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支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支郎

宋词典故·支郎

【出典】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先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来游汉境。初,汉桓灵之世,有支讦,译出众经;有支亮字纪明,资学于许,谦又受业于亮,博学经籍,莫不精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谦以大教虽行而经多梵文,未尽翻译,己妙善方言,乃收集众本,译为汉语。”

【释义】 月支僧人支谦受学于支亮,博学经籍,通六国语,于东汉末避乱于吴,孙权拜为博士,翻译佛经多部。时人有“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语。后世因用支郎作为僧人的美称。

【例句】 ①山人本合居岩岭,聊问支郎分半境。(陈与义《玉楼春·青镇僧舍作》1069)这里以“支郎”称青镇僧舍的僧人。②安识高山流水趣,儿女空传恩怨,使得似、支郎萧散。(李好古《贺新郎·僧如梵摘阮》2702)作者听僧如梵弹奏阮咸,句中以“支郎”称僧如梵。

支郎

支郎zhī láng

僧人的别称。陈与义《玉楼春·青镇僧舍作》:“山人本合居岩岭,聊问支郎分半境。残年藜杖与纶巾,八尺庭中时弄影。” (2-1069)

☚ 支分   支散 ☛

支郎

对僧人的一种雅称。《高僧传》:“魏有三高僧,曰支谦、支纤、支亮。支谦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复多智。时贤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丹铅录》:“古今儒雅,多呼僧为支郎者。”韦庄《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酒薄恨浓消不得,却将惆怅问支郎。”吴融《和僧咏牡丹》诗:“都是支郎足情调,坠香残蕊亦成吟。”浮屠 是梵语音译,又可译作浮头、浮图、佛图等。旧译家以为是佛陀的转音。《广弘明集》卷二二:“浮图,或言佛图,声明转也。译云:净觉,灭秽成明觉,为圣悟也。”《南山戒疏》卷一上:“言佛者,梵云佛陀,或言浮陀、佛驮、步陀、浮图、浮头。盖传音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名为‘觉’。”古人以此称佛教徒。李白《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诗题中的“浮屠”即是僧侣谈皓。
唐代的新译家认为浮屠是“窣堵波”(塔)的转音。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窣堵波,即旧所谓浮图也。”《瑜伽僧记》卷十一上:“窣堵波者,此云供养处。旧云浮图者,音讹也。”唐代起,多以指塔。高适有《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寺七级浮图》诗。

支郎

支郎zhīlánɡ

━━ 指汉末三国初僧人支谦。亦指晋高僧支遁。泛指僧人。唐·韦庄《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酒薄恨浓消不得,却将惆怅问支郎。”

☚ 支公   不栉 ☛

支郎

代称僧人。五代韦庄《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 “酒薄恨浓消不得,却将惆怅问支郎。”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康僧会传》: “先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平,月支人,来游汉境……博览经籍,莫不精究,世间伎艺多所综习,遍学异书,通六国语。其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时人为之语曰: ‘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 另见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魏吴录》。优婆塞: 指在家中奉佛的男子。月支: 古西域国名。亦作 “月氏” 。伎: 通 “技” 。三国时,月支僧人支谦来汉境游方,他精通经籍,技艺超凡,孙权拜为博士,人称 “支郎” 。

支郎

后世对佛教僧人的雅称。原指三国时吴国月支僧人支谦,其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但览经籍无不精究,翻译出《维摩诘经》等众多佛教经典,亦博约于技艺,世人尊之为“支郎”。《出三藏记集》卷三十“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隋费长房 《历代三宝纪·魏吴录》亦载。《释氏要览》上曰“古今儒雅,多呼僧为支郎者。”又唐韦庄《浣花集》一《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酒薄恨浓消不得,却将惆怅问支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