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教

 也称“耶稣教”,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产生的不受罗马约束的改革派宗教,因之,称“新教”。新教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最高权威,脱离罗马教皇的领导;主张取消教阶制;简化教会仪式等新的宗教内容。新教徒主要分布于德、英、丹麦、瑞典、挪威、瑞士等国。新教出现后,与天主教、东正教合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新教

(反)旧教

新教xīn jiào

欧洲16世纪基督教改革运动中,因反对罗马教皇统治而分裂出来的基督教各教派的总称。1821年阙名《每月统纪传》:“法兰西王即合诸侯,增兵士,发新教。”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Part Ⅲ》:“Set up a new religion,兴新教。”1838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道光乙未年六月《希腊国史略》:“王有求不应者,严令加意,剿减各奉新教者。”◇路德新教、整新教。

旧教←→新教jiù jiào ← → xīn jiào

旧教: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后,称天主教为旧教。
新教:十六世纪基督教改革中,因反对罗马教皇统治而分裂出来的基督教各教派的总称。
【例】 他自己参加旧教,而他妻子却参加新教。

宗教

宗教

教(~派;~规;~义;~堂;~主;~徒;信~;在~;说~;传~)
某些国家规定本国所信仰的宗教:国教
佛教:佛(佛门;~家;~经;~寺;~殿) 释(释教;释家;释宗) 玄教 玄扉 禅门 梵门 像教 竺教 浄教 觉海 金狄 梵氏 异氏 象教 竺干氏 竺干学 浮屠教 方外之教
对佛教的侮称:鬼教
佛教的教派或教法:象驾
佛的教法:教门
佛教的教义:乘(大~;小~)
佛教和道教:佛老 释老
道教:仙教 玄教 玄门 元门 元教 道流 黄庭教
伊斯兰教:回教 清真教
天主教:旧教
基督教:新教 十字教
犹太教:天字教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现象,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宗教)

另见:信仰 神仙 佛 寺庙

☚ 信奉   家庭 ☛

新教

亦称“更正教”、 “抗罗宗”、 “耶稣教”。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包括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新宗派: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更多宗派。因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抱抗议态度,不承认罗马主教的教皇地位,故在西方一般称“抗罗宗”或“抗议宗”。该词源出德文Protestanten(抗议者),最初指1529年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中对恢复天主教特权之决议案提出抗议的新教诸侯和城市代表,后成为新教各宗派的共同称谓。该教派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主要分为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等)而不赞成强求一律;重视信徒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无须神父作中介;不承认一些天主教传统教义是有《圣经》依据的,如“炼狱”、圣餐、变体论和马利亚为天主之母等。主要分布在英、美、德、瑞士、北欧各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中国。

新教Protestantism

又称耶稣教。16世纪西方宗教改革时从罗马天主教中分裂出来的基督教派别。有三点共同的基本信仰:《圣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信徒都是传教士,能够代表自己或他人向上帝祈祷、告罪和得到宽恕;信徒个人有判断信仰事宜的权利和义务。通常不接受对圣者的崇拜、隐修主义、神职人员独身制,认为都是没有《圣经》根据的。只承认两件圣事:以非礼拜仪式的讲道活动;强调个人得救和进行道德或社会改革。
早期的法国探险者把新教带到加拿大。新教牧师与罗马天主教神甫之间的激烈辩论揭开了加拿大宗教史上新的一页。可是,到1659年,新教在新法兰西显然不受欢迎。后来英国人打败法国人,使新教的势力又重新抬头,并使这种优势一直延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新教在英语地区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公共机构中占据着垄断地位。但是,大量信仰天主教、犹太教或东正教的欧洲移民的到来和社会的世俗化,打破了新教的垄断地位。现在,信奉新教的加拿大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9%,其中2/3是加拿大联合教会和加拿大英国圣公会的成员。
新教在加拿大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欧洲大陆各国的耶稣教徒多属路德教派(信义会),英国耶稣教徒多属英国圣公会派,但这两个教派在英语地区居民中从来都没有较大的影响。历史学家曾探讨过加拿大新教的传统,现许多人也无法预测其未来。现在,新教徒与非新教徒通婚已经非常自由和普遍,随着社会日趋世俗化以及大量非新教徒移民的到来,新教的影响逐渐低落。

