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敝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敝笱 敝笱《诗经·齐风》篇名。全诗三章,章四句。《毛诗序》云:“《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此诗是“齐人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比鲁庄公不防闲文姜,故归齐而从之者众也”。据《左传》记载,鲁桓公被齐襄公杀死后。鲁立文姜所生的儿子为君,是为庄公。文姜做了寡妇后,仍多次回齐国,和齐襄公幽会。据此当以朱说为是。该诗为齐国人民借指责鲁庄公不能制止其母文姜继续与其舅父齐襄公幽会,以讽刺文姜的淫乱行为。 ☚ 卢令 载驱 ☛ 敝笱敝笱在梁, 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 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 其鱼鲂。 齐子归止, 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 其鱼唯唯。 齐子归止, 其从如水。 破旧鱼篓放在鱼梁上,水里的鲂鱼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文姜要回齐国去,随从的人多得像云彩一般。 破旧鱼篓搁在鱼梁上,鲂鱼鲢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文姜回齐国来了,随从的人多得像雨水一样。 破旧的鱼篓搁在鱼梁上,鱼儿在水中互相追随。文姜回齐国来了,随从人多得像流水一般。 《敝笱》三章,章四句。这是讽刺鲁桓公夫人文姜与其兄齐襄公私通的诗。《诗序》说:“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关于齐、鲁宫廷兄妹通奸的丑事,在《齐风·南山》中已有揭露和讽刺。如果说《南山》重在刺齐襄公,那么本篇应是重在剌文姜和鲁桓公。后人也多从《序》说。可是朱熹说:“桓,当作庄。”并在《诗集传》中列举文姜如齐多在鲁庄公二年、四年、五年、七年。因此,朱子认为此诗是刺庄公不能防闲其母,他说:“齐人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比鲁庄公不能防闲文姜,故归齐而从之者众也。”(《诗集传》)今人也有从朱子说者。其实,不能防闲其母事小,而不能防闲其妻事大。况且桓公在世时,文姜早已和其兄私通,甚至桓公为此而死于齐。不讥刺大而讥刺小,不刺当事人而刺后人,岂不怪哉!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 中说:“姚氏主《序》说,而谓归为于归,则又不可解。诗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比起,是明明谓鲁桓公不能制文姜,纵之归齐,而己复从之,以致自戕其生,为天下笑。若谓归为于归,则鱼方入笱,而何见其为不能制耶?故知此诗当作于公与夫人如齐之顷,而未薨于车之先。”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也不从朱子说:“今案,以桓公为是。”也不从姚氏说:“归,自谓归齐,或以于归释之谬矣。”方氏之说,符合诗意,多被今人接受。按周礼,嫁后的女子若回娘家,必得夫家允许。如果擅自往来,必被时人讥刺。文姜旧情难忘,多次返齐,继续与其兄通奸,放荡不羁,逆情悖理,故齐人刺之。统治者们置羸老遍地僵卧,饿殍满道充塞的惨景于不顾,放肆无忌,荒淫无耻,给广大人民造成极大痛苦,人民怎能不表示极大的愤慨呢! 今天读来,不无现实意义,本诗应是对腐败在位者的一种警策。 全诗共三章。各章大意相同,都是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来喻弱国之礼法不能制约强邻之女的淫荡,即鲁桓公不能防闲文姜。“敝笱在梁,其鱼鲂鳏。”笱是一种竹制的捕鱼器具,口有倒刺,鱼能进不能出。“梁”是鱼梁,鱼坝。“鲂鳏”指鱼。古代多以鱼为隐语以称爱人。以捕鱼、食鱼为私情、婚媾之隐语,如《邶风·新台》的“鱼网之设,鸿则离之”。“齐子归止,其从如云。”《诗集传》曰:“归,归齐也。如云,言众也。”