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苑英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诗文总集。宋太宗时李昉、扈蒙、徐铉、宗白等奉敕编。辑集南朝梁至唐诗文,上续《文选》,共一千卷。其中唐代诗文十居其九,实为有唐一代诗文总汇。体例大致与《文选》同,惟分类更趋繁碎,收录时见缺滥。然保存诗文极丰,有为他书所不载者,本集所遗漏者,以及各家别集久佚而辑其逸文尚可成书者,故为明清两代所编《古诗纪》、《全唐诗》、《全唐文》等总集多所取材。有明万历刻本。南宋彭叔夏考订书中舛误重复,成《文苑英华辨证》十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又广东翻刻《武英殿聚珍版》本,附清劳格撰《辨证拾遗》。1966年,中华书局影印宋刊配明刊本, 《文苑英华辨证》及《辨证拾遗》一并印入,并附《作者姓名索引》备检索,较完善。 ☚ 文馆词林 文章正宗 ☛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诗文总集。一千卷,诗二百卷。宋太宗时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人奉旨编纂。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曾为参知政事,拜平章事。扈蒙(915—986)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字日用,曾任史馆修撰。宋白(936—1012)字太素,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刑部尚书。此书为宋初朝廷主编四大类书之一(其他三部为《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它是收录上起南朝梁末,下至五代,与《文选》相接的一部诗文集。共收诗赋杂文作品近两万篇,作者两千二百馀人。其中唐代作品最多,约占十分之九。作品按类编排,共分三十八类,卷帙浩繁,保存了大量诗文作品,许多无专集的作者作品赖之以存,为后来《古诗纪》、《全唐诗》等总集所取材。此书编自太平兴国七年(982),讫于雍熙三年(986),由于成书草率,且书出众手,编者亦屡易人,所以问题很多,未能付刻。真宗景德四年(1007)又命人作一次“删繁补阙”的工作,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复核一次,但其缺点、错误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书中所选诗歌多试帖和官场应酬之作,思想空洞,艺术性也不高,大量的作品堆砌词藻典故。其选录也多有失当之处,如宋之问选了一百三十首,而柳宗元只选了一首。南宋彭叔夏撰《〈文苑英华〉辨正》十卷,纠其舛谬重复,清劳格又著《辨证拾遗》。《文苑英华》初刻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复刻一次。常见者有中华书局1966年影宋本(残缺处以明刻补)并附有彭、劳二书。 ☚ 玉台新咏 古文苑 ☛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一千卷。太平兴国七年,命学士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阅前代文学,撮其精要,以类分之。续又命苏易简,王祐等,至雍熙三年书成。 太平兴国中学士李昉等奉诏撰,一千卷,内诗二百三十卷,六朝人居其一,唐人居其九。平南周氏谓: 中晚唐如权德舆、李商隐、罗隐、顾云等,有全卷收入者。杨文公以为出杨徽之之手。唐人诗得传,实藉此书为多。 宋四大书之一也。梁昭明太子撰《文选》三十卷,迄于梁初。此书所录则起于梁末,盖即以上续《文选》,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而门目更为繁碎,则后来文体日增。非旧目所能括也。……考唐文者惟赖此书之存,实为著作之渊海。 《文苑英华》本继《文选》而作,于唐代文章采摭至备,号为词翰之渊薮,而卷帙既富,抵牾实多,在宋已无善体。 《文苑英华》《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是宋初朝廷编修的四部大书之一,是一部各种文章的总集,历来归入集部总集内,但因按文章体裁分类编排,故也有人将其视为类书。从广义上说,宋初所编4部大书,不但《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是不折不扣的类书,《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也都可以纳入类书范围。 