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书

 亦称《贾子》。思想著作。十卷。西汉初贾谊撰。成书具体年代不详。
 贾谊,生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00年),卒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洛阳人。二十余岁即被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后遭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伤悼。后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死,则郁郁自伤,不久逝世,仅三十三岁。贾谊颇具政治才干,曾上著名的《陈政事疏》,又为汉时一大赋家。
 《新书》十卷五十八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列为儒家,所载篇目同。隋唐后多有散佚,故疑后人取谊所传载之文割裂章段,各为标题,以成五十八篇之数。其内容主要阐述其政治思想,有些篇章,如《道术》、《六术》、《道德说》等也含有一定哲学思想。
 《新书》以为道德造化以成万物,“道者无形,平和而神”,“道者,离无而之有。故润则鼎“浊而始形矣。”可见,“道者,德之本也”,因此,“物所道始谓之道,所得以生谓之德。”但同时,两者又是互存互现的,因而,德以道为本,道以德为用,若离开德的存在,也就看不到道的存在。由此,便将道家精神性的“道一德”改造成了物质性的始源。进而,《新书》以为事物是“千变万化,未始有极”,故又有相互转化,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这种回旋式的运动如制陶器的陶轮般旋转不息。《新书》注重于对立的范畴,于社会伦理上将之归为如慈与嚚、孝与孽、忠与倍等五十六对品质。
 《新书》以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故此,将“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作为研究历史、考察现实的基本法则,由此而注重“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过秦论》篇即以此分析秦国兴亡历史,以为秦之强大在于“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备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等,其衰亡则因“不行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等。另外,还肯定了民的作用,以为“民者,万世之本,不可欺。”“民者多力而不可放也。”书中有些篇幅分析国家内部的势力,提出削弱诸侯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用“权势法制”对待诸侯,并将其分而治之,等等。《新书》又于认识对象时提出清虚而静的思想,以为“清虚而静,令名自命,令物自定,如鉴之应,如衡之称。”同时,又辅之以“参验”,即以种种现实事故,古今历史加以参照考察。
 入《广汉魏丛书》、《四库全书》、《百子全书》、《龙溪精舍丛书》、《四部丛刊》等。清卢文弨有注校本,入《抱经堂丛书》、《二十二子》、《丛书集成》、《四部备要》等。
新书6656老年人对现代文的称呼。客话。福建连城庙前〖〗。历书。赣语。湖南平江〖〗、耒阳。

新书

(反)旧书 古书

新书xīn shū

❶刚刚印制的书: 贾敬、贾赦、贾政等每分御制~二部、宝墨二匣。(十七—十八·400)
❷指说书人新编成的故事: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那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是残唐五代的故事。”(五四·1265)

新书xīn shū

将出版或刚出版的书(多指初版的)。1822年马礼逊《华英字典·Part Ⅲ》:“PUBLICATION, a new book,新书。”1876年李圭《环游地球新录》:“无怪其机巧之件,层出不穷。且不独机器也,即著一新书,成一妙药,亦莫不然。”1880年《曾纪泽日记》:“英、法书肆于新刻之书,装订完好而纸张相连,不肯裁切,所以表其为新书也。华人贵旧书,西人好新书,亦相反之一端。”

新书←→旧书xīn shū ← → jiù shū

新书:1.崭新的书。2.将出版或刚出版的书。
旧书:1.破旧的书。2. 古书。
【例】 他家有五只书橱,上面放着许多新书,也有不少旧书。他星期天总爱逛逛书店,不但买了新书,也特别爱买旧书。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东汉 ·班固: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书(尺~;丛~;群~;字~;辞~;类~;农~;医~;旧~;老~;新~;原~;黄~;伪~;秘~;禁~) 椠 册 卷(卷秩;卷帙;长~;素卷;一~在手) 签轴 签帙 部帙 篇帙 缣缃 绨缃 缥缃 缥帙 竹素 蠹鱼 文籍
书的总称:简(简册;简策;简编;简帙;简籍;简牍;简牒;素简;觚简;篇简;编简;缃简) 编 籍(书籍;篇籍;载籍) 牒 牍(翰牍)书文 书帙 书本 书卷 书册 书策 素书 诗书 图书 篇册 篇卷 黄卷 黄书 芸编 芸帙 缃缥 缃帙 缃素 载记
书籍的美称:瑶编 银编
书籍和刊物:书刊
图书和报刊:书报
书的名称:书名
诗集选本的名称:诗钞
书卷的别称:黄妳 黄奶
许多书汇编成的一套书:丛书 丛刊 丛集 丛刻 丛编 汇编 文库
把有关的资料或著作收集编成的书:辑(辑录;专~;特~;剪~) 集录
该书因编辑排版等形式不同的本子:本(版本;善~;珍~;精~;秘~;孤~;残~;油印~)
图书经删节后印行的版本:节本
有错误的版本:误本
刻印的书本:刻本 镂本
诗的刻本:诗刻
诗作的刻本:诗印
书籍或碑帖最高的刻本或拓本:祖本
书籍文献极丰富:浩如烟海
书籍磨损残破:简断编残
书籍有文字缺漏:夏五郭公

