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从道中生宋代朱熹的艺术伦理命题。意为文学是从伦理道德等(道)中派生出来的,二者同源一体。《朱子语类》:“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唐宋古文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和“文以贯道”,目的是提高文的地位。文是从道的长河中流出的支脉。朱熹在《与汪尚书书(巳丑)》中说:“道外有物,固不足以为道;且文而无理,又安足以为文乎?盖道无适而不存者也,故即文以讲道,则文与道两得而一以之,否则亦将两失之矣。”文是讲道的,故可合二而一,如文不讲道,而独立于道之外,二者便都要损伤。《朱子语类》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于道,所以发之于文者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朱熹讲的道,即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义理”和“德性”。古文家与此相反,道的内容偏重社会现实。因而遭到朱熹的抨击。“文从道中流出”的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和程颐的“作文害道”的艺术伦理观点,忽视文自身的规律,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