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收获后病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收获后病害postharvest diseases植物产品从收获到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发生的病害统称为“收获后病害”。20世纪60年代前,将新鲜水果和蔬菜在销售期间发生的病害称作“市场病害”,贮藏期的病害称为“贮藏病害”或“贮运病害”。粮食、棉麻产品在贮藏中发霉则归入“变质”或“种子发霉”。收获后病害主要通过产品间的接触传播、震动传播和昆虫传播。 中国重要农产品的收获后病害
侵染性收获后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其中以半知菌占多数,少数为卵菌、接合菌和担子菌。其次为细菌。引起的症状类型主要是霉变和腐烂(干腐、湿腐),其次是黑(褐)心、斑点(块)和变色。粮食、水果、饲料在贮运期间的病害几乎全由真菌引起,其中以兼性腐生物为主,二次侵染者的为害程度可超过首次侵入者。伤害是收获后病害发生的前提,主要有冷伤、热伤、碰伤、虫伤及瓜果脱落时造成的果蒂伤等。许多收获后病害的侵害发生在田间,直到收获后,甚至贮藏后期才发病。许多真菌,如使大米变色的岛青霉及黄曲霉,产生真菌毒素,人畜食用霉变的粮食或饲料常中毒或死亡。保管不当而受绿色链球菌污染的大豆加工的豆奶,常使食用者发生食物中毒。 发病规律 收获后病害的病菌来源是在田间已受侵染或收获运输时受侵染尚未发病的,有潜伏侵染或无症带菌的产品,以及被带菌土壤污染的产品。大多广泛分布在仓库、运输包装容器及工具上的一些弱寄生菌或腐生菌,沾附在农产品表面,一旦环境适宜侵入为害。不少病菌存在潜伏侵染,1953年英国的斯温伯恩(T.R.Swinburne)提出用“被抑侵染”(quiescentinfection)来表示那些要潜伏到果实生理成熟才表现症状的病害,如炭疽病菌。 影响收获后病害的主要因素有机械伤、冷热伤、温度、湿度、产品的愈伤能力和成熟度、产品的种类、品种以及收获前田间的发病情况。通常高湿度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侵入和为害,是粮食发霉、果蔬腐败的重要条件,但是有部分果蔬产品收获后短时期置于中温高湿或饱和湿度下,对伤口愈合有利,因而腐烂比湿度较低条件下轻。 病害控制 合理采收、药剂防腐和冷藏气调三者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❶田间预防。减少产品在田间感染和病菌潜伏侵染的机会,并采取措施延缓产品成熟、衰老。 ❷农业防治。适时采收、择天采收,轻摘轻放轻装,减少伤口。如采收时以纸箱代替箩筐,以钝头剪刀代替手摘硬拉等,减少伤口感染的病原物入侵机会。 ❸物理防治。注意冷藏、气调、涂膜、翻晒等环节,采用辐射及高温处理等。各地根据特有的条件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冷藏、气调方法,如南方利用山洞或半地下室通风贮库,北方利用土窑洞冷藏。气调则有大帐薄膜或小包装薄膜贮藏、薄膜单果包装和硅窗气调等。 ❹化学防治。使用各种保鲜防腐剂、防霉剂、涂膜剂、仓库消毒剂及生长调节物,可单用或配合使用,方法有浸果、涂膜或薰蒸。近年涌现出复方防腐保鲜剂,利用中草药防腐等。 收获后病害postharvest diseases又称贮运病害或产后病害。植物及植物产品在收获以后的贮藏、运输及市场销售期间所发生的病害。主要研究该病害种类、发病原因、发病过程、病害损失以及综合治理等内容。常见的如玉米及花生的霉变、甘薯软腐(窖藏期)、大白菜软腐病及马铃薯腐烂病、苹果炭疽病、柑橘青(绿)霉病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