另见:文章 作品 资料 写作

☚ 书   各种书 ☛

新书

书名。又称“贾子”。西汉贾谊的政论著作。包括《过秦论》等58篇。《汉书·艺文志》列为儒家,所载篇数与现行本同。惟谊书隋唐以来本多散佚,疑后人取谊传所载之文,割裂其章段,各为标题,以足58篇之数。内容主要是总结秦朝之失,为汉初统治者提出政治、经济、法律诸方面的治安之策。主张定经制、兴礼义以“更秦之法”;强调尊君重民,省刑慎罚。有《抱经堂丛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诸子集成》本等。

新书

又称“贾子”。西汉贾谊的政论著作。包括《过秦论》等58篇。《汉书·艺文志》列为儒家,所载篇数与现行本同。惟谊书隋唐以来本多散佚,疑后人取谊传所载之文,割裂其章段,各为标题,以足58篇之数。内容主要是总结秦朝之失,为汉初统治者提出政治、经济、法律诸方面的“治安之策。”主张定经制,兴礼义以 “更秦之法”; 强调尊君重民,省刑慎罚。有《抱经堂丛刊》本、《龙溪精舍丛书》本、《诸子集成》本等。

新书

文集。西汉贾谊(前200—前168)撰。十卷。谊世称贾生、贾长沙。洛阳(今属河南)人。文帝时召为博士,后任长沙王、梁怀王太傅。是书略分“事势”、“连语”、“杂事”三部分。前四卷的“事势”是针对各种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连语”是利用历史材料论理讲学,最后一卷“杂事”是杂记。所论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杂有法家、黄老之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内强调以民为本,外倡议抗击匈奴。观察敏锐,笔锋犀利,铺张渲染,淋漓酣畅,善用比喻,生动形象。尤其是《过秦论》一文,结构谨严,气势磅礴,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对后世政论文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载五十八篇,唐以前已有九卷、十卷之不同,南宋时又有十一卷本。清卢文弨据宋建本、谭本校正明刻诸本,刻入抱经堂丛书,今《四部备要》即以此为底本,十卷,五十六篇。《问孝》、《礼容上》有目无书。王耕心的《次诂》可供参考。

新书

亦称《贾子》。西汉贾谊的政论著作。共10卷,58篇(今本佚3篇)。内容主要为“惩秦之失”,根据西汉初政治经济状况,对汉初统治者建议各项治安策。“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过秦论》下)。在《大政》、《过秦论》、《俗激》、《六术》和《道德说》等各篇中阐述了民本政治伦理思想,提出“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命”等命题,认为“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大政上》)。强调“施仁义”,进行德化教育,将“忠孝”作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有《抱经堂丛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诸子集成》本、《百子全书》本等。

