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摩诃衍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摩诃衍那一译“摩诃衍”、“大乘和尚”。八世纪时汉地佛教在吐蕃的代表人物。早年在长安学佛教禅宗。唐建中二年(781) 吐蕃据沙州(今甘肃敦煌)后, 奉赞普*墀松德赞命去吐蕃,在拉萨及山南等地传播汉地佛教,提倡“顿悟”。贞元八至十年(792—794)在墀松德赞主持下,代表汉地佛教与印度佛教(提倡“渐悟”)展开辩论,失败后,被迫返回沙州继续传教,备受当地人民尊崇。而汉地佛教在吐蕃自此失势。 摩诃衍那 摩诃衍那一作玛哈雅那(大乘和尚)。唐代汉地禅师。公元8世纪后期吐蕃赤松德赞时,入藏至拉萨讲经,弘扬大乘佛教顿悟说,认为成佛并不依靠长期修行,亦不必言说,而在于直下心源,内省证悟,主张排除任何思虑,以无想无得为最高修行方法,这和汉地禅宗南宗顿悟成佛之说一脉相承。这种“顿悟”的佛教理论通过大乘和尚等汉地僧人在西藏传播,当时很受欢迎,西藏僧俗随之修行者颇多。大乘和尚所传一派在当时被称为顿门巴。顿门巴在教义、修行方面与当时印度入藏僧人莲花戒等所传的中观瑜伽行派的长期渐进修持的主张,大不相同,于是两派发生了争论,矛盾斗争愈演愈烈,致使赤松德赞不得不下决心来解决这场佛教内部的斗争。于是他亲自召集了以莲花戒为首的渐门巴僧人和以大乘和尚为首的顿门巴僧人进行公开辩论。这场辩论,据说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年之久(约792—794 ),顿门巴虽曾一度占上风,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赤松德赞最后表示赞同渐门观点,所以以莲花戒为首的渐门巴取得胜利。大乘和尚等汉地僧人,退回沙州(甘肃敦煌一带),门徒被迫改宗,教法被禁止流传。此即西藏佛教史籍上提到的所谓“顿渐之争”。在敦煌汉文卷中,有一卷叫《顿悟大乘正理诀》的抄本,记叙了大乘和尚在吐蕃的活动情况以及当时“顿渐之争”的情况。顿门巴失败后,西藏佛教所流传的禅法即以从印度传入的晚期佛教密宗无上瑜伽为主,但汉地佛教顿悟说思想在西藏佛教中仍有一定影响。 ☚ 释慧琳 王锡 ☛ 摩诃衍那 摩诃衍那一作玛哈雅那(大乘和尚)。唐代汉地禅师。公元8世纪后期吐蕃赤松德赞时,入藏至拉萨讲经,弘扬大乘佛教顿悟说,认为成佛并不依靠长期修行,亦不必言说,而在于直下心源,内省证悟,主张排除任何思虑,以无想无得为最高修行方法,这和汉地禅宗南宗顿悟成佛之说一脉相承。这种“顿悟”的佛教理论通过大乘和尚等汉地僧人在西藏传播,当时很受欢迎,西藏僧俗随之修行者颇多。大乘和尚所传一派在当时被称为顿门巴。顿门巴在教义、修行方面与当时印度入藏僧人莲花戒等所传的中观瑜伽行派的长期渐进修持的主张,大不相同,于是两派发生了争论,矛盾斗争愈演愈烈,致使赤松德赞不得不下决心来解决这场佛教内部的斗争。于是他亲自召集了以莲花戒为首的渐门巴僧人和以大乘和尚为首的顿门巴僧人进行公开辩论。这场辩论,据说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年之久(约792—794 ),顿门巴虽曾一度占上风,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赤松德赞最后表示赞同渐门观点,所以以莲花戒为首的渐门巴取得胜利。大乘和尚等汉地僧人,退回沙州(甘肃敦煌一带),门徒被迫改宗,教法被禁止流传。此即西藏佛教史籍上提到的所谓“顿渐之争”。在敦煌汉文卷中,有一卷叫《顿悟大乘正理诀》的抄本,记叙了大乘和尚在吐蕃的活动情况以及当时“顿渐之争”的情况。顿门巴失败后,西藏佛教所流传的禅法即以从印度传入的晚期佛教密宗无上瑜伽为主,但汉地佛教顿悟说思想在西藏佛教中仍有一定影响。 ☚ 释慧琳 王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