新教

新教xinjiao

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为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派,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众多宗派的统称。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迅即在整个德国形成燎原之势。在瑞士,茨温利和加尔文等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上的原因,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在克兰麦的协助下,组成具有独特形式的新教教会,以摆脱教皇的管辖。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并同罗马天主教相抗衡。三大宗派的信徒人数当时占新教徒的绝大多数,因此也被称为新教的主流教派。16世纪末到17世纪,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在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上已基本定型。18世纪,新教出现了一批哲学家,如德国的莱布尼兹、莱辛和康德,英国的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他们运用唯理主义哲学对基督教信仰和神学作了新的论证和解释。他们提倡自由思想和宽容原则,企图在信仰和理性之间作出某些调和。19世纪欧洲的新教,在启蒙时期唯理主义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施莱尔马赫把宗教看作一种感情的产物,强调个人宗教经验的重要性。他被称为新教现代神学之父。20世纪西方世界的各种危机,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使自由主义神学面临绝境。代之而起的是以巴特和布鲁内尔为代表的新正统神学。它强调人的堕落和罪性,宣告历史决非人力所能扭转,人类只有通过否定自己,完全顺从上帝的旨意,用“上帝的话”作为审判的依据,才能得救。目前新教正在向多元化和世俗化发展,已显示出重新分化组合的倾向。新教强调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三大原则。这是和天主教针锋相对的,是新教各派共同的特点。新教一般只承认两种圣事,即圣餐礼和圣洗礼,认为是圣经明确记载由基督亲自设立的礼仪。

☚ 东正教   上帝论 ☛

新教

又称“抗罗宗”、“抗议宗”。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中国常称之为“基督教”,有时也叫“耶稣教”。包括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生教而产生的各个新宗派,以及随后从中分化出来的更多宗派。反对罗马教会的封建统治,不承认教皇的至高地位,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强调信徒直接与上帝相通而不需神父作中介。不承认天主教传统教义中有关“炼狱”、圣餐变体论的说教。反对尊玛利亚为圣母。主要宗派有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浸礼会、公理会、卫理公会等。分布于英、美、德、瑞士、北欧各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鸦片战争前后传入中国,曾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用作侵华工具。

新教

新教

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为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派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众多宗派的总称。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迅速波及大半个欧洲,到16世纪中叶,摆脱天主教的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路德宗、归正宗、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并与罗马天主教相抗衡。在其所在国教世俗政权和诸候的支持与保护下,经过长期复杂的“宗教战争”,根据随之订立的一些和约确认的“教随国定”原则,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欧各国分布的格局。16世纪末到17世纪,新教主要宗派的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大致定型,教义逐渐形成体系。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把新教运动又推进了一步,结果产生了脱离英国国教的一些独立宗派。新教各派否认罗马教皇的权威,与之断绝一切关系。以基督为教会最高领袖,各派独立,废除教阶制,信徒与教牧人员在宗教上一律平等,牧师可自由结婚,简化圣礼、节日,保留洗礼和圣餐,仪式从简,节约时间金钱。只承认《圣经》的最高权威,不承认天主教的“圣传”,更不承认罗马教皇的决定为经典。强调上帝的绝对权威,得救与否非靠行善、行圣事,一切均为上帝赐予,强调依靠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便可灵魂得救,不靠神职人员为中介。圣经是信仰的准则,教会是“同志会”,教牧人员在宗教上无特权。反对崇拜圣像和圣物,并一致拒绝天主教的弥撒。圣餐礼仪用民族语言,礼拜时全体信徒同唱赞美诗。新教教堂陈设布置,以及宗教服饰上无划一规定。高级教会派较重视保留传统的教堂艺术和宗教圣像、绘画,仪式也较繁复。低级教会仪式简单,教堂只设十字架。18—19世纪以来,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新教兴起传教运动,各宗派先后成立向国外布道的差会组织,将新教传列世界各地。约于19世纪初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来华传教人士剧增。传教活动主要表现为兴办医院、学校和其它文化慈善事业。据1982年统计,目前世界新教教徒总数约三亿四千余万人。

