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教育概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教育概述

教育概述

在商周时代,岭南地区和岭北地区就有了往来。秦始皇统 一全国后,在广西推行郡县制,中原文化逐步在岭南地区传播。秦汉时开始出现私学;两汉之交的苍梧广信(今梧州)人陈钦、陈元父子,和东汉的士燮,都是当时有名的经学家,这些人对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有很大贡献。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混乱,许多文人学士避居岭南,开坛讲学,壮族出现 一些封建文人。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桂州总管令狐熙拨款为各州县“建城邑,开设学校”,开始兴办官学。唐太宗在大宴百官时,曾令南方越族首领冯智戴(高凉郡上官)赋诗,上林县保存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是澄州无虞县令韦敬辨写的,《智城洞碑》碑文为廖州刺史韦敬 一所作,显示了当时的土著民族首领汉文水平之高。唐武德五年(622年),岑溪建学府。贞观初,容州、柳州建府学,博白、北流建县学,公元815年,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兴学校,育人才,开拓广西文风。唐在岭南推行科举制度,不少文人迈入什途,钦江(今钦州)宁愿悌是广西的第 一个进士,于武则天朝登第。唐还在广西采取“南选”措施,选拔地方人才。此时,壮族民间还借助汉字及其偏旁部首,创造了 一种“土俗字”。壮族许多山歌、唱本、师公调都用这种字记录下来。
宋代崇尚理学,重视兴学宣道,教育人民,广建学宫,不仅在壮汉杂居的桂北、桂东地区设置学校,而且在壮族聚居的一些州县,如庆远、横州、融县、宜山、天河、象州也出现了州县学。书院在南宋开始兴创,共建11所,最早的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在容县建的勾漏书院,而办得最好的则是受过宋理宗御书赐额的全州清湘书院和桂林的宣城书院。宣城书院是为纪念热心倡导在壮族地区兴学的静江知府、理学大师张栻和理学家吕祖谦而创办的。教育的发展使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增多,如宜州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竟达五六百人。文科中举获得进士功名的,宋代广西有279人,其中不少是壮族,如覃光佃、覃庆元、覃昌 一家三代都获进士。
元代除维持原有的学校外,新建学校不多。明代,太祖朱元璋强调“治国以教化为先,教育以学校为本”,把兴教办学列在检查下属工作之首位。桂东、桂中各流官府、州、县学逐步完善,办学范围逐步扩大到西部地区,壮族聚居地区也相继设立了学校。如庆远府属的宜山、天河、思恩等;思恩府以及所属的武缘县;南宁府所属的新宁州、上思州等。府、州、县学的建置亦开始制度化,一般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以主持学政,课读生徒。明王朝对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和出贡也给予优待,允许土官子弟到附近儒学就读,名额也不限制,给上官学童以生活补助,成绩好的,“辄赝赏格”,以资鼓励;允许他们应举等等。还在广西各地新建书院64所。壮族人民学习汉文日益普及,不少人入学中第,踏入仕途,有的还成为知名学者。如庆远的韦昭、韦广,皆进士及第,曾分别被任为大理寺丞和巡按御史。武鸣李璧,明正德进士,曾到南京讲学,著有《剑阁集》等,宜山李文凤,嘉靖进士,著有《月山从谭》等书。
清代,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清王朝在广西壮族最集中的西部地区创办了镇安府学、泗城府学、太平土州学、奉议州学、土田州学、西林县学、崇善县学、东兰州县学、归顺州县学、西隆州学、天保县学、恩隆县学、百色厅学、恩阳州学、镇边县学等15所学校。义学、书院在这些地方也开始创办。从乾隆八年(1743年)到清末,这一带共建书院12所。这样,全广西50多个府、州、县,大都有不同体制的学校建立。在云南文山州,清初办义学30所,书院10所;广东连山于同治四年(1865年)建书院1所。清统治者还采取 一系列政策,以扶植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如为壮族专设学额,禁止土官阻挠土民应试;准许土司子弟就近入学考试;鼓励外籍人入籍应试,入学中举之后,不许搬回原籍,这些对促进壮汉文化的进 一步交流有一 定作用。清代,壮族涌现了不少优秀人才,如思明府举人农耕尧,遗诗百余篇;郑绍曾,举人,在广东任知县数十年;武缘县刘定逌,为乾隆进士,因不满朝庭,鄙视权贵,回乡办学,先后在浔州府浔阳书院、桂林秀峰书院、宾州宾阳书院主讲,从教46年,编了《四书讲义》、《论语讲义》、《三难通释训言》等教材,培养了不少汉壮子弟;上林县的张鹏展,曾任通政使司通政使,为著名的诗人、教育家;归顺州的童毓灵、泗城府的黄家德、西林县的黄文黼都是当地有名诗人。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尽管清统治者规定“土民”可以读书应试,但广大“土民”既充赋役,生活低下,加上土官多方“抑勒”,真正“土民”读书者甚少,中试者更是寥寥。
