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蛩斗蟋蟀。《尔雅》释“蟋蟀”为“蛩”,指蝗虫一类的昆虫。斗蟋蟀之戏源于唐代。《开元天宝遗事》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在玩赏过程中,人们发现了雄性蟋蟀好斗的习性,于是兴起斗蟋蟀之戏。尔后,又发展成赌博。宋顾文存《负曝杂录》:“斗蛩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遊藝部 > 博戲(附) > 鬭蛩 鬭蛩 dòuqióng 亦稱“鬭蟋蟀”、“鬭促織”。古博戲名。以二蟋蟀相鬭爲戲,故名。始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流傳至今。初多相鬭爲戲,後多相争爲賭。宋·陳槱《負暄野録·禽蟲善鬭》:“鬭蛩之戲始於天寳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爲籠面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喙。”《宋史·姦臣傳四·賈似道》:“〔賈似道〕嘗與群妾踞地鬭蟋蟀。所狎客人,戲之曰:‘此軍國重事邪!’”明·謝肇淛《五雜俎·物部》:“三吳有鬭促織之戲,然極無謂。鬭之有場,盛之有器,必大小相配,兩家審視數四,然後登場决賭。”明·陸粲《庚巳編》:“吳俗喜鬭蟋蟀,多以决賭財物。”參閱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