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育儿风俗
敦煌古代民间重视对儿童的养育,形成一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首先是回干就湿,即“湿处母眠,干处儿卧”。S.4438《十恩德》: “干处与儿眠,不嫌污秽与腥膻。慈母卧湿毡,是须缚,怕磨研,不离孤儿体边。”其次是精心养育,包括及时洗濯、预防事故、防治疾病等。S.4571《维摩诘经讲经文》: “抱持养育,不惮劬劳; 咽其吐甘,岂辞嫌厌。回干就湿,恐男女之片时不安; 洗浣濯时,怕痴骏之等闲失色”。又云: “临河傍井,常忧漂溺之危; 弄戈捻刀,每虑啮伤之苦。世间之事,都知谙知,父母忧心,渐令诱引”。第三是三岁断奶。P.2418《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孩子始从上下,直至三年,饮母胸前白乳,渐渐离于怀抱”。其四注重幼儿锻炼,3—7岁时鼓励他们进行骑竹马等体育活动,“五五相随骑竹马, 三三结伴趁儿”。 同时还重视防治夜惊、夜啼、鸡惊、头疮等儿童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