清末,壮族地区兴起新学热潮。1899年在桂林创办体用学堂,新学先驱马君武和被誉为“边民先觉”的归顺州壮族学者曾汝璟曾在学堂就读。1902年,广西体用学堂改为广西大学堂。同年,柳江、宜山、思恩等县建小学堂。1904年,云南的富宁、马关、麻栗坡等地办了初等小学堂。1905年,清废科举后,广西各类学堂发展起来,壮族聚居的龙州、归顺所建学堂甚至超过汉族聚居的州县。龙州除建小学堂外,还建有广西边防将弁学堂、广西陆军测绘学堂、广西边防陆军步兵教导团、广西陆军讲武学堂,龙州师范讲习所、广西官立中等农业学堂,使当地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边防壮族教育的特点。其它小学堂、中学堂、实业学堂、师范学堂在壮族聚居的府州县也相继建立。在桂林,广西当局还专设土司学堂1所,以培养未改流的土官子弟。随着新学兴起,出洋留学之风遂开,归顺有曾汝璟等13人,宁明有甘浩泽等10人,龙州有杨奇才等15人留学日本,说明壮族是 一个勇于吸收 一切先进文化的开放性民族。
民国元年(1912年)以后,旧桂系军阀陆荣廷统治广西。中小学校均有所增加,但校舍、设备简陋。1925年后,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和黄旭初统治广西,教育事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928年建广西大学于梧州,由马君武任校长,后迁往桂林,培养了 一批包括壮族子弟在内的人才。1932年于桂林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由杨东莼任校长,为广西培养了许多革命干部和教师。后并入广西大学,成为广西大学的文法学院。1935年,在南宁成立了广西医学院。此外,在桂林还成立私立西南商业专科学校和私立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1945年,在百色成立公立西江学院。30年代雷沛鸿任广西教育厅厅长期间,倡导和推行国民基础教育运动,规定每村设一国民基础学校,每乡设 一中心学校,儿童大都免费入学,并利用夜校教育成年失学男女。雷沛鸿还积极进行带有职业教育性质的中等教育分流尝试,即国民中学制度试验。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和国民中学制度的推行,对于壮族教育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但从总的来说,由于旧中国的广西,经济贫困、教育是落后的。至建国前夕,壮族聚居的地方,文盲仍达80%以上,1946年,南宁地区有人口2545595人(含今邕宁、武鸣两县),有中学50所,在校学生仅8658人;小学3825所,在校学生也只有193253人。其他如云南文山州,据1950年统计,全州小学89所,壮族小学生14252人,中学生只有282人;在广东连山县的壮族地区仅有高等小学1所,85%的人为文盲。
为唤起民众投入国民革命,“四·一 二”反革命政变前后,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拔群在东兰举办了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了农运骨干和青年600多人。接着左右江 一些县建了许多农讲所和平民夜校。新桂系对这一地区实行血腥镇压后,这些学校被摧残得荡然无存。1929年12月11日、1930年2月1日,邓斌(邓小平)、张云逸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了工农民主政府,规定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各县办劳动小学,主要招收贫苦农民子弟免费入学,一律学习《工农兵识字课本》,教师由政府供应伙食;开办夜校、识字班、妇女班、青年训练班,使人人读书识字,懂得革命道理。根据这些规定,许多区乡办起了劳动小学和各种读书班,还将百色省立第五中学改为“广西劳动第一中学”,培养了 一批革命干部。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壮族教育事业,广西省教育厅成立民族教育科,以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1953年3月召开全省第 一次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制定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发展规划和实施纲要,确定把发展民族小学教育列为工作重点。据统计,1956年小学在校壮族学生数达90.83万人。1957年4月,广西省教育厅、财政厅颁发《少数民族初中预备班设置办法》、《关于山区少数民族小学教师编制问题的意见》、《关于合理使用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的通知》,1963年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委员会批转区宣传部、统战部《对民族教育卫生文化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大大促进了壮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文革”期间,壮族教育受到摧残。