《文苑英华》纂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至雍熙三年(982~986),由翰林学士承旨李昉领衔编修,先后参与其事的共有20多人。书成之后,曾多次做过补订工作,今天看到的《文苑英华》,是南宋宁宗嘉泰年间经周必大和彭叔夏等人最后校订的本子。《文苑英华》是一部与萧统《文选》相衔接的文章总集,所收录的诗文,上起萧梁,下迄晚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作品近20000篇,全书1000卷。在编纂的体例上,《文苑英华》也沿袭了《文选》的分类原则,把所收的作品分为38类,每一类中更分若干门目。 在《文苑英华》收录的全部作品中,以唐代的作品为最多,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九。因此它在保存唐代文学作品资料方面,功利尤为突出。《四库全书》中所收的76家唐人文集,其中如李邕、李华、萧颖士、李商隐等人的集子,原本已经亡佚,都是主要从《文苑英华》中辑录出来的。清朝官修的《全唐诗》、《全唐文》以及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此书。晚清以来,学者们还经常利用此书来考释唐史,例如徐松的《登科记考》、劳格的《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和《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吴廷燮的《唐方镇年表》,以及近人岑仲勉的《金石论丛》、《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等,其中许多重要的材料都是从此书中钩稽出来的。 作为一部出自多人之手的大型总集,此书存在很多讹误之处,南宋彭叔夏在校订此书的过程中,写下了《文苑英华辩证》10卷,将书中各种各样的错误分为20个门类逐一考辩,这是校勘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1966年此书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本,所据的底本少部为宋刊残本,大部为明刊本。影印本将彭叔夏的《辩证》和劳格的《文苑英华辩证拾遗》一并附录在后面,以便于读者参稽。 文苑英华 南朝梁至唐五代诗文总集。一千卷。李昉等编。成书于雍熙三年(986年)。 李昉,字明远。生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卒于宋至道二年(996年)。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五代后汉乾祐进士,入宋后累官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有文集五十卷(已失传)。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并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文苑英华》上继《文选》,起于萧梁,迄于晚唐五代,选录诗文作品近二万篇,近二千二百家,分赋、诗、歌行、杂文等三十八类,各类中又分若干门。其中唐代作品最多,约占十分之九。 《文苑英华》是宋初几部官修的大书之一,依靠朝廷的人才、财力和馆阁藏书的优越条件,留下了一部文献资料,使一些此前靠传抄流布的书籍得以保存和流传。书中收录了大批诏诰、书判、表疏、碑志等,为后世考订载籍的得失,补充史传的缺漏提供了资料,如徐松《登科记考》、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等,其中许多重要材料都从本书中钩稽出来。一些唐人文集也依靠本书的材料辑补而得以流传,《四库全书》中所保存的李邕、李华、肖颖士、李商隐等人的集子就是从本书辑出来的。本书还为后世校勘唐人文集提供了重要依据。 《文苑英华》选录上存在应有而无、可无而有的缺点,如其中所收的赋往往陈陈相因,价值不大,而一些历来选家都注重的有名诗篇却被摒除在外。书中还存在着数以千计的学术性和技术性错误,宋代彭叔夏撰《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分二十门类,指摘了书中各式各样的错误。 《文苑英华》成书后并未刊刻,在景德四年(1007年)和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作过大的校补,校完后是否刊刻已难断定。宋孝宗时经周必大、胡柯、彭叔夏校订后刊行,后宋宁宗嘉泰年间重刻;明世宗时又据抄本重刻,神宗时重印,并作了修补。此后一直没有重刊,流传的一般是传抄本。