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乾地黄 乾地黄 gāndìhuáng 亦稱“苄”、“地髓”、“芑”。此物生者以水浸驗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入藥以沉者爲佳。玄參科植物地黄的根莖。不規則的塊狀或長條形、紡錘形,全體扭曲皺縮,大小不一。灰棕色或灰黑色。主治陰虚發熱,熱病傷陰,吐衄下血。婦女月經不調。始載於秦漢典籍。《爾雅·釋草》:“苄、地黄。”《神農本草經·上經·乾地黄》:“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輕身不老,一名地髓。”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上品·乾地黄》:“一名芑。” 干地黄药名。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干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 的干燥根茎。主产河南、浙江等地。甘、微苦,凉。入心、肝、肾经。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治温病发热,舌绛,癍疹,阴虚内热,消渴,头晕目眩,劳嗽,口干,腰酸,吐血,衄血,尿血,崩漏,月经不调,血虚肠燥,风湿痹痛。煎服: 9~30g。地黄的花名地黄花,果实名地黄实,研末服,功用与地黄大体相同。地黄含多种苷类,主要是环烯醚萜及其苷类; 筋骨草醇、地黄苷、梓醇(Catalpol),糖类和氨基酸。地黄还含地黄素 (Rehmannin)、生物碱等。地黄可强心利尿,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还能抗炎、保肝、抗肿瘤。乙醇提取物对麻醉动物有降低血压及促进家兔血液凝固的作用。曾有报道,地黄有降血糖作用。 干地黄gān dì huáng《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干地黄(19)。药名。 【基原】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Libosch.(又名:苄《尔雅》,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的根茎。 【别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 【性味】甘苦,凉。 ❶《本经》:“味甘,寒。” ❷《别录》:“苦,无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❶李杲:“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 ❷《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经。” ❸《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经。” 【功用主治】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❶《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❷《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❸《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 ❹《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助筋骨。” ❺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痹气痿蹷,嗜卧,足下热而痛。” ❻《本草从新》:“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大剂一至二两;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成分】主要含有植物甾醇类、糖类、氨基酸、环酰醚萜苷类及梓醇。从怀庆地黄中分离出6种结晶单体,分别是梓醇(Catāpol)、D-甘露醇、蔗糖、β-谷甾醇、胡萝卜甙及1-乙基-β-半乳糖苷。从组织培养地黄的水、醇提取物中分离到梓醇、糖类以及磷、铁等成分。 【药理】 ❶降血糖:地黄能抑制实验性高血糖,也能使正常家兔血糖量下降。用地黄醇浸膏溶液给兔皮下注射或灌胃,均可使血糖下降。 ❷强心利尿:地黄有强心作用,能增加心脏搏出量、冠脉血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中剂量对动物的心脏具有直接加强心肌收缩的作用,大剂量可使心脏中毒,对衰弱的心脏作用更为明显,其作用似在心肌。麻醉犬静注地黄膏,使单位时间内尿量增加;利尿原因与强心作用及扩张肾血管有关。 ❸抗炎及免疫作用:地黄水、酒制剂对大鼠实验性甲醛性关节炎所致肿胀可促进消退。生地对小鼠脾脏抗原结合细胞的增生有抑制作用,对人的淋巴细胞转化有促进作用。生地还能促进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白细胞下降的回升。生地水提或醇提液腹腔注射时可使小鼠被考的松抑制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地黄可明显促进Con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对白介素-2产生也有增强作用。生地醇提液给小鼠灌服可减少外周血T细胞数,促进羊红细胞所致抗体生成。 ❹抗菌:生地在体外能抑制白喉杆菌,试管实验表明地黄对须疮癣菌、石膏样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❺止血:地黄醇提取物可促进血液凝固而有止血作用,生药亦能缩短出血时间。