1978年前后,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民族教育调查组,深入民族地区调查研究,重新制订发展民族小学的规划,确定在边远的民族地区举办寄宿民族高小班。对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的儿童,适当放宽入学年龄,延长学习年限,减少教学内容,并组织巡回教学、送教上门等。使在校壮族小学生数有所增加。1979年174.26万人,1986年203.13万人。1986年同1956年相比,增加112.30万人,培长1.24倍。占全自治区小学在校学生的比重,1956年为34.79%,1979年为36.64%。1986年为35.96%。1986年同1956年相比,其比重增长了1.17个百分点。壮族小学教师,1956年为2.34万人,1979年增加至7.91万,1986年增至8.69万。1986年同1956年相比,增加6.35万人,增长2.71倍。占全自治区小学教师数的比重,1956年为30.36%,1979年为35.16%,1986年为36.46%。1986年同1950相比,比重增加了6.1个百分点。云南文山州,据1990年统计,壮族小学生比1950年增长了近40倍。广东连山于1982年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建国初期,一般只在县城办有初中,但规模不大。百色、宜山、柳州、南宁也建有属省、地一级的重点中学。后来发展较快,甚至许多公社也办有高中或完中、大队办初中,质量不高。1979年10月自治区教卫办提出“压缩高中,调整初中,发展农中,加强小学”的意见,对中学进行调整。南宁地区高中由197所调为74所;初中由842所调为346所,其他地区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基本上趋于合理。普通中学在校壮族学生数,1956年为4.21万,1979年为49.28万,1986年为38.26万,1986年同1956年相比增加了34.05万,增长8.09倍。占全自治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的比重,1956年为26.26%,1979年为27.35%,1986年为28.96%。1986年同1956年相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自治区还把河池、百色、柳州地区高中作为区级重点来办,又增设民族高中班,各方面给予重点扶植,教学质量大大提高,高考升学率逐渐上升。1977年,全区高校招生10195人,其中壮族学生为2158人,占总数的21.17%;1986年全区高校招生14027人,其中壮族学生3377人,占24.07%。特别是河池、柳州、百色地区高中附设民族高中班的学生,升学率均有60%以上。中学教师,1956年为0.2万人,1986年为2.81万,增加2.61万人,增长13.05倍。壮族教师占全自治区中学教师的比重,1956年为17.41%。1986年为26.36%,增加了8.95个百分点。云南文山州1990年统计,壮族中学在校学生比1950年增加了近70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所发展。自治区除在南宁、柳州、桂林举办中专招收壮族学生外,还有壮族聚居的地区先后建立了百色农业学校、河池地区卫生学校、河池地区民族农业学校,河池地区农业机械学校、百色地区农业机械学校、广西供销学校百色分校和河池分校、右江民族商业学校、河池财经学校、河池地区民族工业学校、百色地区民族工业学校。中专学校在校壮族学生数,1956年0.43万,1979年1.36万,1986年1.88万。1986年同1956年比,增加1.45万人,增长了3.27倍。占全自治区中专在校学生数的比重,1956年为27%,1979年为26.56%,1986年为36.11%。1986年同1956年比,增大9.11个百分点。农业职业教育几起几落,1958年,受“大跃进”的影响,平均一个公社办有一到两所农职中学,由于办学条件不足,到1959年大部份停办或裁并,1964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精神,各地陆续恢复了一部分农职中学。“文革”期间,又遭劫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人民政府把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振兴山区民族经济的战略措施来抓,根据农村需要开办农业职业中学。1986年每个壮族县份都办有一所农中,壮族在校生数为1.39万人,占全自治区农职中学生在校学生的比重达到26.14%。农业职业中学壮族教师1985年达到965人,占全区农职中学教师的23.18%。云南文山州至1990年办农业职业中学13所,壮族学生达1596人,壮族教职工125人。