☚ 天主教   耶稣 ☛
新教

新教

与天主教、正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为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新派,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以及后来又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更多新教教派的统称。亦称抗罗宗或更正宗。该词源于德文,原指1529年神圣罗马帝国在德国境内斯拜尔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对会议通过支持天主教压制参加宗教改革运动各派的决定提出抗议的诸侯,后为新教各派的共同称谓。新教主张教会制度的多元化 (主要分为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否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反对天主教的教阶制度,重视信徒与上帝相通而无须神职人员作中介。强调因信称义,认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不承认天主教的“圣传”,如炼狱、奉马利亚为圣母等。其主要宗派有: 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会、公理会、卫理公会等。在各宗派之间还有一些思潮流派,如现代主义派,基要主义派,新正统神学派等。主要分布于: 英、美、德、瑞士、北欧各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19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中国一般被特称为“基督教”或“耶稣教”。

☚ 辞别朝觐   新兴宗教 ☛
新教

新教

基督教教派,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基督教三大教派。亦称“抗罗宗”、“抗议宗”、“更正教”、“耶稣教”等。在中国又常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即狭义上的基督教(广义泛指奉耶稣为救主的各宗派)。该派形成于16世纪,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物。16世纪时,随着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在天主教内出现了宗教改革运动,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一些天主教徒,不再承认罗马主教的教皇地位,要求建立脱离罗马教皇控制的本国独立的教会组织,导致天主教的大分裂。因这部分教徒对罗马教皇持抗议态度,故称“抗罗宗”或“抗议宗”。为与天主教相区别,又被称为“新教”。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德国、瑞士、荷兰、北欧各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信徒约3亿5千万人,约占基督徒总数的三分之一。新教教派林立,初期即有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随后由这些宗派又不断分化出更多的宗派和思潮流派。新教实行教会制度多样化,不设置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各派独立自主,自由选择教政体制。废除了教阶制度、修道院制度和神职人员独身制,神职人员实行选举制或聘任制,与教民在宗教上一律平等,可自由结婚。在教义方面,新教除信奉基督教的共同信条外,还强调唯信得救、信徒皆可为祭司和《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三大原则。唯信得救,即信徒只要坚信和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通过圣灵的工作而不是以神职人员为中介,即可成为无罪的人,获得救赎。既然只靠对上帝的信仰就可获救,那么信徒人人皆可为祭司,而不象天主教那样需要神职人员作中介。新教反对天主教以教皇为宗教信仰的最高权威,而主张《圣经》为最高权威,是宗教信仰的最高准则,信徒借助圣灵的引导直接阅读、理解《圣经》,就能领悟上帝的启示和真理,产生和巩固信仰。宗教礼仪方面,新教主张实行廉俭原则,简化圣礼与节日,认为只有《圣经》明确记载由基督亲自设立的圣洗和圣餐两件圣事,才是必须遵行的具有完全意义的圣事。节日一般只过圣诞节与复活节等大节日。新教反对崇拜圣像圣物,有些宗派甚至连教堂也不用十字架。新教还重视礼拜仪式的改革,将天主教弥撒用拉丁文作礼文改为用当地民族语言作礼文,使信徒易于理解。重视礼拜时对圣经的解释和教义的宣传作用,有时还结合教义宣传对社会道德政治问题进行评论,以坚定信徒信仰和遵守宗教道德规范。19世纪初,新教始传中国。1807年,美国公理会伦敦布道会遣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成为第一个来华传教的新教传教士。到鸦片战争前,新教在华传播缓慢。鸦片战争后,借助不平等条约所获传教特权,大批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新教才逐渐传播到中国各地。新教传入新疆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解放前,主要传播地区有乌鲁木齐、喀什、哈密、焉耆、伊犁、塔城等地区,信徒约1000人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新教在新疆有了较大的发展。

