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江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江雪》《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蓑笠(suo li梭立)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 【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作者被贬永州时所作。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叙写雪天江上的景色和渔翁独自垂钓的情形,凝敛峻峭,简淡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宛如一幅雪天寒江独钓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的第一、二句,从宏观角度写背景,写群山原野。“千山”、“万径”是一种想象、夸张,都极言范围之广,境界之阔。千座山,万条路的景象是摸不着的,在有限空间所构成的画面上也是无法看到的,但人们通过诗歌语言,运用联想,却可以感觉到它的广阔无垠。“鸟飞绝”,是说连一只鸟都没有了;“人踪灭”,是说连一点人的踪迹也不见了。本来“绝”和“灭”就是一种极端的状态,现在前面分别冠以“千山”和“万径”,就显得更加突出,可说把环境的幽冷沉寂充分渲染出来了。这两句诗里还没有写到雪,但那“鸟飞绝”,“人踪灭”的冷寂境界,显然就是由那铺天盖地的大雪、严寒无比的天气所造成的。可谓不着一个“雪”字,却先显现了雪天的威力及其导致的后果。总之,这两句从总体上进行描写,设置了凄寒荒寂的氛围,为下面两句诗预作铺垫。 诗的三、四句从微观角度写主要对象,写人物。如果说前两句包含着想象、夸张的成分,那么这两句就完全是写实,是具体而细致地描绘江乡雪景: 在漫天雪飘的寒江中,一叶孤舟上坐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在那里独自垂钓。“蓑笠翁”是本诗的中心,他在浩瀚无边的背景下,在画面上虽然显得很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地位,可说整首诗就是为了突现这个人物,为了传写出这个人物的精神世界。在 “千山”、“万径”的衬托之下,一个 “孤” 字,又一个 “独” 字,写尽了人物的孤独、寂寞。诗尾 “寒江雪”三字,则不仅扣题,而且也是诗的点睛之笔。字面上是说寒江上的雪,实际这雪在诗里笼盖一切: “千山”、“万径”上是雪,“孤舟”、“蓑笠”上也是雪,纷纷扬扬的大雪构成了一个洁白的银雪世界。就是在这个雪的世界里,在“鸟飞绝”、“人踪灭”,几乎看不到任何生命的环境中,这个渔翁却不畏严寒,不惧风雪,凛然不可侵犯似地端坐垂钓。可见那个“独钓”的“独”字,不仅包含有“孤独”感,表现了渔翁的孤寂冷清;而且具有“独特”意,显示了他不同凡响的孤傲品性和坚韧意志。这个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的自我写照。 柳宗元有治国之才,怀济世之想,但由于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远贬荒州,从此有才不能施展,有志不得实现,常存孤危之感。但另一方面,他又一再声称:“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与韩愈论史官书》),表示要坚持自己进步的政治理想。作者在诗中“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身上,就寄托了自己这种孤独苦闷而又决不屈服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对比手段用得很成功。从宏观角度大处落墨,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描写背景和从微观角度小处着笔,运用具体写实手法描摹人物适成鲜明对照,背景越写得广阔寒寂,越映衬出人物的孤独冷清和特立独行,诗篇的题旨也越发显得突出。该诗的构局也极精巧。诗中具有高度概括力的二十个字,包含有二十种意思,写出了广和狭,大和小两类事物,作者对此像绘画中的“经营位置”一样,加以巧妙的组织安排,布置搭配,构成完整的江雪垂钓图景,显得非常和谐精美,鲜明生动。此外,全诗四句都是景语,没有一句情语,可是通过雪天独钓的渔翁形象,却把诗人孤独不屈的精神曲曲传出。苏轼评柳宗元的诗说: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书黄子思诗集后》) 这诗就写得简淡清爽而又凝重淳厚,在峻洁的文字中,充满着一种 “味外味”。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他在山川景物的描写之中,再现了一种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小石潭记》) 的艺术境界。与之相似,柳宗元还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在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中,继王孟之后蔚为大家。六朝之后,佛道大行,而诗人们又多受佛道思想的浸染。于是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的寓山水以禅宗和以李白为代表的游山水以访道,客体山水与人类社会的宗教混而化一的诗风。柳宗元放逐南荒不毛之地,尽管他深受佛道思想影响,而这影响又与其身世遭际相共鸣,但山泽荒疬,宗教的外在形式毕竟削弱了些,这就使得他的山水诗作,虽然内涵与王李等前贤一致,外形却多与宗教无涉。其山水诗作多是人与自然的组合,是借助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观照其孤寂冷清但又冰清玉洁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谈宗教的宗教,这正与“禅”的本质特征相契合。《江雪》即是这样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外形,以枯冷凄清为内容,不言 “禅” 的禅诗。 此诗题为《江雪》,先已使人感到三分寒意,再看其诗,则无处不写其静,无处不觉其寒。起首二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人从大处落笔,描摹出苍茫渺远的阔大背景:“千山”“万径”,宇宙空明,在这个目力所及的大千世界里,一切有生命者都已绝灭:“千山”,正是飞鸟翔舞栖息之地,“万径”,正是人类熙熙攘攘、你去我来之处,配以“绝”、“灭”二字,就形成了感觉上的极大反差。此时,当再增三分寒意。 此诗前二句是远景、是衬托,后二句是近景、是中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没有意识、没有生命的冰雪冻结的凝固世界,是“孤舟”“独钓”老翁的背景,是老翁(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也是诗人心灵窗口透视出来的客体自然。从句式 上说,人鸟灭绝,所以才会说此翁为“孤”为“独”;从内涵来说,在这个极其寒冷的世界里,人鸟灭绝正是孤舟独钓者的反衬。这是一种“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的境界,无异于“接舆之髡首”与“桑扈之裸行”(屈原语),就其本质来说,是诗人摒弃社会、摒弃人类而独对自然的宗教境界——没有宗教外衣的宗教。当然,这也是一幅画卷:远处千山万壑、层峦起伏,覆盖着洁白晶莹的冰雪,雪面上没有一行人的足印,甚至没有一丝鸟雀的痕迹,在似乎凝止着的江面上,孤独地漂着一叶渔舟,一个身披蓑笠的渔翁,向寒冷的江面伸出了钓竿,而鱼儿此时,畏惧那寒冷的冰雪,早已潜入了水底,老翁垂钓的,仿佛是那扑面而来的寒江飞雪…… “孤”“独” 二字,是一篇之旨趣。此诗写于作者南贬永州之时。其时柳宗元“既窜斥,地又荒疬,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新唐书·本传》),正是此意。“蓑笠翁”是一篇之形象,实际上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诗人既不得志于世而求于放浪山水的人生追求。他的另一首诗专以《渔翁》为题,“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比此处之渔翁的心境略好,那毕竟是陶然于山水了,可以参照一读。“蓑笠”二字,给此处之渔翁以服装道具,更增其真实鲜明之感。“江雪”二字是全篇之笼罩者,诗中主人公垂钓江中,“江”字自然是其所依附,而“雪”字则更是无所不在,它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原因,它使千山万径、孤舟老翁,无不置于纷纷扬扬的飞雪之中,读来空灵迷茫,颇具朦胧凄清之美,其中的禅意、禅境,读者自不难玩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