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piē在液体表面舀。贾岛《送僧归太白山》:夜禅临虎穴,寒漱撇龙泉。 撇piě本作“撆”。❶擊。王褒《洞簫賦》:“聯緜漂撇,生微風兮。” ❷拂拭。《漢書》揚雄《甘泉賦》:“歷倒景而絶飛梁兮,浮蔑蠓而撇天。”《藝文類聚》王褒《洞簫賦》:“愴然累欷,撇涕抆淚。”《文選》作“撆”。 撇piě击。李贺《宫娃歌》:“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 撇读音p·ie(-),为ie韵目,属e—ie—üe韵部。普蔑切,入,屑韵。 ❶丢开;抛弃;撇掉。 ❷撇取;由液体表面舀取。 上一条: 籋 下一条: 撆
撇读音p·ie(ˇ),为ie韵目,属e—ie—üe韵部。普蔑切,入,屑韵。 ❶平着向前扔。 ❷汉字向左下方写的一种笔形。 上一条: 䭱 下一条: 撆 撇 撇(一)丢、抛弃。例第六回: “我夫心疼症候,几个日子便把命丢了,撇得奴好苦!”(二)斜掠。此书中指将刀刃平放在妇人脸上往刀背方向移掠,再反过刀刃同样移掠而不切到肉里,江浙有此说法。例八十九回: “提起刀来,便望妇人脸上撇了两撇。” ☚ 火家 中恶 ☛ 撇piě❶摆出;撇开。例:坐在斡儿, (pià)~开俩腿,很不雅观! ❷拂拭;掠过。例:用掸子掸~灰尘。 ❍ 用鞭子抽~牲口。 《汉语大字典》:“撇,摆出,撇开。”《集韵》:“撆,拂也。亦书作撇。”
撇piè同“撆”。 击。例:愣娃~击了人一砖,用砖砸~人。 《集韵》:“撆,一曰击也。亦书作撇。” 撇把腿分开。如“腿子撇上”。
撇1. 折。《王哥放羊》(贤孝):“王哥撇了一朵花,给给姑娘头上插。” 《独弦操》(32):“王玉山顺手要在白杨树上撇一根条子,却柔丝格登地扽不动。”2. 在液体表面舀。《猎原》(90):“开锅后,撇出血沫儿,盖上锅盖。” 《独弦操》(117):“砂锅里的铜片已经熔化了。爹走过来用一个铁勺儿撇掉废渣。” 撇piao1(名)笔画名,撇(pie)、捺合称~:接过文来仔细瞧,一点如挑,一~(音飘)如刀。(川剧·做文章) 另见pie2,pie3。
撇pie2(动)别:你的毛根儿同我的一样细,我们拿簪子把它~在脑顶上。(大三352)|老头儿把双老家公布鞋~在裤带上。(大一142) 另见piao1,pie3。
撇劈pie3(动)折断;分开(多指较脆的东西):小伙子没有长刀,都~根树枝当作舞蹈使用的武器。(南新7) |金毛牛握着那块带着妻子体温的粗硬饼子,心头说不出的感动,~了一多半给妻子。(潮679) 另见piao1,pie2。 撇p‘ iɛ213写字的笔画: ~~如刀。潘云淙 《书法论》: “~磔者字之手足。” 作上声 (53) 时意为❶用手丢开: 手榴弹撇出去了。 ❷击打: ~了一个耳光。在此意义上原字为擎,《说文》: “别也,一曰击也。” 张舜徽按: “谓以手分解之也。今俗称以手离物使开亦曰~开, 盖古语矣。其训击者, 与身𢱧声义甚近。” 以手离物即丢,抛。《水浒传》第二十六回: “小人买卖~不得,不及奉陪。” 可当挥讲。王褒 《洞箫赋》: “~涕抆泪”。作去声(44) 时意为从液质面上漂舀: ~油水。明方以智 《饮食》:“其闷饭,洗米一碗,水两碗,不必~汤”。 撇〔pie〕 teub: 用匙子 ~油。geud deb glad teubxanb. 撇开 〔pie kai〕 zhol zhaos:这件事先 ~别忙着做。adgians sib nend zhol zhaosgoud zheit ghad blox chud.