商务印书馆解放前曾将宋刊本和明刊本缩小制版,中华书局一九六六年利用原商务的大部分印样,又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原本补配,影印了这部大书,共六册,十六开精装,书首有“出版说明”一篇,书后附有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和劳格《文苑英华辨证拾遗》,并编制《作者姓名索引》附于后。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一千卷。太平兴国七年,命学士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阅前代文学,撮其精要,以类分之。续又命苏易简,王祐等,至雍熙三年书成。 太平兴国中学士李昉等奉诏撰,一千卷,内诗二百三十卷,六朝人居其一,唐人居其九。平南周氏谓: 中晚唐如权德舆、李商隐、罗隐、顾云等,有全卷收入者。杨文公以为出杨徽之之手。唐人诗得传,实藉此书为多。 宋四大书之一也。梁昭明太子撰《文选》三十卷,迄于梁初。此书所录则起于梁末,盖即以上续《文选》,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而门目更为繁碎,则后来文体日增。非旧目所能括也。……考唐文者惟赖此书之存,实为著作之渊海。 《文苑英华》本继《文选》而作,于唐代文章采摭至备,号为词翰之渊薮,而卷帙既富,抵牾实多,在宋已无善体。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总集名。北宋李昉、徐铉、宋白等奉敕编纂。自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开始编纂,至雍熙四年(987)完成。计1000卷,又目录50卷。收文上续萧统《文选》,起南朝梁末,迄唐五代。选录作者2200人,各体作品二万零三百余篇(首)。其中南北朝只占十分之一弱,而唐代则占十分之九强,所以此书实际上主要是唐代诗文的总集。其分类编辑体例,颇类《文选》,先按文体分为赋、诗、歌行、杂文等数十类,每类又析若干子目,门类更为繁碎。书中赋列各体之首,所占篇幅达150卷(卷一至卷一百五十),收录作品一千多篇,梁、陈以降至隋、唐、五代各个时期的赋作大致包罗无余。其中尤以唐代律赋居多,占三分之二以上。赋按题材分类,有天象、岁时、水、帝德、京都、人事、纪行、哀伤等43个细目。尽管这种琐细的分类受到后人的批评,它选入了唐代及唐以前的大量赋作,足资研究者取用。通行本首推196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六册大精装本,它以现存140卷宋刊本、860卷明隆庆刊本合并影印,新编总目及篇名总目分别列于各册之前,又编《作者姓名索引》和附南宋彭叔夏《辨证》10卷及清劳格《辨证拾遗》1卷于书末、其中第一册为赋150卷。 ☚ 文体明辨 文馆词林 ☛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1000卷,宋李昉等奉敕编。该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录。此书于宋太平兴国七年开始进行编纂,至雍熙四年书成,是宋朝四部大书之一。梁昭明太子撰《文选》30卷,迄于梁初。此书所录,则起于梁末,迄于晚唐五代,是一部上继《文选》的总集。选录作家2000多人,收录作品近两万篇,按《文选》体例,分类编纂。此书所录文章以唐为主。卷1至卷150收赋。 ☚ 骑省集 咸平集 ☛ 文苑英华诗文集。宋人李昉(925—996)等编。一千卷。昉有《太平广记》已著录。此编系李昉、徐铉、宋白等人奉敕编纂,为著名“宋四大书”之一。选录南朝梁代至晚唐五代诗文近两万篇,作者近二千二百人。其中唐代作品约占百分之九十。选材时限与《昭明文选》相接,体例亦大体相仿。所收作品分三十八类,类下所分门目较《昭明文选》更细。所收诗文,有为他书不载者,有为原集遗漏者,亦有原集今已不存者。因其辑录文献相当丰富,为后人辑佚、校勘提供了宝贵资料。明清两代所编《古诗纪》、《文纪》、《全唐诗》、《全唐文》等,大都取材于此编。南宋人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考订书中所误重复甚详。后人劳格又成《文苑英华辨证拾遗》。有一九六六年中华书局影印宋刊配明本,附有彭、劳考订之作,末附“作者姓名索引”。 《文苑英华》宋代编订的文学类书。982年,宋太宗命李 文苑英华 078 文苑英华宋代太平兴国七年(982)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奉旨编撰的文学总集,共1000卷,选录上起南梁、下至唐末五代作家220余人的作品近2万篇。按文体可分成38类,其中以唐代作品居多,这是继《文选》后的文史总汇。