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及翁《贺新郎西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贺新郎 西湖》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①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②更不复新亭堕泪。③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④千古恨,几时洗?余生自负澄清志;⑤更有谁蹯溪未遇,傅岩未起。⑥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⑦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⑧天下事,可知矣! 【注释】 ①一勺:语出《礼记·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一勺,极言其少。渡江,指建炎三年(1129)高宗赵构南渡长江,建都临安,中原沦陷。②洛阳:洛阳是北宋西都,这里兼指东京开封。黍离:语本《诗经·王风·黍离》首句:“彼黍离离。”《毛诗序》说,周平王东迁后,有一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已平为田地,长满黍稷,感伤而作此诗。后世遂用以慨叹国土沦陷、故国残破。黍:小米。③新亭:见前辛弃疾《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注③。④簇(cu醋)乐:繁弦急管之意。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祖逖率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⑤澄清志:典出《后汉书·范滂传》: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⑥磻(pan盘)溪:相传姜子牙曾在磻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遇周文王,成为他的辅助之臣,后佐武王,灭了商朝。傅岩:在今山西平陆。相传傅说在此地版筑(筑墙),遇到殷高宗,被提拔为大臣,使国家大治。⑦衣带一江:形容长江如同衣带一般,狭隘易渡。典出《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将出兵南下攻陈,他对高颎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⑧林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林逋曾浪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迹不到城市。他喜欢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他的咏梅花诗很有名。处士,是古时对隐居不仕者的称呼。 【译文】 就在这区区杯水的西子湖畔,南渡以来,朝廷内外只知歌舞取乐,醉死梦生。然而我回首大江以北,中原沦陷,故都残破,昔日的花花世界已是满目渺渺荒烟,离离禾黍。连在新亭哀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时之泪的人也难以寻见。他们只知轻歌曼舞,携带着艳妆的歌妓,荡漾着华丽的游船,一味纵情于山光水色。还有谁象晋代的祖逖一样,击楫中流,矢志恢复呢?如此下去,靖康国耻的千古之恨,何时才能洗净? 我虽怀有澄清天下的大志,但当今已非姜尚、傅说时代,尘世茫茫,知音难觅。抗御外敌,朝政凭借何力?不就是靠那一条狭长的长江作为天险。唉!竟然还有人呓语长江天险可凭恃。试将国事询问孤山林逋之类的隐士,他们也只是目顾左右而笑指含苞待放的梅花。天下时事,于此也令人完全知晓了。 【集评】 元·李有:“蜀人文及翁登第后,期集游西湖。一同年戏之曰:‘西蜀有此景否。’及翁即席赋《贺新郎》云。”(《古杭杂记》) 清·许昂霄称此词上片:“所谓‘直把杭州作汴州’也。”(《词综偶评》) 清·王闿运:“须得此洗尽绮语柔情,复还清明世界。惜后半不清。”(《湘绮楼评词》) 【总案】 文及翁科举登第,身处风光绮丽的西子湖畔,却居安思危,透过眼前的繁盛表象,揭示了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处境。词中对达官贵人纵情声色的荒淫生活,对自命清高、消极避世的文士墨客,给予了不同的痛斥与嘲讽。词以近于议论式散文的笔法,设问、作答,奇肆警顽。失地之荒漠凄凉,与西湖之声光物色,对比强烈,怨愤激切。此词与张元干著名的《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相较,虽气势稍弱,然因国土分裂已久,升平之习尤盛,故词人哀怨之情似更为沉痛。 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贺新郎 西湖》·文及翁
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石番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这首词是作者于宋理宗保祐元年(1253)登进士第后与同年进士一起游西湖时所作。作者是四川绵阳人,游湖时有人问他: “西蜀有此景否?”触动了他忧时念国的情怀,于是即席赋兴,写下了这首忠愤之词。 这是一首忧时念国抒愤之词,文多以古喻今,故不免引时政、典故入词。“渡江”,公元1127年,南宋王朝建立,不久,高宗赵构就渡过长江,偏安江南。“洛阳”,北宋时称做西京,以园林著称。这里借指汴京。“黍离”,《诗经》篇名,为感慨王室倾覆、故宫荒废之作。“新亭堕泪”,东晋南渡后,士大夫常到新亭举行酒会,一次有人感叹说: “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引得大家都落下了眼泪。“澄清志”,澄清天下的雄心壮志。语出《后汉书·范滂传》。磻溪,在今陕西宝鸡县。相传姜子牙在此隐居钓鱼,遇到周文王,后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傅岩,在今山西平陆县。相传原在傅岩筑墙的一个工奴,后遇殷高宗,起用为相,使国家大治。林处士,北宋诗人林逋,长期隐居孤山,不仕。这里指自命清高的士大夫。 此词上片谴责南宋君臣。通过“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与“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的鲜明对比,沉痛地指出他只知迷恋声色,忘记了中原沦陷区。下片换头三句先写自己的抱负: “余生自负澄清志!”作者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然而朝廷并不任用自己: “石番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三句叹众人幻想长江能阻止敌人。“借问”二句对那些自命清高而不问国事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批判。词中多设问和感叹句,方式多样,或从对比中发问,或自问自答,或以发问感叹。由述志、论政、批评“江神可恃”的谬论,进而针砭士大夫的弊病,沉痛愤慨,真可谓南宋词中之“陈政事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