撇〔pie〕 bangd: ~石头。bangdgalroub. 撇嘴〔piezui〕jidzhusniaox. 撇piek23[p′iεɂ]形容盘子之类盛器浅平 ⊳盘盘野~, 贮得汤(这盘子太浅,装不了汤)。 撇piē <延安> ❶扔掉:你把烟给我~了,不要吃了! ❷扔下不管:张局长闹情绪,所有的事情都~下了。 ❸丢失: 你的书叻?~了。 ❹从液体表面舀取:做羊肉要把血沫子~了。 撇{}五6800①动遗留;剩余。⑴冀鲁官话。山东聊城、茌平〖 〗。他爹给他~了一座房子。⑵中原官话。河南南阳。《南阳歌谣》十三:「老头老,看茅草,茅草窠里睡着了。狼吃了,狗嚼了,~个骨头又活了。」话剧《不能走那条路》:「我听你刚才说老定哥又快当爷爷啦,你想想,这将来孙子孙女一大群,你老两口就只给他们~一、二十亩地中不中?」②动折;折断。⑴中原官话。新疆吐鲁番〖 〗。~柴火。河南沈丘〖 〗。⑵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 〗。~棍棍子。⑶西南官话。四川成都〖 〗。把筷子~断了。艾芜《南行记新篇》:「小伙子没有长刀,都~根树枝当作舞蹈使用的武器。」云南昆明〖 〗、昭通〖 〗、蒙自〖 〗。③动掰。⑴江淮官话。安徽安庆〖 〗。饼子~一半给他。⑵西南官话。云南玉溪〖 〗、临沧〖 〗。把桃子~成两半。④动(将菜叶等)一片一片摘下。江淮官话。湖北广济〖 〗。到菜园去~菜。⑤动插。西南官话。四川成都〖 〗。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二章:「挨近屁股处,~了柄风快的牛耳尖刀。」⑥动掴。⑴胶辽官话。山东牟平、莱阳。1935年《莱阳县志》:「掌击曰~。」⑵中原官话。陕西户县〖 〗。⑶吴语。浙江苍南金乡〖 〗。~巴掌打耳光。⑦动(用火镰)打(火)。中原官话。陕西商县张家塬〖 〗。奈先过去老人拿火镰~火哩。⑧动比喻人与人合得来。中原官话。陕西商县张家塬〖 〗。他俩在一嗒哩一块能~上火。⑨动别;使固定。西南官话。四川成都〖 〗。胸前~朵大红花。李劼人《大波》第三卷:「你的毛根儿同我的一样细,我们拿簪子把它~在脑顶上。」⑩动放置。晋语。山西忻州〖 〗。架子上~得兀些那么多东西。⑪动削。粤语。广东阳江〖 〗。⑫动滤。西南官话。云南昆明〖 〗、大理〖 〗、保山〖 〗、蒙自〖 〗。⑬动脱臼。江淮官话。湖北广济〖 〗。手拉~了。⑭动用撇嘴的方式表示蔑视。北京官话。北京〖 〗。他净~我。⑮动咧嘴哭。北京官话。北京〖 〗。说着说着就~了。⑯动生硬地学讲普通话、方言、戏腔等。⑴胶辽官话。山东烟台东陌堂:他说话可~了。⑵中原官话。山东梁山〖 〗。上了两天学就~上生硬地讲普通话了。山东郯城〖 〗。你~的什么话?俺听不懂。⑶西南官话。湖北郧县。杨菁《滴泪泉》十三:「彩娥男人~着戏腔,拖长了声,答道:『来了——娘子,你要天上的星星我也给你摘下来。』」⑰动挑食。中原官话。山东梁山〖 〗。⑱动避开一条道路。兰银官话。甘肃武威。李鼎超《陇右方言・释言》:「避路曰~。」⑲动由一条路转到另一条路。江淮官话。湖北广济〖 〗。由大路走,再~小路。⑳动淋;潲(雨水斜洒)。⑴中原官话。新疆吐鲁番〖 〗。夜儿黑里让雨~咧,今儿赶早发烧底呢。⑵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 〗。昨天雨下那么大,又莫带伞,把人都~零干咧。⑶粤语。广东广州〖 〗。唔好畀雨~湿啲柴别让雨把柴火潲湿了‖雨~入屋雨潲进屋里。㉑形坏;差。⑴中原官话。陕西中部、南部。⑵西南官话。贵州清镇。云南昭通〖 〗。这篇小说写的~了。㉒形美;漂亮。