这一章的意思是鲁桓公好比破旧的鱼网,放在堤坝上捉鱼,文姜好比水里的鲂鱼鳏鱼,破旧的鱼网怎么能捉得住鱼呢?如今文姜要回齐国会见其兄襄公了,她的随从像云一样多,后两章只易几个字,使内容层层推进,既便于歌唱,又使中心突出。使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统一起来。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敝笱》三章都是“比也”。即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比鲁桓公(朱以为鲁庄公)不能防闲文姜。以“云”、“雨”、“水”喻从者之“众也”、“多也”。方玉润认为“非叹仆从之盛,正以笑公从妇归宁,故仆从加盛如此其极也”(《诗经原始》)。此说很有道理。百姓对统治者生活如此糜烂,非常愤慨,所以不是“叹”,而是“笑”。这样理解才符合“刺鲁桓公”的本意。诗中的比喻生动形象,既使语言形式为思想内容服务,又使诗歌的主题不断向纵深发展。 《敝笱》也和其他诗篇一样,使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二、三两章和第一章比较只换了几个字。这种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形式,不但层层深入地揭露了文姜厚颜无耻、放浪无拘的淫荡秽行,也进一步嘲讽了鲁桓公软弱无能,畏惧强邻的劣迹。 敝笱敝笱在梁, 其鱼鲂𫚈。 齐子归止, 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齐风·敝笱》无情地揭露了齐襄公与文姜兄妹私通的丑恶,讽刺文姜糜烂无耻,放荡不羁的腐朽生活; 对鲁桓公不能禁止文姜行淫乱之事,表示了极大不满和痛恨。 《左传》中记叙鲁桓公将要与文姜如齐之时, 鲁国大夫申𦈡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乱。易此,必败。”其中“渎”字指的是: 男有妻,女有夫,不能轻易亵渎之。可见“渎”乃猥亵,淫乱,通奸之意。“易此”的“易”字作违反讲。也就是说,男女违反礼义,会贻害无穷的。齐襄公与文姜乃同胞兄妹。若一般各有家有室的男女苟合成奸,尚“易此,必败。”的话,那么,亲兄妹之间淫乱,通奸则是大逆不道了。 正是此次文姜与鲁桓公如齐,齐襄公与文姜通奸被鲁桓公察觉,“公谪之,以告。”齐襄公大怒,便差公子彭生在桓公乘坐的车子上拉杀他,桓公才招来了杀身之祸。 《敝笱》主要记述了文姜返回齐国后与襄公荒淫无耻的秽行。按周朝的礼节,嫁后的女子若回母家省亲,必须由其双亲向夫家提出申请,得到夫家允许,方可堂堂正正地归返。如果擅自返归,则会被时人讥笑,谓之有失礼义。而作为鲁国国君之妻,齐国国君之妹的文姜,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于鲁桓公“十八年春,(前六九四年)”由鲁桓公陪同,在众多随从簇拥下,公然回到了齐国。 文姜一到齐国,便与“齐侯通焉。”“通”是通奸之意。由此可知,这两个丧失人伦,身为统治者的兄妹,在文姜未嫁之前就勾搭成奸了。及至下嫁鲁桓公之后,仍然旧情难忘。这样揭露,正是把统治者们的放荡丑行,逆情悖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给予无情地鞭挞。统治者们置羸老遍地僵卧,饿殍满道充塞的惨景于不顾,因而百姓才发出“知我如此,不如不生”的感叹,表示了极大愤慨。他们生活糜烂,是造成广大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重要原因。作者撕下统治者的遮羞布,把他们的罪恶赤裸裸地公之于众,可见其讽刺之深刻,揭露之彻底! 《敝笱》通过“一唱三迭”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文姜的厚颜无耻,放浪无拘。深刻指出兄妹二人通奸、荒秽是造成齐国、鲁国灾难的重要原因,激起人民无比愤怒。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毛诗正义》云:“敝,败也。”口语乃“坏”、“破”之意。“笱”是捉鱼的网 (或鱼篓)。“鲂鳏”指鱼。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子”在秦汉以前不单指男性,也指女性。比如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一句中的“帝子”就是指女神湘夫人。