☚ 东正教   景教 ☛
新教

新教

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为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新宗派,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众多宗派的统称。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迅速波及大半个欧洲。到16世纪中叶,摆脱天主教的新教的三个主要宗派路德宗、归正宗、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并与罗马天主教相抗衡。在其所在国家世俗政权和诸侯的支持与保护下,经过长期复杂的“宗教战争”,根据随之订立的一些和约确认的“教随国定”原则,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欧各国分布的格局。16世纪末到17世纪,新教主要宗派的教会组织和崇拜仪式大致定型,教义逐渐形成体系。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把新教运动又推进一步,结果产生了脱离英国国教的一些新的独立宗派。在德国还有虔敬主义运动,提倡个人的虔修生活和布道工作,举办慈善事业,对后来新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新教各派的共同特征:(一)体制。否认罗马教皇的权威,与之断绝一切关系。以基督为教会最高领袖,各派独立,废除教阶制,信徒与教牧人员在宗教上一律平等,牧师可自由结婚。(二)礼仪。简化圣礼、节日,保留洗礼和圣餐。仪式从简,节约时间金钱。(三)经典。只承认《圣经》的最高权威,不承认天主教的“圣传”,更不承认罗马教皇的决定为经典。(四)教义。强调上帝的绝对权威,得救与否非靠行善、行圣事,一切均为上帝赐予。强调依靠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便可灵魂得救,不靠神职人员为中介。圣经是信仰的准则。教会是同志会,教牧人员在宗教上无特权。(五)反对崇拜圣像和圣物,并一改拒绝天主教的弥撒。圣餐礼仪用民族语言,礼拜时全体信徒同唱赞美诗。
新教教堂陈设布置,以及宗教服饰上无划一规定。高级教会派较重视保留传统的教堂艺术和宗教圣像、圣画,仪式也较繁复。低级教会派仪式简单,教堂只设十字架,有的连十字架也没有。
18—19世纪以来,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新教兴起传教运动,各宗派先后成立向国外布道的差会组织,将新教传到世界各地。
目前新教教徒总数约3亿4千余万人(1982)。

☚ 俄罗斯正教会   路德宗 ☛
新教

新教

亦称“更正教”、“耶稣教”。中国对基督教抗罗宗的(或抗议宗)的称呼。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在中国又常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各个新宗派,如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以及随后又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更多宗派的统称。因对罗马公教(即天主教)持抗议态度,不承认罗马主教的教皇地位,故在西方一般称“抗罗宗”或“抗议宗”。它对天主教的传统教义作了某些删除,如不承认“炼狱”(亦称“涤罪所”),不承认“变体论”(即认为弥撒仪式中经神父“祝圣”后的饼和酒变成了耶稣的身体和血),反对尊马利亚为“圣母”。主张教会制度多样化而不赞成强求一律;重视信徒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无须神父作中介。现今的主要宗派有:信义会、长老会、圣公会、浸会、公理会、卫理公会等。在各宗派之间还有一些思潮流派,如现代主义派、基要主义派、新正统神学派、社会福音派、个人得救派等。主要分布于英、美、德、瑞士、北欧各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秘密传播基督教新教。鸦片战争前后,各宗派陆续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华传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新教于1954年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 新正统神学   道场 ☛

新教

Protestantism;Reformed Church


新教

Protestantism;Reformed Church

新教

Protestantism(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的各宗派。在中国亦称“耶稣教”)
~徒Protestan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