闽语。福建厦门〖 〗。真~很美。台湾〖 〗。㉓形偏僻。晋语。山西忻州〖 〗。俺住得可~哩。㉔形累;疲劳。江淮官话。湖北广济〖 〗。脚走~了。㉕名汉字笔画撇和捺的合称。西南官话。四川成都〖 〗。川剧《做文章》:「接过文来仔细瞧,一点如挑,一~如刀。」㉖名汉字笔画捺(㇏)。西南官话。云南腾冲〖 〗。写「人」字,要先写一飘(丿),后写一~。㉗名本领;本事。闽语。福建厦门〖pߵiat32〗。无半~没有半点本领‖有一~仔有点儿本事。㉘数千的隐语。吴语。安徽芜湖。民国《芜湖县志》:「市人为隐语,万谓之方,千谓之~,此语自宋已有之。」   撇〈隐〉旧时华北地区江湖诸行指方向西。 撇piē❶抛弃 △ ~下不管。 ❷舀出液体表面漂浮的东西 △ ~油。 【注意】笔顺为: 。 另见本页piě。
撇piě❶汉字的笔画,形状是“⼃”。 ❷表示计量 △ 两~胡子。 ❸平着向前扔 △ 向水面~瓦片。 ❹向外倾斜 △ ~着脚走路。 另见本页piē。 撇阴平piē
撇❶舍弃:~开︱~弃︱~下。 ❷由液体表面舀取:~油。 另见 pie。
撇上声piě
撇❶平着扔出去:~球︱~砖头。 ❷汉字的笔画,向左斜下,字形为“丿”。 ❸量词,用于像汉字撇形的东西:两~儿眉毛。 ○~嘴(下唇前伸,嘴角向下,表示轻视、不相信或不高兴)。 另见 pie。 撇piē❶ 抛弃不顾:撇下│撇开│抛撇。 ❷ 从液体上面或上层舀取:撇油│撇沫儿。 另见本页piě。
撇piě❶ 平着扔出去,投:撇球儿│撇砖头。 ❷ 把嘴一歪:撇嘴。 ❸ 汉字向左斜下的笔画,“丿”:“八”字没一撇。 ❹ 量词,多指胡须、眉毛等:两撇眉毛。 另见本页piē。 撇piě❶用撇嘴表示蔑视。如:他净~我。 ❷咧嘴哭。如:说着说着就~开了。 撇pie另见pie。撇开 撇弃 撇脱 撇下 撇油
撇pie另见pie。撇 撇嘴 左撇子 八字没一撇 撇(一)piē (二) piě【辨形】 右是敝,不写作敞。14画。形声。 【辨义】撇(一)piē ❶ 丢开,抛弃:撇开|撇弃|撇下|撇漾|把老一套都撇了。 ❷ 从液体表面舀取: 撇油 |撇沫儿。 〔撇清〕掩饰自己,显示清白。 〔撇脱〕〈方〉 ❶ 简捷,简便。 ❷ 爽快,洒脱。 (二)piě ❶平着扔:撇球|撇砖头|撇手榴弹。 ❷ 汉字笔画之一,形状是“丿”。 ❸量词:两撇胡子。 〔撇耻〕〈方〉看不起,藐视。 〔撇嘴〕下唇向前伸,嘴角向下,是表示轻视、不相信或不高兴的一种动作。 〔撇京腔〕旧时方言区的人把当地人说北京话叫撇京腔(含厌恶意)。 【辨析】二音近义,都含“扔掉”的意思。区别在于: 一、词性有所不同: 撇(一) piē作动词、形容词;(二) piě作动词、名词、量词。 二、词义着重点不同:撇(一)piē用于“扔掉”义时,表示任意抛弃,动作不拘形式;(二)piě用于“扔掉”义时,只能“平着扔”,动作带局限性。 三、适用对象及范围不同:撇(一)piē表示“扔掉”义时,施动的对象多是人、方法、问题等,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既指具体事物,也指抽象事物,适用范围较广;(二)piě表示“扔掉”义时,施动的对象多是球状、块状物,只指具体事物,适用范围较窄。 撇piē扔开;丢下:彩云赌气一顿包起来,人不见时,来至园中,都~在河内。(六二·1449)他哭的那样,不好~下就回来,所以多等了一会子。(四三·1001) 另见pie。
撇piě嘴唇向前努,表示轻蔑的动作: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鼻孔里哧哧两声,拍着掌冷笑道,“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八十·1983) 另见pie。
