎时,在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与成人亦有差异。婴儿颌骨骨髓炎起病急,发展迅速,较易误诊。如果治疗不及时,可以引起严重并发症。发病部位绝大多数都是在上颌骨,下颌骨甚为少见,因为上颌骨骨髓腔较多,血运丰富,易受血源性感染。发病年龄多在出生后半月开始,男性病人多于女性。
引起新生婴儿颌骨骨髓炎的病因为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为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草绿色链球菌及四联球菌等混合感染。感染的途径以血源为主,即由身体其他部位如脐带、产道、皮肤等部的病灶经血行传播至颌骨。此外还有局部的接触感染或直接损伤感染,如母亲的乳腺炎、口腔粘膜溃疡、鹅口疮及牙龈擦伤等。除细菌的直接侵入颌骨组织外,与婴儿的全身抵抗力、细菌的毒力和数量对发病情况也有一定的关系。又可与新生婴儿的免疫防御功能有关,如细胞免疫不够成熟、吞噬功能差、补体水平低和抗体免疫力不足等亦容易发生骨髓炎。
新生婴幼儿颌骨骨髓炎的症状特点是起病急剧,患儿可突然发高热,并有烦躁不安、拒食及腹泻等。白细胞增多,可达2万左右,局部症状先出现眼眶周围肿胀,结膜充血,眼裂因眼睑肿胀而变小,严重时可有眼球前突。患侧的面颊及鼻唇沟部肿胀,鼻腔有脓性分泌物。口内相当于上颌乳磨牙区颊前庭沟处有脓肿或瘘管形成,同时硬腭部也出现肿胀。内眦部脓肿穿破后常形成瘘管。若治疗不及时,炎症转入慢性阶段可有死骨形成及牙胚外露。发生在下颌骨的骨髓炎,症状与成年人基本上相同,但无牙齿症状;由于下颌骨骨皮质较厚,下颌支外侧又有嚼肌附丽,脓液不易排除,故病期较长。
本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是年龄和病史,其次为临床特点如眼眶周围的肿胀,鼻腔有脓性分泌物。X线检查在早期时骨质疏松不明显,诊断意义不大,应与眼眶蜂窝织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泪囊炎等相鉴别。
如果患病后没有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和失去早期诊断治疗时机时,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脓肿、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病等。局部可并发急性泪囊炎、角膜溃疡及病理性的硬腭穿孔等。
预防方面要重视产妇及婴儿的保健,加强产房及婴儿的医疗护理。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特别注意口腔卫生护理。
新生婴幼儿颌骨骨髓炎的治疗原则在急性期是以抗生素为主的保守疗法,最好先做抗生素敏感试验再选择用药,若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时,可选用新青霉素Ⅱ或广谱抗生素如金霉素和红霉素等; 近来对骨髓炎有较好疗效的抗生素为氯林可霉素。用药原则必须用到足量,至少10~14天或到症状完全消失后,再继续服用1~2周,以巩固疗效,避免复发。如有脓肿形成,应在适当部位作切开引流,经X线检查证明有死骨形成并已与健康骨分离时,可经口内或鼻腔摘除,以免愈合后形成瘢痕畸形。对全身情况较差的婴幼儿,应注意支持疗法如补充维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