编撰此集花了6年时间,于雍熙三年 (987) 成书,以后又经过4次修订,方刊刻出版。《文苑英华》内容浩繁,不仅收录了大批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而且还收编唐及唐以后的大量诗文。本集与宋初官修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合称四大类书。本集虽对编校宋代以前的文学作品有益,但其中也有疏漏之处,在体例上因袭《文选》,分类繁复杂乱。南宋嘉泰初年和明万历年间曾两次修订刊印,民国后商务印书馆又影印出版。1966年中华书局以商务影缩旧版,加以增补,精装出版。 ☚ 太平广记 册府元龟 ☛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wenyuan yinghua大型诗文总集。宋太宗时李昉、宋白、徐铉等奉敕编。1000卷。此书上续《文选》,辑南朝梁代至五代诗文。选录作者近2200人,作品近2万篇,其中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全书分赋、诗、歌行、杂文等38类,各类中又分为若干门目,比《文选》分类更繁琐。此书选录虽有滥、缺之病,但所辑文献相当丰富,保存了大量诗文,给后人的赏鉴、辑佚、校勘、考订等工作提供了资料。并为《古诗记》、《全唐诗》、《全唐文》等重要总集所取材。 ☚ 唐五代词 唐文粹 ☛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古代文学作品总集。宋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编。一千卷。从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 奉敕始编,至雍熙三年 (986) 成书。后经四次修订,刊刻出版。与宋初官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合称为宋四大类书。书成后,成为宋代皇帝的重要读物。其内容上续 《文选》,辑集南朝梁至唐末五代作家二千二百余人的作品,共两万篇。体例沿袭《文选》,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策问、策、判、表、笺、状、檄、露、布、弹文、移文、启、书、疏、序、论、议、连珠、喻对、颂、赞、铭、箴、传、记、谥哀册文、谥议、诔、碑、志、墓表、行状、祭文等三十八类,内容丰富,取材广博,宋太宗日览三卷,以为“开卷有益”。 ☚ 十八学士图 历代帝鉴图说 ☛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Wenyuan yinghua大型诗文总集。宋太宗时命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十七人选编,共1 000卷。此书在选材时限与《文选》相接,上起梁末,下迄五代,共选近2 200位作家的近20 000篇作品,其中唐以前作品占1/10弱,唐代作品占十分之九强,实际上可视为一部唐代诗文总汇。其体例亦仿《文选》,但门目更加繁碎,全书共分55类,有的子目如“赋”竟达41类。此书虽不免有滥、缺之弊,但其成书距唐亡仅有80年,所辑资料十分丰富,其中有为他书所不载者,也有名家别集久佚而靠此书辑其逸文尚可成书者。这为后人的鉴赏、考订、辑佚、校勘等工作提供很大方便,如宋初姚铉即从此书选出1/10,成《唐文粹》,至今推为善本。因此书为受敕编写,编者多只是随手拾取,未加精择,加之卷帙浩繁,因而脱漏、重复、割裂、颠倒等错误,所在多有。至南宋孝宗时,周必大、胡可、彭叔夏等又奉命校订,今存者即为此校订本。同时,彭叔夏又写成《文苑英华辩证》十卷。 ☚ 唐宋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 ☛ 文苑英华总集名。宋太宗太平兴国间,李昉、扈蒙、徐弦、宋白等奉敕编,苏易简、王𣪕等续修,雍熙三年成书。一千卷。宋四大书之一。上承《文选》,辑录南朝梁末至唐末五代作家2200余人,作品近万篇。本书保存了大量佚散诗文,为以后《古诗纪》、《全唐诗》、《全唐文》所取材。此书初刊于南宋孝宗时,明代又重刻。1966年中华书局以宋残本配明刊本影印,并收入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和清劳格《文苑英华辨证拾遗》。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宋李昉等编。1千卷。辑录南朝梁初至唐末诗文,近2万篇,作者2200余人,以上续《文选》,体例亦略相同,而分目更细。明万历刻本。