撇piě平着掷出:我们赶贼,他在房上~瓦,我们不能到他跟前。(一一一·1410) 撇piē一作“切”。旧时中原江湖诸行谓西 (方位)。 撇撇*C6B2 (一)pie❶抛弃;弃置:~开/~弃/~下不管/把他~在后头。 ❷从液体表面舀取:~油/~沫儿。 (二)pie❶平着扔出去:~石头/~手榴弹。 ❷汉字笔画名,由上向左下斜,形状是“丿”。 ❸量词。用于形状像汉字笔画撇的东西:两~胡子/两~浓重的眉毛。 ❹歪动嘴角,表示轻视、不相信或不高兴:她把嘴角一~/他~了~嘴,没说什么。 挥动 挥动挥(挥弄;挥舞;~笔) 鼓(鼓舞) 麾(麾动) 振(振动;~衣;~笔;~铃) 抡(~枪) 拂(~袖;~衣;抛~) 揄(~刀) 挜摔 耍(~刀;耍弄;~棍;~枪;~把) 运(~动) 甩 幌矜动 调动 舞动 舞弄 挥动手臂:挥手 摆手 运手 挥动手指弹琴:手挥 挥动胳膊:振臂 鼓臂 舞动手腕:鼓腕 挥动拳头:挥拳 抡拳 奋拳 挥动衣袖:揄袂 奋袂 奋袖 振袂 舞动衣袖:挥袖 挥袂 挥动旗帜:扬旗 挥动军旗:扬徽 挥动武器:挥戈(~上阵) 麾戈 挥动刀:挥刀(~上阵) 舞刀 挑刀(~走戟) 扬刃 跳刀 挥动剑:鼓剑 舞剑击剑 角剑 挥动鞭子:扬鞭扬节 鼓鞭 挥鞭 挥动马鞭,回旋如绕:萦策 挥鞭发出响声:鸣鞭 挥之使去:摽 撇 挥手让去:挥(~之即去) 挥衣去灰尘:奋衣 用力挥动:奋(~臂;~笔) 甩开膀子 握物用力挥动:抖(~灰) 飞速挥舞:飞舞 舞动的样子:跄扬 飒洒 (举起手臂连同拿着的东西摇动:挥动) ☚ 指着 身动 ☛
扔出 扔出扔(~开;~掉;~球) 抛(抛扔;抛掷) 投(投注;投掷;投擿;~笔从戎) 掷(~还;提掷;抵掷) 撂 摔 丢(丢掉;~出;~开) 擿 撺(~石头) 颩 甩(~出;~掉) 抵(~璧于谷) 搥提 扔,摔掉:掼(~纱帽) 扔石头:投石(~问路) 扔在地上:掷地 投地 扑地 水平扔出:撇(~砖头) 用力扔:拽 把东西用力往地上扔:摔(~杯;~打) 重重地往下摔:撴摔 扔出摔坏:扑破 扔坏 (挥动手臂,使拿着的东西离开手:扔出)
另见:挥动 手臂 物品 离开 抛弃 ☚ 扔出 投掷 ☛
抛弃 抛弃抛(抛舍;抛却;抛除;抛持;抛漾;抛掉;抛调;抛躲;抛撇;抛掷;抛置;抛亸) 弃(弃投;弃捐;弃背;弃绝;弃遗;弃播;弃掷;斥弃;投弃;放弃;破弃;违弃;扬弃;排弃;摒弃;摈弃;斡弃;辍弃;掷弃;捐弃;攘弃;撇弃;篾弃;擿弃;舍弃;废弃;简弃;撤弃;离弃) 去 扔(扔下;扔弃;扔掉) 丢(丢弃;丢却;丢搭;丢答;丢掉;丢撇) 甩 委(委弃;捐委) 投(投弃;投畀)抵(~璧于谷) 摈 揥 掷(掷置;格掷) 摽(摽弃) 揄(揄弃)撇(撇却;撇闪;顿撇) 拽 捐(捐放;捐舍;麋捐) 蹬(~脱)飏 离(离弃;~异) 遗(遗弃;遗绝) 绝 屏(屏掷;屏黜) 废(虚废) 黜(黜屏;黜除) 简 搥提 撩吊 抵彻 违舍 扫灭 抹杀 抹 抹煞 放手 抛弃原来职业:弃行 抛弃职责:弃事 抛弃官职:抽簪 摈弃世事:宾事 弃绝事理:绝理 抛弃俗虑:遗虑 弃绝尘俗:绝俗 把东西抛弃:尽付东流 丢弃佩物:遗佩 丢弃笔:掷笔 投笔 抛弃馆舍:捐舍 捐馆(捐馆舍) 弃置、抛弃:诿弃 放弃,丢掉:委捐 撇下,丢掉:撇罢 排除,抛弃:摈除 格除 拨弃 排斥抛弃:拨弃 摈弃 排摈 屏弃 弃斥 控制情感,摈弃欲望:禁情割欲 驱逐摈弃:驱摈 毁除,抛弃:毁弃 厌烦而抛弃:厌弃(扔掉不要:抛弃)
另见:除去 不要 舍弃 扔出 ︱保留 拾取 ☚ 抛弃 抛弃人 ☛
