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教育目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设计,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规格的人、使受教育者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它是建立教育制度、规定教育任务、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教育目的的确定,既要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要求,又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史上,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教育目的。比如,我国古代教育以“明人伦”、“建国君民”、“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儒家教育目的为主,西方中世纪则以培养僧侣和骑士为教育目的。我国近代的教育目的:清政府(1906)旨在培养“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人才,资产阶级的临时国民政府(1912)则强调道德教育、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美感教育以培养新国民。西方近代教育目的,有的要求培养泛智人才,有的培养绅士,有的强调受教育者个性自由发展,有的要求为充满生活做准备。总的来说,教育目的大致有两类:一类强调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为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另一类强调从儿童内在的发展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乃是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这两种倾向都没有处理好社会与个人的辩证关系,是有片面性的。我们现行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的,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 教育方针 德育 ☛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jiaoyu mudi即某一社会对其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观要求。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性,是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之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某种主观“要求”,这种要求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这就是目的。教育目的从形态上看是一种观念,实质上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揭示了教育在受教育者身上可能产生的普遍结果,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教育规律。教育目的规定了把下一代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它规定了教育的方向,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过程,决定着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方法、手段的选择。同时,它指出了教育对象的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教育结果,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实行某种教育控制,使受教育者的发展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教育如果没有目的, 则将陷入无方向、无组织、无计划的混沌状态。历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很多,其中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两派,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二者都不全面,只有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才为制定科学的教育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 ☚ 教育方针 三个面向 ☛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Jiaoyu mudi培养人的总目标。它规定着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并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异。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还具有阶级性。如古希腊雅典教育要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斯巴达教育要求培养骁勇善战的人;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培养明人伦的士大夫;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要求培养主教和僧侣;封建领主要求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骑士。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过不同的教育目的。如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培养新型的即完善全面的人的教育目的。以后又陆续出现泛智主义的教育目的、培养绅士的教育目的、主张自我发展的教育目的、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目的以及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等。但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大工业生产发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把高级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掌握劳动技能的生产工人的培养作为教育目的。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的论述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本位论。如《学记》提出,“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法国早期的社会学家涂尔干主张“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为个人本位论。如夸美纽斯说“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在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的与均衡的发展”等。但是,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历史上的教育家都没有科学地解决教育目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指出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范围内去考察,从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两个方面来确定教育目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确定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基础的。我国宪法中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目的明确规定了中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本要求。 ☚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方针 ☛ 教育目的关于受教育者在培养质量和规格方面的规定。广义指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教育的目的要求。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实现教育目的而进行的。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总要求。中国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培养人的总目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反映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各异。古希腊雅典教育要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斯巴达教育要求培养骁勇善战的人,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培养明人伦的士大夫。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大工业生产发展,既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又培养掌握劳动技能的生产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8年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中规定: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十六条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美育 教育主体 ☛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培养人的总目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反映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各异。古希腊雅典教育要求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斯巴达教育要求培养骁勇善战的人,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培养明人伦的士大夫。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大工业生产发展,既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又培养掌握劳动技能的生产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8年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美育 教育主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