中等师范教育。民国后期,面向壮族地区招生的中等师范有桂岭、田西、柳庆、南武师范和一些县的简易师范。建国后,1950年10月,人民政府恢复桂岭师范学校,随即改名为桂林民族师范学校。1953年创办东兰民族师范学校。1954年,改为桂西民族师范学校,专门为桂西壮族培养小学教师。此外,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建立起宜山师范学校、巴马民族师范学校、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和第二师范学校、百色地区民族师范学校、田东师范学校、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南宁市师范学校等,规模均在千人左右。云南文山州建有师范两所,规模也在千人上下。壮族县份还办有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提高在职小学师资。
高等教育。建国前夕,仅有广西大学、广西医学院、南宁师范学院、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和私立西江文理学院、法商学院等6所大专院校,建国后,人民政府进行接管。1953年院系调整,撤消了广西大学、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加上1950年、1951年调整、停办的南宁师范学院、西江文理学院,仅保留了广西医学院、广西农学院和广西师范学院。1952年,国务院同意成立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1953年改称广西民族学院。1958恢复广西大学。之后相继成立了百色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改为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由冶金部和广西双重领导)、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由电子工业部和广西双重领导)、广西艺术学院,这些院校均招收壮族学生。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师资的培养和提高,又相继建立了右江民族师范专科学校、河池师范专科学校、南宁师范专科学校、柳州师范专科学校,钦州师范专科学校,还分别成立了教师进修学院。对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采取特殊政策,规定区内院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要达到一定的比例。要适当的加分录取,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使壮族在校学生数逐步有所增加。1956年为0.03万,1979年为0.35万,1986年为0.93万。1986年同1956年比,增加0.9万,增长30倍。占全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的比重,1956年为10.32%,1979年为16.89%,1986年为26.78%。1986年同1956年比,其比重增大16.46个百分点。1984年云南省建文山师专,现有壮族学生215人。
40年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积极扶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除专门设有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补助经费外,还规定从其它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1988年至1990年初,全社会兴起集资办学热潮,仅用3年时间,全部消灭了中小学危房。1988年广东连山被省评为“校舍建设特级县”,消灭了危房。
1955年9月制订《壮文方案》(草案),经过2年试行,于1957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讨论通过,并在壮族地区推行,1982年对原方案进行了部分修订,现正在试点推行。
成人教育也取得了进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河池、百色、柳州和南宁四地区15周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数为3319902人,占总人口的21.2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四地区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2225111人,占总人口的14.46%。文山州经云南省有关部门验收,全州以壮族为主的59个杂居乡镇达到了“基本无文盲乡(镇)”的标准。近些年来,在壮族地区还大力开展短、平、快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壮族人民尽快脱贫致富,实现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良性循环。

☚ 教育类   百色地区壮族教育概述 ☛
000020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