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整理国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整理国故 整理国故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口号。1919年初,北京大学学生在刘师培、黄侃等人支持下成立“国故社”,印行《国故》月刊,提出“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的口号。同年5月,《新潮》第1卷第5期发表了北大学生毛准的《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一文,批判“国故社”的“抱残守缺”的主张,提出应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同年12月,胡适在《新潮》第7卷第1号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强调要用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国故”。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提出应把“国粹”与“国渣”严格区分开来,整理国故的基本方法是还历史上文化遗产的本来面目,然后来评定其是非、价值。后《小说月报》与《创造周报》上均刊专文进行讨论,既批判了封建复古派,又纠正新文化阵营中否定文化遗产的虚无主义倾向。 ☚ 随感录 人生的艺术派 ☛ 整理国故 1919年五四运动后,胡适连续发表《井田辨》、《论国故学》等文,在学术上打出“整理国故”的旗号。1922年起又先后创办《读书杂志》和《国学季刊》,宣传实用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引导青年钻故纸堆,脱离现实的革命斗争。在胡适等人提倡下,一时形成了以考据方法从训诂、校刊、辑佚、辨伪等方面去整理古书、研究国故的风气。胡适派这一主张受到了进步文化界的批判。 文化1 文化1文化教育:文教 另见:文化2 文人 知识 ☚ 经济困难 文化、文字 ☛ 整理国故 “整理国故”zhengli guogu20年代初期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股反动逆流。早在1919年3月,刘师培、黄侃等人就创办过《国故》月刊,以所谓“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为宗旨,来反对新文化。而“整理国故”运动的真正形成,则是在1923年。这时胡适从文学上本来就保守的改良主义立场更加后退,在《读书杂志》以及随后创刊的《国学季刊》上,鼓吹“整理国故”,在“占学要灭亡了”的借口下,要人们“少说空话,多读点好书”,引诱青年脱离政治,钻入“故纸堆”,为此,他还列出一张将近二百部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包括经、史、子、文学、哲学等书,他还一反以前的主张,列入并“表彰”了《三侠五义》之类宣传封建主义的作品,还推荐了许多佛经书籍。在胡适等人的鼓吹及反动统治者的支持下,各地的国学馆纷纷开办起来,所谓“青年必读书”也出版了一大批,许多青年和“学者”钻进了“故纸堆”和“艺术宫”,不问政治,“整理国故”,从而形成一个运动。尽管当时整理国故的人成份极为复杂,目的也各有不同,正如郭沫若所曾指出的一样:“玉石杂揉珠目混淆的倾向”,但是这场运动中暗含着引诱青年脱离现实斗争,以破坏当时学生运动和革命运动的企图,则是非常反动的,所以,“整理国故”运动很快就遭到了革命文化界的抨击。萧楚女、成仿吾、恽代英、李求实等人先后写了许多文章,揭露胡适等人所提倡的“整理国故”运动的反动本质。鲁迅在《京报副刊》第67号的《青年必读书》一栏上,更是与之针锋相对地提出:“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做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告诫人们不要落入胡适所提倡的“整理国故”的圈套。 ☚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反“文化围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