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改革前30年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改革前30年的发展

改革前30年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初步建立起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省内邮电通信网,保证了党和国家政权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个时期,在整顿、改造的基础上,增辟调整了通信网路。邮政方面增加了在农村和工矿的机构,提高了运邮能力;电信方面投资1595.5万元,改善了机线设备,形成连接全省各地(市)县的长途电话、电报通信网,各地(市)县都先后开办了市内电话;农村电话网初显轮廓。
1958年至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安徽邮电通信贯彻以生产建设为主的方针,持续发展。邮政通信实现了公社、大队全部贯通邮路,其中步班邮路比1957年增加45.6%。电信通信主要发展长途电报电话和重点城市及矿区市内电话,长途通信新增杆路223.98公里、明线线条64833对公里,大量采用载波设备,省至地(市)电话全部开通直达载波电路;市内电话开办蚌埠、合肥、芜湖三个自动电话局,迈出了安徽省市话自动化第一步,其它市话局新增共电式交换机1200门、磁石式交换机1.18万门;农村电话仅1958年一年新增2510门,实现社社通电话。这期间,邮电科研、教育、工业、设计、施工等机构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为安徽邮电通信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邮电管理机构层层下放,通信全程全网被肢解,管理混乱,通信质量得不到保证,邮电信誉受到影响。
1962年以后,邮电管理体制改为以邮电部为主、地方政府为辅的双重领导。安徽邮电部门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适度收缩邮电机构,邮路以公社为中心改为以区为中心,建设布局作了调整,提高了通信服务质量,使各方面工作走上了正轨。到1965年,全省邮电局所发展到2414处,邮电职工人数达到12165人;邮路和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达129979公里,邮运汽车发展到36辆,长途电话电路达到185路;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发展到30275门;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发展到47941门。当年全省中央国营邮电通信业务收入达1514.9万元,利润达173.7万元;农村电话业务收入达384.2万元,利润达16.8万元。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徽邮电通信受到严重冲击。在体制上,邮电机构分设,邮政与交通部门合并,电信归军事部门领导,削弱了通信的集中统一指挥;在管理上,取消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影响了正常的通信生产秩序;在经营上,批“利润挂帅”,过分强调为政治服务,不讲经济效益,造成1967年至1973年连续7年的全行业亏损,亏损总额达1381.6万元。但是,在此期间,由于广大邮电干部职工的努力,通信建设仍有发展,特别是途经安徽的京沪杭960路微波干线、京沪杭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干线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增强了安徽的通信能力,提高了通信水平。至1976年,全省邮电固定资产增加到7631.3万元,邮运汽车达到171辆,长途报话电路达到930路,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5100门,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8210门。当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达4439.5万元;中央国营邮电通信业务收入2525.3万元,利润达112.6万元;农村电话收入达477.8万元。全行业自1974年开始扭亏为盈。

☚ 一 发展历史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

改革前30年的发展

改革前30年的发展

安徽是传统农业省,城市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尤为薄弱。1949年以前,安徽有官僚资本企业79个,大多数是100人以下的小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官僚资本企业接管下来。通过迅速恢复生产,创办新的国营企业,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基础。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安徽省兴建了一批国营煤炭、电力、纺织、机械等企业。为了支援农业和发展加工制造业,把机器制造业列为兴建的重点,同时注重发展电力工业。到1952年,国营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省工业的33.5%,比1949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国营经济的优势开始呈现出来。“一五时期”,安徽省集中了必要的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进行了国营企业的重点建设,新建、扩建了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淮南煤矿、安徽造纸厂、安徽印染厂等一批骨干企业;1955年开始,先后两批从上海迁来108户企业,初步形成了安徽机械工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的框架。到1957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已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3。
1958年开始的“二五”时期,安徽省围绕大办钢铁工业兴建了一批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一时期开始建设淮北煤矿,组建了马鞍山钢铁公司,将原来的马鞍山钢铁厂发展成为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新建了合肥钢铁公司等地方钢铁企业;兴建了合肥重型机械厂、合肥化工厂、淮南化肥厂、铜官山化肥厂;扩建了安徽纺织二厂、芜湖东方纸版厂、蚌埠卷烟厂、蚌埠肉联厂等一批行业的骨干企业,全省各地也新建了一批国营工业企业。为以后安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但这一时期,在发展国营企业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生产关系上过份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急于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过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时期,一部分规模较大和有发展潜力的集体企业逐步改变为国营企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长期单一发展局面开始形成。1960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达4700多个。1962年至1964年,全省国营企业进行了调整,关、停、并、转、改的企业占原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通过全面贯彻《工业七十条》,整顿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能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更新设备,建立健全各项责任制度,使国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65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479个,占全部工业企业的25.8%,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8.3%。
1966年开始的“文革”时期,“左”的指导思想占据了经济活动的主导地位,生产关系上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的状况更加突出,追求高指标和“浮夸风”也曾一度再起,加上企业合理的规章制度被破坏,国营企业同全省国民经济一样,都蒙受了巨大损失。这一时期,全省广大干部、职工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抵制“文革”的错误,努力工作,使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省内一批汽车、拖拉机制造、石油炼制、日用机电产品生产等企业,在这个时期建成投产,其中突出的有安庆石油化工总厂,以及一批“小三线”国防机械工业制造企业等。

☚ 一 全民所有制企业   改革以来的变化发展 ☛
000020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4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