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论
文章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对文章体性和流变的研究。在我国,这一研究工作始于魏晋,齐梁有很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著名著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 和陆机的 《文赋》。《文赋》不仅在《典论·论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文体,而且指出了它们的区别、特点,以及写作上的要求,为后世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础。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据说把文体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可惜此书早已失传。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的《文选》都对文体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文章缘起》介绍了84种诗文的体裁样式。《文心雕龙》全书50篇,十多篇为文体专论。《文选》把文章分门别类加以编排,计有38类。明·吴讷《文章辨体》分文章为54体,明·徐师曾 《文体明辨》扩展为127体之多,对各体文章的特点论述较为精详。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将相似的文章归纳合并,分成13类,克服了前人分类过繁的缺点。
研究文章体性和流变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从理论上更清楚地认识文体的性质特点,并掌握各体文章的写作规律。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陆机《文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说明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有其共同的写作规律,也有各自的特殊规律。了解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对阅读、评论尤其是写作,都有很大益处。宋·倪思:“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 (见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人们在写作前一般都很重视审题辨体。只有审清题旨,辨明体裁,作品才能符合不同体裁的需要,显示不同体裁的特点,以至解决谋篇布局、方法运用和题材的选择取舍等等具体问题。
文体的发展演变,受社会发展演变的直接影响。截至目前,文体分类并未趋于一致,且有新的品种不断涌现。这种情况决定文体分类研究工作道路广阔,任务艰巨。
《文体论》
古文文体研究专著。作者薛凤昌,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3月初版,为王云五主编《人人文库》之一种。全书共由四章组成:一、文体的概观,二、文体的纵观,三、文体的分别,四、现代文体之变革。在第一章中,作者考察了文体的定义、文体的缘起等问题。并介绍评述了《文章流别论》、《文章缘起》、《文心雕龙》、《文选》、《文苑英华》、《文章正宗》、《文章辨体》、《文体明辨》、《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历代辨别文体的著作。作者认为,文体的分别,始于梁代,繁于宋明而论定于近代。梁以萧统《文选》为极则,明以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为大备,近代以姚鼐《古文辞类纂》、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为正宗。明代以前,诗歌乐府皆入选录,明代以后,诗文分途。而刘勰《文心雕龙》的上篇,辨析源流、别裁同异,堪称文体论的祖宗,后世自不得不奉为金科玉律,论文诸家,都从此胚胎而出。
第二、三两章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前者纵论先秦以至唐宋以来的文体发展和创作情况,后者对几千年来的各种文体逐一阐释。作者指出,历代文才虽先后辈出,但明清文学不及唐宋;唐宋文学不及汉魏六朝;汉魏六朝又不及周秦。故六朝以后之文章多沿袭、少创作。而别裁文体,则清胜于明,明胜于宋,宋胜于魏晋六朝。在第三章中,作者依据姚鼐《古文辞类篡》和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二书有关文体的分类,依次阐述了论辨、序跋、奏议、书牍、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典志、叙记等各类文体的渊源、特点、写作程式及其嬗变情况。并将历来文家作品的标题应归入某一类者分列于各类文体之下,如论辨体下,作者又简介了论、设论、广论、续论、驳、难、辨、议、说、解、释、考、原等,序跋体下分别阐述了序、后序、序录、序略、引、表序、跋、读、书后、题辞、题后、评、述等。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简要分析了白话文的勃兴、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关系以及今后白话文的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