本诗中“齐子”指文姜。“止”字是语气助词,“从”是“随从”。第一章译为: 鲁桓公好比破旧的鱼网,放在桥梁上捉鱼,文姜好比水中的鲂鳏鱼,破鱼网怎能捉得住鱼呢? 如今文姜要回齐国会见哥哥,她的随从象云一样多! 第二章中前两句, 已换取了“鲂𫚈”中的一个字, 可解释成“身厚头大”。第三章亦是第二句中“鲂鳏”换成“唯唯”。“唯唯”形容鱼行相随。三、四两句中“其从如云”里的“云”字分别由第二章中的“雨”,第三章的“雨”替代,其余句词相同。这种一唱三迭”的手法运用,使内容层层推进,既便于歌唱,又使中心突出。使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诗的三章中,无论是起兴的前两句写的鱼,还是后两句最后一句中比义的“云”“雨”“水”,都是符合事物先后顺序而精心安排的。 第一章中的“鲂鳏”若比成小鱼,正象《左传》所云:“以为小鱼易制,喻文姜易制。”就不难想象文姜初嫁至鲁,尚存温顺之情,鲁桓公易于掌握她。 第二章中的“鲂𫚈”则指身厚头大之大鱼。 文姜入鲁, 一则凭借齐国是大国,二则随从既盛又多,三则已窥探出鲁桓公之软弱可欺,因此鲁桓公更不好对付她了。第三章中的“唯唯”,这个迭字的意思是“行相随顺”之意。在此指鱼的自由自在,随意往来。《毛诗正义》云:“上二章言鱼名,此章言鱼貌。”因此,“唯唯”的比喻义指文姜出鲁返齐,由齐回鲁已是天马行空也。 “其从如云”,“其从如雨”,“其从如水”三句均为章末尾句。《笺》云:“云之行顺风耳。”又云:“如雨,言无常,天下之,则下; 天不下,则止。”又云:“水之性,可停可行。”“云”“雨”、“水”皆含比义。意在喻文姜之随从的态度、行为。随从们如云之行顺风,入鲁后步文姜后尘,亦步亦趋与之一同作恶; 文姜之姪娣们 (即随从) 善恶如雨随天变,行动皆文姜指使; 侍御贱妾(乃文姜随从) 们看文姜脸色行事,如水之性可停可行一样。无论返齐,还是回鲁,一呼百诺,行停自如。 《敝笱》中“兴”、“比”结合巧妙,二者相得益彰。既使形式为内容服务,又使主题不断向纵深发展。本诗不但深刻揭露了文姜肮脏龌龊的罪恶勾当,也嘲讽鲁桓公不能防闲文姜的软弱,矛头直指统治阶级,真可谓淋漓尽致! 《敝笱》其鱼鲂鳏②。鳊鲲游鱼自由闯。 齐子归止③,文姜回齐见兄长, 其从如云④。前呼后拥如云荡。 敝笱在梁,破篓搁在鱼梁上, 其鱼鲂𫛎⑤。 鳊鲢游鱼自由闯。 齐子归止,文姜回齐见兄长, 其从如雨。宾从杂沓如雨狂。 敝笱在梁,破篓搁在鱼梁上, 其鱼唯唯⑥。游鱼往来无阻挡。 齐子归止,文姜回齐见兄长, 其从如水。随从人员如水淌。 [注释] ①敝:破。笱(gou):竹制的捕鱼器具,口有倒刺,鱼能进不能出。《邺风·谷风》三章:“毋逝我梁,毋发我笱。” 梁:鱼梁,拦鱼的堤坝。②鲂鳏(fang guan):鳊鱼和鲲鱼。③齐子:指鲁桓公之妻,鲁庄公之母文姜。④如云:形容随从文姜人员之多。下二章“如雨”“如水”义同。⑤𫛎(xu):鲢鱼。 ⑥唯唯:游鱼自由往来的样子。 [赏析] 《齐风》中《敝笱》、《南山》和《载驱》三篇可谓是三驾马车,诗旨相同,都是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与奢侈放荡,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艺术方法揭露齐襄公与文姜兄妹通奸的丑行。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载:齐襄公的妹妹文姜嫁给了鲁桓公。出嫁前,文姜已经与兄长襄公淫乱;出嫁后,两人继续私下通奸。不久丑事败露,文姜受到鲁桓公的指责。她不但无意痛改前非,反将此事告诉襄公。襄公怀恨在心,于是派了公子彭生将鲁桓公暗杀了。《敝笱》就是以这件事为背景写成,时间大约在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之后。这一年,齐鲁会盟于泺,文姜跟随鲁桓公回到齐国,车骑、随从之盛,为人瞩目。《敝笱》写的可能就是这次齐鲁会盟、文姜回齐的情况。齐人以为鲁桓公不能制约其妻文姜淫乱,反而放纵文姜自由往来齐鲁之间。文姜淫荡不轨固然可憎可鄙,但其责任却在作为文姜的丈夫桓公身上,故作诗加以讽刺与揭露。这就是《诗序》所说:“《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致使淫乱,为二国患焉。” 这首诗讽刺艺术运用极其成功。