生地还能促进γ-射线引起的大鼠血小板减少的恢复。但亦有研究表明生地有抗凝作用。 ❻“滋阴”作用:生地及生地龟板水提物对“甲亢”及“氢考Ⅰ型”大鼠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cAMP系统反应性升高有对抗作用,并能使之降低;并能使显著上升的“甲亢”,及“氢考Ⅰ型”大鼠肾脏β-受体数下降或恢复正常。生地还对人红细胞钠泵有抑制作用。这些都是生地“滋阴”作用的重要药理基础。 ❼其他:生地黄有护肝、抗缺氧、抗放射性损伤及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还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及抗衰老和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离解作用。 干地黄ɡāndìhuánɡ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生地、干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南、浙江等地。甘、苦,凉。入心、肝、肾经。清热养阴, 凉血润燥。治温病发热、舌绛口渴, 阴虚发热, 消渴, 吐血, 衄血, 崩漏,月经不调, 阴伤便秘。煎服: 9 ~ 30 克。地黄的根茎均含甘露醇、梓醇、糖类和精氨酸等。还含地黄素、生物碱等。醇提取物有促进家兔血液凝固的作用。 
干地黄 干地黄 干地黄干地黄,又名干生地、地髓、生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及怀庆地黄R. glutinosa Libosch. f. huei-chingensis (chao et Schih)Hsiao的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放置火炕上徐徐烘焙,至内部变黑,约八成干时,捏成团块。 块根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小,长6~12cm,直径3~6cm,细小的呈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极皱缩,具不规则横曲纹。体重,质柔软,不易折断,断面平坦,紫黑色,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显油润,具粘性。气微香,味微甜。主产于河南省。此外,浙江、江苏、陕西、甘肃等省亦产。 本品味甘、微苦,性凉。归心、肝、肾经。功能滋阴清热,凉血止血。凡属阴虚所致之烦热口干,潮热骨蒸或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或温邪入营之发斑发疹,或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以及消渴,皮肤疮毒等证,均可用之。用于阴虚内热,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头昏眩晕,常与玄参、麦冬、白芍、阿胶等滋阴药配用。对于热病后期,邪热劫阴所致的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神疲,脉结代者,可配阿胶、麦冬、芍药、炙甘草等,有滋阴补血,清热复脉的作用,如《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常配鳖甲、知母、地骨皮,能滋阴清热退蒸。凡脏腑阴虚者,皆可用本品调治。如心阴不足,心火偏亢,致惊悸怔忡,心烦不寐,则配川连、炒枣仁、辰砂,以养阴清心安神。肝阴不足,肝气横逆,致胁肋胀痛,配以沙参、杞子、川楝子等,有育肝阴,疏肝气止痛之效,方如一贯煎。虚劳咳嗽唾血,属肺肾阴虚者,可生地、熟地并用,方如百合固金汤; 若气阴两虚者,则配党参、茯苓、白蜜,以益气养阴润肺,方如琼玉膏。胃阴不足,舌红口干,配麦冬、石斛以清热生津。《千金方》治消渴病,用本品配黄芪、麦冬、天花粉、茯神等煎服。生地能清营血中热,如温邪入营,血热毒盛,斑疹紫黑,可与犀角、银花、丹皮、赤芍等凉血解毒药配用。如血热妄行而致吐血、衄血、尿血、便血,以及崩中下血等,干地黄亦用为要药。热毒所致的皮肤疾患,可与银花、连翘、荆芥、甘草同用。荨麻疹属于血分风热所致者,亦可用地黄与荆芥、丹皮、蝉衣、白藓皮同用。此外,本品尚可用治筋脉拘挛,有养血舒筋之功。如《证治准绳》地黄汤,以本品配甘草、麻黄、用治中风四肢拘挛。《圣济总录》地黄膏,以干地黄配白及、白敛、甘草、白芷、猪脂,和合而成,有养血生肌敛疮作用,用治诸疮不合。至于《神农本草经》用治积聚,乃养正则积自除之意,本品和鲜生地皆能养阴凉血,但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干地黄长于滋阴养血。故凡急性热病,邪热干入营血的证候,以鲜生地效好; 慢性阴虚血少之证,以干地黄为宜。煎服9~15g。凡是脾胃虚弱,大便泄泻,或湿阻气滞,均不宜用。 实验研究: 成分见鲜生地。八味地黄汤及怀庆地黄提取物对大鼠及小鼠的四氧嘧啶性糖尿病有降血糖作用。煎剂对小鼠四氯化碳性肝炎有保护作用。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茱萸、淮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的比为8:4:4:3:3 3),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可降低血压, 改善肾功能,减少死亡率,梓醇甙对小鼠有泻下、利尿作用。 ☚ 鲜生地 牡丹皮 ☛ 00002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