假装 假装装(装作;装佯;装假) 乔(乔装;乔妆) 伪(伪装;伪行;虚伪) 做(做意) 饰 佯(佯装) 诈 谬(谬为;~为恭敬) 妆 撇(撇假;撇虚) 假惺惺 惺惺作态 装假作伪:饰伪 假装成:佯为 假装古人:优孟衣冠 假装好人:伪善 假装好意:乔公道 假装不知道:佯为不知 假装成哑巴、聋子:诈哑佯聋 本来是假装的,结果却弄成了真的:弄假成真 把假事当真事来做,弄假成真:假戏真做 假戏真演 假戏真唱 事情有违初衷,弄假成真:东吴招亲 内心胆怯,却装出很勇敢的样子:装怯作勇 (故意做出某种动作或姿态来掩饰真相:假装)
另见:做作 作势 掩饰 掩盖 虚饰 ☚ 作假 装糊涂 ☛
掠过 掠过掠(~面) 拂(拂掠;拂过;~面;轻~) 扫(~射;扫掠;~眼) 捎(横~) 撇 掠过地面:略地 快速轻盈地在水上行驶或飞过:穿云掠水掠水穿云 很快擦过:抹(一~而过) 飞掠 闪电和流星似的掠过:电掣星驰 迅猛掠过:横扫(黄娟~) (轻轻擦过:掠过) ☚ 经过3 穿过 ☛ 撇㊀ pie❶抛开。如:撇弃,撇去老一套。 ❷从液体表面轻轻舀取。如:把浮油撇出来。㊁ pie❶沿着水平方向扔出去。如:撇石头,撇球。 ❷汉字向左斜下写的笔形(丿)。 ❸像汉字的撇形的。如:他留着两撇儿黑胡须。 撇piē ❶ (弃置不顾; 抛弃) cast aside; throw overboard; neglect: 不能只抓一头,把别的事都 ~ 在一旁。 We should not just concentrate on one thing to the neglect of everything else. 他 ~下了妻子儿女。 He left his wife and children behind. 她一旦变富就把老朋友都 ~ 了。 As soon as she became rich, she cast aside all her old friends. 我们不能 ~ 下他不管。 We should not ignore him. ❷ (从液体表面上轻轻地舀) skim: 把菜汤的油脂 ~ 去 skim off the fat from the soup 另见 see also piě。 ◆撇开 put aside; dismiss; leave aside; bypass; 撇弃 abandon; desert; cast away; 撇去 skim; 撇渣 {冶} drossing; raking off the slag; scumming
撇piěⅠ (平着扔出去) throw; fling; cast: ~ 手榴弹 throw hand grenades; 他把一块石头 ~ 到海里。 He flung a stone into the sea. Ⅱ (汉字的笔画,形状是 “丿”) left-falling stroke (in Chinese characters) Ⅲ (用于像撇的东西): 两 ~ 胡子 two small tufts of moustache; 两 ~ 浓眉, 一双大眼 two bushy brows over a pair of big eyes 另见 see also piē。 ◆撇号 accent sign; accent; prime; 撇嘴 curl one's lip; twitch one's mouth 撇left-falling stroke 撇撇(14画) ❶piē ❷piě
 【提示】 , 7画; 第五笔一竖穿过,不要错分成两笔。攵,4画,不要错写成3画的夂。 *撇piē14画 手部 (1) 丢下;舍弃: ~开|~下孩子不管|把老朋友~在脑后了。 (2) 贴着液体表面舀: 给我~点稀的|把肉汤里的浮沫~出来。 (3) 刻意地用某种腔调说话: ~京腔。 另见piě(312页)。
