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为新生儿颅内出血中重要的一种,约占颅内出血总数的50%左右。主要原因为产伤。胎儿头部在分娩过程中受挤压、牵拉,内部压力急剧变化,使进入上矢状窦等的桥静脉撕裂而出血。大多发生于巨大婴儿或高龄初产妇所娩出的新生儿。臀位产比头位产的发病率可高10倍。其他因素参见“新生儿颅内出血”条(84页)。男婴的发病率高于女婴,可能因头围相对较大之故。
临床症状出现于初生数日,偶可迟至生后2~3月。严重病例出生时皮肤苍白、四肢松弛,不哭、不吃、呼吸不规则或缓慢,心律由快转慢。以后病情可继续恶化,或暂时好转,如于出生初24小时内呼吸转为正常,哭声良好,外观亦无特殊异常,但不久再次出现烦躁、恐惧表情和皱额、高声尖叫、二眼凝视、四肢舞动等症状。囟门饱满,搏动感减退甚至消失,二眼斜视,瞳孔大小不等,散大一侧瞳孔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大的血肿引起该侧海马回下疝,压迫同侧动眼神经),可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偏瘫。病情继续发展则眼睑、面肌抽搐,四肢可呈阵挛性或强直性搐搦。拥抱反射在病程早期亢进,以后减弱或消失。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或玻璃体出血。最后发生青紫和呼吸衰竭。
诊断以硬脑膜穿刺为可靠的手段 (方法见“硬脑膜穿刺”条,404页)。出生初数日,硬脑膜穿刺液常呈血性,以后逐步呈黄色,一般超过0.5ml以上,含较高的蛋白质及皱缩红细胞。CT也为确诊手段。诊断确立后,先用硬脑膜穿刺放液治疗,每侧一次放液不宜超过10~15ml,每日或隔日一次; 新生儿早期,血肿囊膜尚未形成前,此法疗效较好。若治疗2~3周后未见减轻,则应考虑封闭持续引流或外科手术切除囊膜。此外尚应注意综合措施治疗(见“新生儿颅内出血”条,84页)。未经早期治疗患儿,常有精神运动异常或癫痫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