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断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断章 断章哲理诗。卞之琳著。作于1935年。后收入诗集《十年诗草》,1942年桂林明日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首包含哲理的抒情短章,只有四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诗中,那男子在桥上看风景,可自己却成了在楼上看风景女子的“风景”;而被明月装饰的窗子,却成为那男子的梦境的“装饰”,两个人物互相换在对方的窗口与梦境之中。作者说,这首诗并不是在写“对什么人表示思慕之情”,而是通过“一刹那的意境”来表示“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表现一种相对平衡的观念,包含着宇宙间的一种哲理。诗人采用先实后虚、虚实相间的手法来表现观念,构思精巧含蓄,语言凝练明畅,深得象征主义艺术表现手法的精髓。 ☚ 六月流火 长征 ☛ 断章 断章卞之琳作。1935年10月写于济南,同年底收于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版诗集《鱼目集》。诗篇取名“断章”是因为这4行诗“本身已经可以独立,所以未足成较长的一首诗”(卞之琳《冼星海纪念附骥小识》)。本诗写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题材十分简单,但作者却从这平淡的事象里瞑想出深邃的哲理,创造出无穷的诗意。鲜明的意象和深䆳的哲理互相依托交相辉映,给读者留下了咀嚼不尽的韵味。第一节只写“看风景”这件事,可是“你”与周围的景物有联系,无形中竟成为被别人看的风景。其中的“看”字不怕犯重,反而包孕着深刻的哲理。通过这种戏拟的串连法,意象获得了一种深意,表现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客观规律。第二节写“装饰”的微妙现象,更是诗人灵视的呈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由“明月”、“你”、“梦”三者构成意境,达到所谓“戏剧性处境”的目的。它暗示多层对衬的关系,反映人际的复杂性。短短的4句诗,却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内容,并且闪烁着辩证的色彩,做到了诗情与哲理的高度契合。刘西渭说《断章》“文字那样单纯,情感那样凝炼”,“暗地里埋着说不尽的悲哀”(《咀华集》)。 ☚ 尺八 乡曲 ☛ 《断章》《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 这是诗人创作之树上的一枚精妙的花朵,诗行虽少,但却包含了丰富而深邃的意义.这首诗所描绘的是两幅画面,这两幅画面是诗人为了避开抽象的说明而创造的. 在第一节所描绘的画面中.诗人把“你”作为主体人物,围绕着“你”这一主体人物所看到的;包括桥、风景、楼、置身于风景中的人等.构成了一幅简洁而又隽永的风物素描画. 在这一画幅上,看风景的人,把。你”当作风景中的一鄙分,而“你”也把“看风景的人”当作风景来欣赏;“你”与“我”的形象互现在彼此的眼波中.正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当你谈论刖人的同时别人也在谈论你一样.诗歌通过现实的画面,创造了 自然美与象征性结合的意蕴,表达了 在广闰的宇宙和漫漫人生中所融铸着的“相对”的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又是互相联系的。这一观念演进到人生中去,便表达了诗人略带忧郁的感情和深邃的哲理.诗的第二节比起第一节来显得更加深入和鞭辟入里. 第一节中,诗人只用现实中的形象来构筑画面,目的是通过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遵美的水乳交融以达到象征美;而第二节却是现实圈景与想象画面的结合. 虽其仍为画面,但它却是对第一节画面的丰富。对第一节诗歌意蕴的强化. 明月在姣好的夜吃伴着微风泻进你的窗梗.你伫立窗前,会在月光流水的美妙世界产生悠远而绵长的遐想,而也就在此时,你也许带着你退思的全部美好进入了别人的梦乡,“装饰”了别人的世界。在这美好恬人的意境中.诗人在传达美的同时,也将第一幅画面中的观念传达给了我们。从现实到梦境。从白昼到夜晚,从自然到人生,从生到死,从喜到悲,从善到恶,从美到丑,从荣到辱,一切的一切都体现着“相对”的观念,只有透悟这一观念,才能真正透悟人生.透悟自然.透悟社会。本诗在材料安排上,诗人并没有刻意求奇,而是力求在思想意识上创新.诗人曾这样说过;“旧材料.甚至用烂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当。只要是新的、聪明的安排,破布头也可以造成白纸.”(卞之琳《关于〈鱼目集〉》)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诗人之于《断章》是“自 出心裁”的。是在创新意识下谋篇的,这也正是此诗意蕴深遵丰富的原因. 此外,此诗在发人以思,含蓄蕴藉方面也很有特色.作者在《雕虫纪历 ·序》中说;“我自己着重含蓄,写起诗来就和西方有一路诗的着重暗示性,也自然容易合拍.”这里“西方有一路诗”指20年代影响我国的法国象征派.在《断章》中,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很明显. 这首诗语言运用与内容和谐统一。