*撇piě14画 手部 (1) 平着扔出去: 贴着水面把石子~出去|~手榴弹。 (2) 汉字的笔画,由上向左下的斜笔: ~捺横折。 (3) 量词。用于形状像撇的东西: 两~胡子。 (4) 〈口〉 向外斜: ~着八字脚。 (5) 嘴角向下拉,表示轻蔑、不高兴等: ~嘴|小孩嘴一~哭了起来。 另见piē(312页)。 撇1.piē 2.piě1.piē 中古形声字。从扌(手),敝声。古代去声通转入声。中古为入声。元代《中原音韵》入声已变为上声。元代入作上的较多;如铁帖血笔北曲(又阴平)等;其中又有不少现已演变为其他声调的,如接瞥贴别节浙怯等。本是丢开,抛弃义。组词如:撇开|撇弃|撇下。引申指由液体表面舀取。如:撇油。 2.piě 有些义保留了元代的上声。由抛开义引申指汉字向左写的一种笔形(丿)。如:八字先写一撇儿。又引申指像汉字的撇形的。如:他的眉毛像撇下来似的。抛弃引申为平着扔出去。如:撇砖头|撇球。 撇★常◎常形声,从手,敝(bì)声,本义读piē,轻轻击打,引申为抛弃、丢弃、顺着一个平面掠过、轻轻舀取液体表面的一层等;又读piě,引申为平着抛出、扁着嘴表示不以为然或轻视、一种汉字笔画等。 撇〈动〉(1)把刀在皮、布或缸沿儿等物上反复蹭磨使锋利。本字“鐾”。《集韵》:“鐾,治刀使利。” 《金》八七: [武松]提起刀来,便望那妇人脸上~两~。 <方>今山东济宁、菏泽、聊城和安徽绩溪话有此义。 (2) 用同“蔽”。遮蔽;阻挡。 《金》七三: 妇人于是扯过他袖子来,用手去掏。秋菊慌用手~着,不教掏。春梅一面拉起手来,果然掏出些柑子皮来。 另见biē,piē,piě。
撇〈动〉借作“别(bié)”。将长形物放进或挤入另一物体中;插。 《金》十四: 玉楼在席上,看见金莲艳抹浓妆,鬓嘴边~着一根金寿字簪儿,从外摇摆将来。又三四: 只见书童正从西厢房书房内出来,头带瓦楞帽儿,扎着玄色段子总角儿,~着金头莲瓣簪子。又六八: [吴银儿]头上戴着白绉纱 髻,珠子箍儿,翠云钿儿,周围~一溜小簪儿,耳边戴着金丁香儿。
撇〈动〉(1)扔;抛;丢。 《金》五: 那婆子便把衣袖卷起,舀了一桶汤,把抹布~在里面,掇上楼来。又十八: 这陈经济~了工程教贲四看管,径到后边参见月娘。又一百: 又取出一定五十两大元宝来,~于李安,自去了。 《醒》十六: 一个推净手,一个推说去催马,将我们~在桥上,竟自去了。 <方>今甘肃兰州话有此义。 (2) 弃置不顾,离弃亲人(死去);遗留。 《金》六: 我夫心疼症候,几个日子便把命丢了,~得奴好苦! 《醒》七二: 这潘氏不为一些因由,好好的自己缢死,~了一个大儿子周九万。 《聊·墙》一: 谁想婆子死了,~下个老光棍。 <方>今山东菏泽、济宁、桓台、青岛话有此义。 另见bì,biē,piě。
撇〈动〉(1)拐;拐弯。 《金》八一: 我不是托大说话,你年少不知事体,我莫不胳膊儿往外~? (2) 本指踢气球的一种技法,比喻玩花头、耍花腔。 《金》十五: 桂姐的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来的丢拐教小人每凑手脚不迭。又五八: 洪四儿笑道:“哥儿,我看你行头不怎么好,光一味好~。”(一味好撇,即一味好耍花腔充能) 另见bì,biē,piē。
撇“撒”之形误。散落;洒。 《金》三四: 你拉我怎么的?拉撇了这火,落在毡条上。参看正文〖撒(sǎ)〗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