新书

新书

西汉政治哲学著作。亦称《贾子》。西汉贾谊著。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少时曾受荀子弟子、秦朝博士张苍指教,作《圣传》注。年十八,便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汉书·贾谊传》)。文帝初,因颇通诸子百家之书,召为博士,参与朝政,时年二十余。后超迁为太中大夫。在任时提出一系列激进的改革主张,建议发展生产,加强储备,确保百姓安居乐业。为朝中权贵老臣所排挤,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其时仍积极关心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曾上《谏铸钱疏》,主张由国家统一铸钱。后为梁怀王太傅,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针对汉初王朝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对汉及以后王朝制定政策有重大影响。卒时仅三十三岁。贾留下的著作,由刘向较完备地编纂成书,即《贾谊新书》。共十卷,五十八篇。《汉书·艺文志》列为儒家。
《新书》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大政上》)。认为“以民为本”,必须爱民,“弗爱则弗附”(《大政下》),要“与民以福”,“与民以财”(同上)。判断君主的尊贵和官吏的功过、忠奸,应以其是否得到民之拥护,是否“爱民”、“富民”为准则。主张施行德教,反对“繁法严刑”。对统治集团内部同姓诸侯王与中央政权之间日渐激化的矛盾,提出削弱诸侯王势力,“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藩强》)之主张。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一套维护封建制度的等级秩序,“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俗激》)。重视“礼”,“礼者,所以固国家,定社稷,使君无失其民者也”(《礼》)。在经济方面,主张重农抑末,对农民“轻赋少事”,“驱民而归之农”。反对民间铸钱。对外,力主抗击匈奴侵扰。哲学上,《道德说》篇以“德”为宇宙万物以至仁义道德的根源。“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指出“仁者德之出也,义者德之理也”,一切变化亦由德中产生,“德者,变及物理之所出也”。但又认为“德之有也,以道为本”,德由道生。提出“道者无形,平和而神”。其道、德之论源于《老子》,有唯心主义倾向。在《道术》篇中,以朴素辩证法思想来观察社会伦理问题,列举了几十对互相矛盾的善恶相反的道德品质,如慈与嚣、孝与孽、忠与倍、公与私、正与邪、廉与贪等等。这显然受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影响。认识论上,主张像镜子和称(秤)一样如实反映、衡量事物,不持个人主观意见,“镜仪而居,无执不臧”,“清虚而静,令名自命,令物自定,如鉴之应,如衡之称”(《道术》)。还提出“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惶”,要求了解事物全部情况,并检验其正确与否。由于贾谊一生短暂,且精力主要集中于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故哲学思想未充分发挥。但《新书》对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改造,给后来刘安把先秦道家的道一元论改造为气一元论,把道家的消极无为改造为积极有为思想,使之成为西汉前期的官方哲学,迈出了第一步。
《新书》的部分篇目,曾被司马迁作《史记》时收录过。后刘向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较完备地编纂成此书。东汉班固写《汉书》时,也采用《新书》中大批材料。《汉书·艺文志》记有“贾谊五十八篇”。南宋时《新书》出现刻本,卢文弨校《新书》时,参考过两种宋本:建本(建宁府陈八郎书铺印)和谭本(宋淳祐八年长沙刻)。但现可见的最早刻本为明刻本(卢文弨《新书》序言明刻本是仿宋本刻的)。《新书》通行的版本有《抱经堂丛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诸子集成》本等,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校点出版的《贾谊集》较为完备。

☚ 新语   淮南子 ☛

新书

西汉贾谊的政治著作,亦称《贾子》。十卷,五十八篇。总结秦亡教训,提出政治安策,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提出“民无不为本,民无不为命”等命题。隋唐以来有散佚。疑经后人整理。有《抱经堂丛书》、《诸子集成》等版本。

新书

兵书名。即“将苑”。

新书xīn shū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进古今经史百家书目(2)。书名。汉·贾谊撰。10卷,58篇,今本佚3篇。贾谊继承老子和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对道多所阐发。把道具体运用于治国。把老子的朴素标准方法具体运用于社会伦理方面,承认事物之间的对立与转化,强改变法令制度,变无为为有为。

新书

见 《心书》。


新书

十卷。汉贾谊 (200—168)撰。贾谊别号长沙,雒阳 (今河南洛阳市东)人。早年受学于李斯的学生河南守吴公和荀况学生张苍。十八岁能诵《诗》、《书》,二十岁博通诸子百家之言,二十二岁文帝召为博士,任太中大夫。竭力主张改革政治,并草拟了一套改革的方案,遭权贵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少傅。渡湘水时,曾怀愤写一篇《吊屈原赋》。不满三十三岁,忧郁而死。贾谊思想虽属儒家,却又继承老子和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因此对“道”多所阐发:“道者无形,和平而神”,“若川谷之水,其出无已,其行无止”,“应变无极”。把 “道”具体运用于治国。贾谊否认人格神和造物主,承认万物由天地、阴阳二气自然产生,周流不息,变化无穷。他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具体运用于社会伦理方面,提出慈与嚚、孝与孽、忠与背、惠与困、悌与敖、恭与媟、敬与慢、贞与伪等几十对互相矛盾的社会品质,承认事物之间的对立与转化,强调改革法令制度,变无为为有为。《新书》,诸史志皆有著录:《隋书·经籍志》著录,题为 “《贾子》十卷,《录》一卷”。《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题为“《贾子新书》十卷。”《崇文总目》著录 “《贾子》十九卷,汉贾谊撰。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隋》、《唐》志皆九卷,今别本或为十卷。”从上述著录中可见,《新书》在流传过程中不仅书名不同,卷数亦不一。《新书》的主要内容集中的反映了贾谊的政治和经济思想,总结了前代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力主统一,反对分裂。他要汉武帝采取一切措施来“定经制”,并建议抵抗匈奴入侵。《新书》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充沛,成为本书的特色。由于《新书》的书名和篇卷多寡不同,而引起了对其真伪的争论。最早提出系伪书的是宋陈振孙。另一种意见是以《四库提要》编者为代表,认为 《新书》有真有伪。第三种意见,认为现存的《新书》是贾谊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根据:一,《崇文总目》所著录的汉《贾谊》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这七十二篇在汉时不都是 《新书》,还有其他内容,因此而称 《贾谊》不称《新书》。《新书》之名出于《唐书·艺文志》为十卷,即今本 《新书》。但这本子在陈振孙见到时尚有 “末为《吊湘赋》,而今本只剩五十六篇,《问孝》只有存目,可见佚之《吊湘赋》当是上下,即全书为五十八篇,完全符合历史上著录;二,《汉书》谊本传《赞》称:“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者著于《传》。”应邵《汉书注》亦在 《过秦论》下注称,“贾谊书第一篇名也”。《赞》称之 “三表互 (五)饵以系单于”,颜师古注所引贾谊书,此语在《匈奴》篇中,为三表设五饵以此系单于。”《文帝本纪注》引贾谊书“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在今本的 《审微》篇中: “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问其名”,可断唐以前即有今本之流传,系贾谊的原著。三,《四库提要》所提到的 “决无摘录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亦决无连缀十数篇合为奏疏一篇,上之朝廷之理”的说法是靠不住的,陆贾上疏皆分篇有名,何以独贾谊上疏不能立篇章呢? 至于其中有的篇中提到有贾君,自称君也不是历史无有过的。上述几点足证 《新书》不伪,确是贾谊之作。《新书》版本很多,有宋淳熙八年 (1181)程漕使刻本,宋淳祐八年 (1248)长沙刻本,皆题 《贾子》。明万历中新安程氏刻 《汉魏丛书》本,明万历中周子义等刻 《子汇》本,题为 《贾子新书》二卷。清嘉庆中刻 《广汉魏丛书》本。上述诸版中,清乾隆前所刻皆为善本,以明程荣校 《汉魏丛书》本、明陆良弼本流传最广。清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集众本合校,为最好版本。有 《四部备要》本。
〔贾子新书〕见 《新书》。
〔贾子〕见 《新书》。
〔贾谊〕见 《新书》。


