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产力Jiaoyu yu shengchanli
教育是为适应于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从其产生之伊始便同生产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通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的揭示,使人们对教育与生产力两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产力以其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作用于教育,而教育亦以其特有的功能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作用于教育的主要形式为:
❶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这种制约性始于原始劳动,伴随着大工业生产所形成的现代生产力的日益发展,生产力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看,大工业产生以前的社会生产,是建立在手工操作的基础上,并通过父子、师徒、邻里、族亲等简单方式来传递必要的生产知识的,相应的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也是间接的。大工业生产由手工操作变为机器生产,依托于个人的生产经验变成系统的科学知识,而且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正规教育来进行。
❷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内容。在大工业生产出现以前,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多为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性课目,由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整个说来,从未超出积累制作方法的范畴,这种积累是世代相沿而逐渐增添的,并且只是很缓慢地、一点点扩大的(凭经验掌握每一种手工业秘方)。因此,当时的生产技术还只是一种直接经验,一种生产的方法,而不是表现为一种科学理论。即使那些已经上升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也没有分门别类地形成各自的独立体系。而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各方面的认识日益丰富,并逐渐系统化、理论化,成为独立的科学体系,成为学校教育的学科课程。可见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完善。
❸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条件(如教学设备)以及一个国家在教育经费方面所能提供的支付能力。在生产力作用于教育的同时,教育必然反作用于生产力:
❶教育可以将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当科学知识还未转化为生产工具并为劳动者所掌握时,它还只能是一种生产的精神潜力,而教育通过特定的传递过程就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通过人的培养)现实的生产力。
❷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通过继承和大众传播而使科学知识实现简单再生产,通过知识创造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从而推进教育的发展。
❸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