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气 文气与诗学有关的文论概念。主要指行文的气势、力度和感人的内涵、力量。但在古文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理论内容也是不断变化而逐渐丰富的。所谓“气”,原是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指宇宙本体万物的本原。《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由宇宙本体之“气”引申出人的血气之气、气质之气和作为内在精神力量的气。专称精神力量为“气”始于孟子,《孟子·公孙丑上》云:“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配义与道”,“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他并没有直接说明养气与知言的联系,但是后人却受其启发而沟通二者。唐代韩愈提出的文气说,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理论,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这里的“气”主要是指行文的气势。但是这种气势是来自作者主观的精神力量。韩愈说自己创作行文时,“浩乎其沛然”的力量,主要产生于长期的主观修养,即“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的结果。宋代苏辙则进一步发展了孟子、韩愈的说法。他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养气”不仅指内在精神的修养,而且进一步强调生活实践,即闻见阅历的作用。而所谓“文气”,也被确指为人的精神力量的物化形态,即文章的风格、气势,感染人、说服人的内在力量和语言文字形式了。另一种文气说,则较侧重于文艺家先天的禀赋,着重讨论文艺家先天禀赋的精神、气质同文艺作品的艺术风格、审美特征的关系。专门从作家的先天禀赋、精神气质着眼论作家、作品的一派,始于曹丕。其《典论·论文》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又说“徐幹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这都是说人先天的精神、气质禀赋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风格。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他说,作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又说:“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不过,他说的决定作品艺术风格的“气”又兼有了生理性的“血气”之气,精神性的“志气”之气和心理性的“气质”之气。例如他说:“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就兼有上述三种意思。因此,他讲“养气”就不是单纯强调“配义与道”的道德修养,而兼及生理、心理的锻炼。因此主张“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使刃发如新,凑理勿滞,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养气》)。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櫆,则把以上的两种文气说,予以综合并抽象化了。他用一个“神”字不仅统括了前人所说的血气之气,气质之气,精神之气,而且兼摄其作品本质特征。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他这里所说的:“气”则近乎专指作品内在的气势、力量、审美特征。由于这样理解“文气”,所以刘大櫆一方面把文气说抽象化了,另一方面又把文气说具体化了。他指出:“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字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不可见,以字句准之。”“文气说”发展到这里,虚实结合,精粗融贯,其理论形态可谓完备了。 ☚ 气 气象 ☛ 文气 传统文论的基本范畴。“气” 原指构成宇宙万物本体的“自然之气”,也指人的 “精神”,类似今天北京人所谓的 “精气神”。“气” 有清浊,而清浊之“气” 自然要体现在文章之中,这就是所谓 “文气”。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 《典论·论文》 中称: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足,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于子弟。”曹丕所谓“文气” 实际是指由作家天生的气质、个性、才能所决定的文章风格。此后,“文气”便成为传统文论的一个基本范畴,并派生出 “逸气”、“骨气”、“灵气”、“神气”等范畴,来表述不同的风格。历代作家都将 “气” 视为文章的精神,如唐韩愈说: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北宋苏辙说: “文者,气之所形”;明归有光说: “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其气直与天地同流”; 清代刘大櫆说: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 近代曾国藩说:“为文全在气盛”。这些都是作家为文的亲身体会。又有 “养气”之说,将 “气” 视为一种精神状态,可以培养而致。如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刘勰 《文心雕龙》有 《养气》一篇,主张作家应 “调畅其气”;苏辙称:“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文气vəŋ24 tɕi44安静、秀气: 人家孩子多~。 ![]() ![]() ![]() ![]() ![]() 文气;文契◉ 文气wénqì 名 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文章的连贯性。〈例〉~畅达/ 毛泽东的诗文,~磅礴。 文气(一)wénq ì <名>贯穿在文章里的气势,文章的连贯性。 暴烈、暴躁、粗暴、强暴、凶暴;和蔼、和气、和善、平和、温存、温和、温柔、温润、温顺、文气○暴烈bào liè(形)凶暴猛烈:性情~|马群中有一匹~的黑马|~的性格|脾气~|~的怒火。 ○暴躁bào zào(形)遇到不顺心的事,马上会发火;急躁:~的脾气|性情~|~易怒|异常~|格外~|抑制住方才的~。 ○粗暴cū bào(形)(言行、态度等)鲁莽强暴:~的行为|~地干涉|对人~|态度~|说话~。 ○强暴qiáng bào(形)强横凶暴:~之国 | 施以~| ~的行径真可恶。 ○凶暴xiōng bào(形)(性情、行为)凶狠残暴:~如猛兽|~得很|他性情~|一只~的老狼|此人~狠毒。 ●和蔼hé ǎi(形)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可亲|~的母亲|老师非常~|生性~|~的笑容|~地说。 ●和气hé·qi(形)态度温和:十分~|说话~|对人很~|为人~,不轻易发脾气|这位夫人真~。 ●和善hé shàn(形)温和善良:~的眼睛|~的面孔|~的老人|~地劝阻|心地纯洁~|外貌~|~的外表|她为人一贯~。 ●平和píng hé(形)温和:性情~|语气~|尽量把话说得~一些|态度~。 ●温存wēn cún(形)温柔和顺:性格~|~缠绵|她现出了作为女人~的一面 |~体贴。 ●温和wēn hé(形)(性情、态度、言语等)平和亲切:~派|性格~|态度~|待人~|性情~|语气~|讲得~一点|一张~的脸。 ●温柔wēn róu(形)温和而柔顺:她性格~|母亲~地看着孩子|唱起了~动听的曲调 | 眼神很~|她~可人。 ●温润wēn rùn(形)温和:~的面容|眼光~|性情~|~的眼眸|~可人|~甜美的言词。 ●温顺wēn shùn(形)温和顺从:~的小猫|像小羊一般~|他是少见的~的男子|她变成了一个~的小孩。 ●文气wén·qi(形)〈方〉安静;不粗暴:样子很~|这孩子很~|一个~的少女|~里裹挟着刚勇|她没有~,只有淘气|那人太~了,我不喜欢。 文气 文气wén qì泛称文章中风格、气势。〔例〕他最喜欢~遒劲的文章。 ☚ 文墨 文书 ☛ 文气/各种文气/文气奔放 ☚ 文章的格调 文气 ☛ 文气 文气文气起伏:抑扬 另见:文章 气势 豪放 ☚ 文气 各种文气 ☛ 文静 文静文雅安静,不粗暴:文气 另见:举止 言谈 文气 沉静 安静2 ☚ 娴雅 沉静 ☛ 文风 文风文气(~通畅) ☚ 好的风格 诗文的风格 ☛ 文气 文气wenqi文章的势和气脉。它包括文章内在逻辑力量的强大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谐调。文气实质上是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两方面统一的美学要求。 ☚ 虚构 章法·笔法 ☛ 文气 文气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气质、作品风格的一种观点。它对古代散文创作和研究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这种观点最早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所说的“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指作品风格。如“徐干时有齐气”;二指作者的气质。如“孔融体气高妙”。“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中的“气”,则兼指二者。在作者方面,是指他的气质,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才力居中,肇自血气”,在《养气》篇中认为“学业在勤”、“素气之养”。韩愈在《答李翊书》中也论说了“言”与“气”的关系,但韩愈所说的“气”,指文章的气势,文章的内在力量。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既承认“文者,气之所行”;又强调了“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并且还进一步提出怎样养气的途径:一是内心加强修养; 二是增强外界阅历。刘勰等的观点,多少是受了曹丕观点的影响,但也有所发展。在曹丕的“文气说”之前,有孟子的“养气说”,张衡的“元气说”,但都不是对文而言,前者是讲儒家修身养性,后者说的是哲学问题。 ☚ 曲终奏雅 本同末异 ☛ 文气 文气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精神气质。但它的具体内容,在古代文论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侧重。最早将气的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他说的“气”即文气,是文章所体现的作家精神气质,其具体内容指作家天赋个性和才能,所以是独特的,不可强求。到刘勰,对“文气”的内容和作用,在理论上作了较全面的综合阐述。刘勰论“文气”,主要在《养气》、《神思》、《体性》、《风骨》等篇。但“气”的内容所指不一。其一指作家写作时的精神状态,其二指作家构思时的思想志气和成文时的才学素质、其三指作家的性格,是形成文章风格的因素之一,其四便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的“气”,指作家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刘勰所说的“气”,实质指作家的精神气质。他的“文气”论则主要阐述作家的天赋、才能和精神气质在从事写作劳动中体现于作品的特征和作用。因此在养气观上强调保养身体,调理精神;在文论上则继承曹丕观点,吸取汉魏晋文论成果,着眼于构思、成文、风格等方面。他说的“气”的具体内容,不但出于天赋,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取得改变和提高。 ☚ 文艺 文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