新书

见 《陆子》。

新书

新书

西汉政论专著,贾谊撰,又称《贾子》,原本58篇,10卷。但该书隋唐以后多佚,后人多取贾谊本传之文,割裂章段,颠倒次序,另加标题,以补足原篇卷数。书中叙事论政,论述汉初政策时务,部分内容可补《汉书》本传之不足,以供研究汉初长安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参考。

☚ 淮南子   春秋繁露 ☛

新书

new book;newly published book


新书

new book;newly published book

新书

学术类著作。亦称《贾子新书》、《贾谊新书》、《贾子》。西汉贾谊撰。《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著录《贾谊》五十八篇。《汉书·贾谊传》亦云其著书五十八篇。今本十卷篇目五十六,其中《问孝》一篇有目无文,实存五十五篇。通行版本有《四部丛刊》本、卢文弨《抢经堂丛书》本、《龙溪精舍丛书》本。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始谓传本“非谊本书”。清《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传本“多取《汉书》谊本传之文,割裂章段,颠倒次序,而加以标题,殊瞀乱无序。疑旧本残阙,好事者取本传所载,离析其文,以足五十八篇之数,不可谓真出贾谊之手,亦不可谓非出贾谊之手也。”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辨之甚详,定为贾谊之论文、杂稿和讲学记录,由刘向编辑成书,基本可信为贾谊著作。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抢经堂丛书》、《龙溪精舍丛书》、《百子全书》诸版本。《新书》把秦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对陆贾提出的“逆取而顺守之”的政治观点作了发挥。阐述了“民无不为本”(《大政》)的命题,认为民是国与君的根本,民是国与君的命脉,国与君的事业都是民所作出来的,国君的威力都是民所给予的。国之祸福不取决于天,而取决于士民。向汉代统治者提出“厉廉耻行礼义”(《阶级》),移风易俗,富国强兵;众建诸侯,削弱藩臣;以民为本,驱民归农等长治久安之策。反对“繁刑严诛”、“赋敛无度”,主张以“仁义恩厚”和“权势法制”结合加强统治。其哲学论文《道德说》等篇提出“德有六理”说,认为“德”是“六理”(道、德、性、神、明、命)的总和,“六理”是事物的六个方面。而“六理”都必存在于“形”,不能离开“形”独立存在。提出“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的命题,也有认识论意义。认为祸福“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人可以“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同时杂有阴阳灾异思想。其整体思想以儒家为主,也吸收了阴阳家、法家和黄老的一些观点。

新书

西汉贾谊撰。又称《贾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五十八篇,今本《向孝》、《礼容说上》有录无书,共十卷五十六篇。内容多为讨论时政得失,阐述其政治思想。其中部分取《汉书·贾谊传》之文,割裂篡改,颠倒次序,又加以标题而成,并非都是原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