第一节用 了动词“看”,第二节用 了动词“装饰”,这两个动词将两节的主客体连接起来,在连接同时又使主客体转变,使句子首尾相联,加强了语言的诗化密度,读之使人产生语音与语义上回旋往复,萦回如缕的美感. 断章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一首哲理诗。对其内涵主旨,则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诗的意象反映了矛盾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揭示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互相联系的永恒哲理。” (周棉)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人生处处都存在着‘相对状态’,处境总是相对的,亦此亦彼,不论你是否意识到了。这就是它隐含的哲理。”(康林)……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反复揣摩之后,却认为它是一首爱情哲理诗。 诗中的“你”是什么人?是一个美丽的女性。看风景的楼上人看的是女性。而“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都是写的佳人情调,一个粗壮的男人是不会如此的。女人、爱情、梦幻,这三者常在诗词中被联系在一起,这样显得很和谐统一。眼波、月光、情波,三者联系在一起,就是爱情的氛围了。让我从爱情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它的哲思意趣吧。 这首诗写的是一种爱情现象:美是爱的酵母,爱情的产生是由于异性间的吸引,而吸引磁力又源之于美。 诗的构思,明显看出卞之琳是受到英国诗人拜伦的诗《梦》的影响。《梦》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年轻的她和他站在山岗上,凝眸注视着——少女望着脚下和她同样秀美的景物,少年则望着站在身边的她。”这里写的属于爱情范畴,属于审美关系。 这首小诗仅有四句,妙在从标题到诗句都不见爱情的字眼,而爱情的意蕴却尽在其中矣。这样的爱情诗给人一种空灵之美,写出了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读来颇耐人寻味。 小诗写了两个美丽的画面: 第一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时间是在白天。是实写其人其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写的是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你”是审美主体,“风景”是审美客体。可以想象到“你”是一个很有审美情趣的人,他欣赏大自然的美,桥上放目观赏,想是心旷神怡。“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写的是人对人的审美关系。 “楼上人”是审美主体,“你”则被转化为审美客体了。楼上人本来是看风景的,因发现了楼前桥上的“你”,就把视线移了过来,把审美的注意力集中在她身上,只看“你”了。这时不言而喻,“你”是很有吸引力的,富有女性魅力的,她已成为了景中之“景”,竟使得楼上人忘了看风景而只贪恋看“你”了。“你”的美之如何,让读者去想象和意会吧。 第二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时间是在夜晚,是虚写其人其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里的“装饰”就是美化,当皎洁的明月映进“你”的闺房时,就增添了一种朦胧的诗意美,月光下的美人形象也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比白天看美人更引人遐想。“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承接上句来看,是说楼上人在白天看了桥上“你”这个美人后,就再难忘怀,以致感到她已走入他的梦境了。日有所想,夜有所梦,在梦中又看到“你”了,所以说:“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定是个很美的梦吧? 全诗写得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概言之就是:看女——惊美——萌爱——入梦。美是爱的酵母,爱慕之情油然产生了。 断章科举考试用语。宋科举考试出题方式之一。试官拟经义题时,从六经中摘取上下不相连贯而文意割裂的语句,或强裂句读,合为一题,称“断章”。嘉泰元年(1201)后,朝廷屡令禁止。 断章 断章句法语。“引文”之一种。指写作中引用前人诗文中的某一章或某一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卢蒲癸曰: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钱锺书先生按:“癸强颜藉口,而道出春秋以来词令一法。”(《笔锥篇·左传正义》卷46)如《左传·昭公元年》,子皮“赋《野有死 ☚ 累迭 割裂 ☛ 断章科举考试出题方法之一。考官拟经义试题时,从六经中摘取上下不相连贯而文意剖裂的语句,或以一句文字的后数字连下句文字的前数字,合为一题,称作断章。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后,朝廷累令禁止。明清八股文的试题,亦常用此法命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