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宋刊配明刊本,附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清劳格《文苑英华辨证拾遗》。 ☚ 续古文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文苑英华wén yuàn yīng huá《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类书名。宋·李昉等编。成书于987年,1000卷。上起南梁,下至唐末五代,选录历代作家2200多人,作品近2万篇,按文体分38类。内容浩繁,收入大批诏、书判、表疏、碑志等,还收有大量唐及唐以下诗文,有益于编校宋以前文学作品。其中亦由疏漏误之处。清人李慈批评说:“陈陈相因,量无足观。”体例沿袭《文选》,但分类过杂。 文苑英华一千卷。宋李昉(925—996)、扈蒙、徐铉、宋白等编。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 (今属河北)人。五代后汉乾祐进士,历仕后汉、后周两朝。入宋,累官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有文集五十卷,已失传。曾参加编撰 《旧五代史》,并主编 《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上三书与 《册府元龟》合称宋代“四大类书”,在保存古代文献方面颇有贡献。此书系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之后又命苏易简、王祐等参修,至雍熙四年 (987) 书成。梁昭明太子撰《文选》三十卷,迄于梁初。此书所录,则起于梁末,盖即以上续 《文选》。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而门目更为繁碎。则后来文体日增,非旧目所能括。周必大《平园集》有此书跋,称 《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今闽、蜀已刊。惟《文苑英华》士大夫间绝无而仅有。盖所集止唐文章,如南北朝间存一二,是时印本绝少,虽韩、柳、元、白之文尚未甚传。其他如陈子昂、张说、张九龄、李翱诸名士文籍,世尤罕见。故修书官于柳宗元、白居易、权得舆、李商隐、顾云、罗隐或全卷收入。当真宗时,姚铉铨择十一,号《唐文粹》。由简故精,所以盛行。清时唐文摹印漫多,不假英华而传,其不行于世则宜。盖六朝及唐代文集,南宋初存者尚多,故周必大之言如是。迄清四五百年,唐代诗集,已渐减于旧。文集则《宋志》所著录者殆十不存一。即如李商隐《樊南甲乙集》,久已散佚。至清所存,乃全自此书录出。又如《张说集》,虽有传本,而以此书所载互校,尚遗漏杂文六十一篇。则考唐文者,惟赖此书之存,实为著作之渊海。与南宋之初,其事迥异。书在当时,已多讹脱。故方崧卿作《韩集举正》,朱子作《韩文考异》,均无一字之引证。彭叔夏尝作《辨证》十卷,以纠其舛漏重复。然如刘孝威 《绍古词》,一收于二百三卷,一收于二百五卷,而字句大同小异者,彭叔夏尚未及尽究。此本为明万历所刊,校正颇详,在活字版 《太平御览》之上。而卷帙浩繁,仍多疏漏。故参核诸书,各为厘正。其无别本可证者,则姑仍其旧。本书保存了大量诗文,为以后《古诗纪》、《全唐诗》、《全唐文》等重要总集所取材。有明万历刻本。南宋彭叔夏考订书中的舛误重复,成《文苑英华辨证》 十卷,有 《知不足斋丛书》本。广东翻刻 《武英殿聚珍版书》 本,附清劳格所撰 《辨证拾遗》。1966年,中华书局刊用商务影缩旧版,附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 十卷,《作者姓名索引》。 文苑英华wen yuan ying huaChoice Blossoms from the Garden of Literature,an encyclopedic collection of one thousand volumes compiled by Li Fang and othe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文苑英华》wen yuan ying huaChoice Blossoms from the Garden of Literature,an encyclopedic collection of one thousand volumes→comp.李昉 (Li Fang) 文苑英华书名。一千卷。宋李昉等奉敕编。是继梁昭明太子《文选》之后的又一部文选, 成书于雍熙四年(987)。唐代文集,当时存者尚多,然至今大部分已散佚,唐文赖此书而得以保存者最多。但该书多伪脱,南宋彭叔夏尝撰《文苑英华辨证》十卷,纠正该书之舛漏重复。(参考图435)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