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故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故意gù yì旧友的情意。杜甫《赠卫八处士》: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故意gù yì旧友的情意。杜甫《赠卫八处士》:“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故意;有意ɡùyì yǒuyì【同】 都可作副词;都表示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做某事)。 故意ɡùyì有意地;存心地 故意gùyì有意识地做。 故意gùyì【释义】 故意gùyì〈名〉 法律用语。有意要做某件事情的想法。 故意guyi〈副〉明知不应或不必这样做而偏这样做;有意识地(多含贬义):他~说这些话来气我|我是因为有事来不了,不是~不来|他~打住话头,看看听众的反应|他这样做不是~的,你别生气。 故意(同)有意 故意gù yì有意;存心:晴雯和玻璃二人果出去要药,~闹的众人皆知宝玉吓着了。(七三·1776)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的表白表白。(五五·1292) 安心、成心、存心、故意、特地、特为、特意、蓄意、有心、;无心、无意○安心ān xīn(副)存心;居心:~不善|~不良|~害人|~叫他们喝醉| 安的什么心。 ○成心chéng xīn(副)故意:~气人|~骗人|~愚弄人|你~叫我做错|~捣乱|他~拆我的台 |你是~气我呀。 ○存心cún xīn(副)有意;故意:~找茬儿|~与我作对|~给我难堪|~扫我的兴致|~跟我过不去|~惹人生气。 ○故意gù yì(副)有意(那样做):~做作|~咳嗽一声|~瞒着我|~使坏|~那么安排|~逗她|~捉弄她。 ○特地tè dì(副)专为某事:~派人来调查|~为这件事去的|他们~来劝我|我~来拜访您。 ○特为tè wèi(副)特地:~派人来请您|这件衣服是~给你定做的|他们~给我准备的生日宴|~前来求救。 ○特意tè yì(副)特地:~请您去讲学|~给我们准备一辆车|我们~为他组织一个座谈会。 ○蓄意xù yì(副)早就有这个意思(指坏的方面):~挑衅|~破坏|~已久。 ○有心yǒu xīn(形)故意;有意:我不是~这样干的 |她是~说给你听的。 ○有意yǒu yì(形)故意:这话是他~说的|他不是~这样做的|他说这句话,好像是~,又好像是无心|他不是~不理你,而是没看见你。 ●无心wú xīn(形)不是故意的:~弄错的|~说出来的|言者~,听者有意|这是~的|他说这话是~的,你别见怪|有意栽花花不开,~插柳柳成荫。*(形)没有心思:他心里有事,~去玩|他忙得~看电影了 |我~干这种事。 ●无意wú yì(形)不是故意:~中把字写错了 |我打坏花瓶是~的|他开荒时,~中发现了一批古钱。 无意←→有意 故意wú yì ← → yǒu yì gù yì无意:1. 没有做某事的愿望。2. 不是故意的。 意外←→故意yì wài ← → gù yì意外:意料之外。 各种程度的情意 各种程度的情意旧友的情意:故意 ☚ 各种情意 情意程度 ☛ 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在劳动法中是指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领导或劳动者,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劳动法律规定,会发生不良甚至严重后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后果发生。对于这种后果,有关人员应负违反劳动法的责任。 故意权利主体对其违法行为的一种心理态度,表现为希望或听任违法行为的发生。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认识因素,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会造成社会危害的结果;二是意志因素,即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社会危害结果的发生。在各部门法中的表现:(1)刑法上,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中国刑法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民法上,故意为过错的一种形式。即债务人明知其行为将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而有意为之或听任损害发生。这种过错,即使没有具备刑法上的犯罪构成,仍应负赔偿责任。(3)行政法上,故意指行政主体明知其行为违反了行政法规范的规定仍着意为之的一种心理态度。 故意行为人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自己行为的损害后果,但希望或放任损害后果发生的心理状态。作为民事过错的最高形态,法律除不免除或减轻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外,一般还将其作为加重行为人责任的因素。 故意 故意过错的形态之一。行为人预见自己的行为将发生侵害他人权益的后果,仍然希望其发生或者听任其发生的心理状态。其包含两种主观状态: 一是行为人预见到了行为的后果;二是希望或者放任后果的发生。希望是行为人通过行为努力追求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放任是行为人虽不积极追求后果的发生,但不采取避免损害后果发生的措施,以致造成了损害后果的发生。学者称前者为直接故意,后者为间接故意。其实在侵权责任的成立上区分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的意义并不大。即使在间接故意的场合,行为人虽未在主观上积极追求损害后果的发生,但其对损害后果采取的放任态度,证明其选择的还是有害他人的损害后果,行为人照样应当承担故意侵权的民事责任。但是,在某些特殊场合,如过失相抵、连带责任和按份责任的责任份额确定上,区分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 过错 直接故意 ☛ 故意 故意刑事诉讼名辞。亦指明知其行为会侵害他人或他人的利益并触犯刑律而放任并促使这种行为发生并导致犯罪结果的称故意。《晋书·刑法志》: “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 ☚ 故失 故殴人 ☛ 故意刑法上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两种:1.直接故意,行为人预见到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并希望其发生;2.间接故意,行为人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而听之任之。前者的主观恶性大于后者。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故意过错的一种形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故意违反法律义务或致人损害的,虽不构成犯罪也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故意 故意by intention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不良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其发生的心理状态。 ☚ 过失 过错推定 ☛ 故意(1) 刑法上指行为人在犯罪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分为两种: 故意deliberate;intentional;go out of one’s way to;wilfully;knowingly;on purpos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