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炊食部 > 水器 > 矢人盤 > 散氏盤 散氏盤 sǎnshìpán
古代名物 > 珍寳類 > 金銀部 > 銅器(附) > 散氏盤 散氏盤 sǎnshìpán 亦稱“散盤”。因銘文中有“散氏”而得名。西周中晚期文物。通高二十·六厘米,深九·八厘米,口徑五十四·六厘米,底徑四十一·四厘米。敞口,淺腹,附耳,圈足。腹飾夔紋,間以獸首三,足飾變形饕餮紋與竊曲紋。内底有銘文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記載散、矢兩國土地轉讓及劃定封界的情况。係最重要的金文之一。相傳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陝西省鳳翔,現藏臺灣故宫博物院。 散氏盤亦稱〈散盤〉、〈矢人盤〉。西周厲王(姬胡)時代(前878—前828)所製銅盤,為周器一杰作。銘文於底鑄出,十九行,行十九字,凡三百五十七字。記叙矢人將田地移付散氏時所訂契約,為研究西周土地制之重要史料。銘書大字,古樸雅健,粗放質拙,茂美厚重,奇趣横生。筆勢時而放縱,有一種斯時罕與倫比的壯實遒邁之氣象。古銅銘文呈放縱之勢者鮮覯,本器别具特色,為西周晚期之珍貴書迹。不知出土於何時,清初吴玉搢《金石存》最先著録。是編以其銘文干支而稱“乙卯鼎”,錢大昕以文中人名“西宫襄父”而稱“西宫襄”,阮元以文中記録散氏田邑一事而易名 “散氏盤”,自此定名。 本器初藏清内府,後流落人間,頻經遞轉,清王昶《金石萃編》謂: “今藏揚州徐氏。”現存北京故宫博物院,臺灣中央博物院有復製品。郭沫若著録於《兩周金文辭大繫圖考釋》。(見上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