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经济建设
邓小平在1977年8月8日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 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8页)目前,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一致,但一个普遍的经验是,经济的腾飞与教育的兴旺发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通过发展经济,增加教育投资,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可以说,教育与经济建设二者是相辅相存、相互促进的。在邓小平的教育理论中,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关于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1) 经济发展要求教育先行。1977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邓小平论教育》第24页)经济要发展,教育是基础。邓小平在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义上又预见性地指出: “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页)这又一次肯定了教育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由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离开了教育对人的培养和训练,不通过教育来实现科学与人的结合,也就不可能有现代生产,更不可能有现代化经济发展规模。
邓小平说: “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页)而教育则是现代化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中介和桥梁。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生产的智力因素,通过教育物化受教育者身上,受教育者参加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成为劳动力之后,又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物化到劳动对象上,从而使现代生产得以实现。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前进,同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传递科学技术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现代化生产的产生和发展,更离不开教育这一中间环节。
邓小平说: “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段知识分子队伍。” (《邓小平论教育》第59页)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而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对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此,邓小平指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9页)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为了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把教育事业搞上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教育和训练大批掌握现代化生产技能的熟练的劳动者。
(2)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事业不可能脱离国民经济而孤立地发展。从根本上说,教育的发展必然要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普及和提高程度的客观需要; 二是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邓小平对此作了三方面的论述。
❶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我们培养和训练专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计划。” (《邓小平论教育》第63页)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教育事业。因此,我们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经济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当然,“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 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邓小平论教育》第63—64页)这也充分体现出邓小平高度的战略眼光和科学的预见性。
❷经济发展了,必须增加对教育的投资。要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经济发展了,国家财力增强了,教育经费要有较大的增加。1980年邓小平在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一文中说: “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甚至有些第三世界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比我们重视得多。印度在教育方面花的钱就比我们多。像埃及这样的国家,人口只有四千万,按人口平均计算,他们在教育方面花的钱,也比我们多几倍。” 邓小平要求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他说,搞四化,知识应放在第一位,不管怎样,科学和教育要多投资,宁肯人民分配少些。
❸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办教育。教育经费的来源,除了靠国家财政拨款外,还要发动各地方、各部门、工矿企业、农村乡镇和广大群众进行合力投资。邓小平说:“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邓小平论教育》第54—55页)多渠道集资办教育,一方面可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