它没有干巴巴的伦理说教,也不是剑拔弩张的横眉冷对,而是从远处落笔,他物着墨,从渔人捕鱼写起,似与本诗宏旨无关,但细加琢磨,即会使人拍案叫绝,因为两者之间自有内在的联系,使诗意显得更为含蓄有致、耐人寻味。这正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敝笱在梁,其鱼鲂鳏。”正是发挥了“以彼物比此物”的妙用。它以敝笱不能制鱼,比桓公不能制妻子文姜,既确切,又形象,既富有生活情趣,又达到委婉的讽刺目的。朱熹《诗集传》说:“齐人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比鲁庄公(按,当是鲁桓公)不能防闲文姜,故归齐而从之者众也”道出了个中深意。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各章首二句仅调换一二字,对其自身来说,都是比喻,但显示出前后程度的递进,即由鱼名的叙述转入对鱼貌的描绘,由敝笱不能制各种鱼类到各种鱼类可以自由出入。再从全诗考察,它又是“兴”句,先从游鱼可以自由出入破鱼篓,以“兴”三四句文姜如齐,宾从杂沓,大张旗鼓的直来直往,毫无阻挡之事。各章三四句都是直陈句,但在叙述之中隐含比喻:“如云”、“如雨”、“如水”,本身既是比喻,又意存关联,互为因果。王安石《诗义钩沉》引陆农师曰:“其从如云,无定从风而已。云合而为雨,故以雨继之;雨降而成水,故以水继之。”这是循环因果关系。各章末尾以“云”“雨”“水”作结,又语含双关:既形容随从人员之众多,是比喻;又以“云雨”隐“性”,象征“如鱼得水”之乐,是隐语。如此比兴相兼、比中谐隐的巧妙运用,构成了此诗语浅意深,曲折多变,含蓄有致的独特的特色。 对此诗的旨意,闻一多先生卓有新见,自成 一说,不妨录之于后,以供鉴赏者参考。他在介绍了旧说之后指出:“敝笱象征没有节操的女性,唯唯然自由出进的各色鱼类,象征她所接触的众男子。这一说似乎更好。因为通例是以第三句应第一句,第四句应第二句;并且我们也不要忘记,云与水也都是性的象征。但无论如何,鱼是隐语,是不成问题的”(《闻一多全集》第一册《说鱼》) 敝笱
【注释】 ①敝:破。笱(gou 狗):捕鱼的竹笼。梁:捕鱼的石堰。拦阻水流而留缺口以便捕鱼。鲂:一种鱼。生活在淡水中,形状像鳊鱼。鳏:一种鱼。《毛传》曰:“鳏,大鱼。”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三》曰:“即鳡鱼。其性独行,故曰鳏。”又,王引之说:即鲩。扬州人叫𩽼子鱼,读如“混”,或如“衮”。(见《经义述闻》卷五) ②齐子:指文姜。归:回齐国。止:语气词。从:随从的人。如云:比喻随从之众。③(xu序):即鲢鱼。④唯唯:鱼出入自如的样子。 【译文】 破鱼笼放在鱼梁上,鲂鱼、鲩鱼无阻挡。文姜回到齐国来哟,跟随的仆从云一样。破鱼笼放在鱼梁上,鲂鱼、鲢鱼无阻挡。文姜回到齐国来哟,跟随的仆从雨一样。破鱼笼放在鱼梁上,鱼儿游来又游往。文姜回到齐国来哟,跟随的仆从水一样。 【集评】 《毛诗序》:“《敝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四) 清·方玉润:“《集传》以此诗为刺庄公不能防闲其母,岂知不能防闲其母之罪小,不能防闲其妻之罪大。且桓公时,文姜已归齐,致公薨于齐,诗人不于此时刺桓公,岂待其子而后刺乎?姚氏主《序》说,而谓归为于归,则又不可解。诗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比起,是明明谓鲁桓不能制文姜,纵之归齐,而己复从之,以致自戕其生,为天下笑。若谓归为于归,则鱼方入笱,而何见其为不能制耶?故知此诗当作于公与夫人如齐之顷,而未薨于车之先。曰‘其从如云’,‘其从如雨’,‘其从如水’,非叹仆从之盛,正以笑公从妇归宁,故仆从加盛如此其极也。”(《诗经原始》卷六) 【总案】 《毛诗序》说诗,多有附会,此说却与诗合。朱熹以此诗为刺庄公不能防闲其母,大误。方玉润从诗本身入手,证明是刺桓公而非庄公,入情入理,很有说服力。 敝笱 敝笱〔原文〕 ☚ 卢令 载驱 ☛ 渔具 渔具筒 汕 罱 鱼具鱼笱 鱼器 罾罩 罾笱 罛钓 另见:钓鱼 ☚ 渔具 钓具 ☛ 敝笱 敝笱《诗·齐风》篇名。敝笱,坏了的鱼网。旧说齐人以“敝笱”喻鲁桓公,以鱼喻文姜,比喻鲁桓公不能防闲自己的妻子。因文姜与其兄齐襄公私通,嫁鲁桓公后,仍往来不断。全诗3节12行,写文姜由鲁返齐去见其兄,一路铺张浪费,疯狂奔淫的丑秽。文辞生动的描绘了随从车马之盛。 ☚ 紫水河边的故事 蛤藻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